丹心系太行

山里人

<p class="ql-block">沉痛悼念老革命家敬爱的朱霖同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中顾委常委黄镇同志的夫人、原外交部纪委副书记、政治部副主任、国外部部长朱霖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4月12日21时9分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太行垂泪,漳河呜咽,涉县人民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朱老对涉县人民的关心、帮助、支持历历在目,与朱老的接触 交往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我和朱老相识相交于1993年的清明前夕,朱老偕子女来涉县将军岭为黄镇扫墓,我时任涉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全程参加了接待和陪同,从此,我们结成了忘年交,每次朱老来涉县,我都会全程陪同,只要我去北京都要挤出时间登门看望朱老,平时也经常互有电话问候,朱老遇有不顺心的苦恼也会打电话向我倾吐,国事、家事中的快乐,也会及时与我分享。</p> <p class="ql-block"> 到北京家里看望朱老</p> <p class="ql-block">  朱老1920年2月1日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县司马村,1937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3月在太行区党代会期间与黄镇喜结连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长期生活、战斗在涉县。与涉县人民生死与共,同舟共济,粉碎虎狼夹击,战胜天灾人祸,渡过了最为艰难困苦的岁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1948年6月随黄镇调总政到平山县的夹峪村,期间在涉县长达八年之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与朱老在和平门烤鸭店叙叙旧</p> <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夫妇二人长期出使国外,但对太行老区、对涉县人民始终萦绕于心,想兹念兹,1973年4月黄镇、朱霖奉命从巴黎回国,5月份将出使美国,担任驻美第一任联络处主任。在国内仅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夫妇二人专门挤出时间,带着两个还未到过老区的孩子来到涉县,看望当年与自己患难与共、唇齿相依的乡亲们,走访当年的一二九师师部、政治部、晋冀鲁豫军区等机关驻地,以及抗日拼杀的战场,凭悼为国捐躯的烈士陵墓。在黄河奶娘樊果的家里,黄镇对两个最小的孩子说,这就是你哥哥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就是在里面潮湿的土坑上,由他的奶娘养大的,那时她是给自己的孩子断了奶,来哺养你哥的,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了他们。</p><p class="ql-block"> 当听到县领导汇报说,化肥是制约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县里想建一个化肥厂,但没有设备、技术、资金时,当即与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写信寻求帮助,回京后又积极联系了技术人员来涉县帮助筹建。</p><p class="ql-block"> 1988年秋,黄镇夫妇又一次回到他们魂牵梦绕的涉县,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是那么的熟悉,坐在当年老房东的炕头上,谈过去,讲现在,象久别重逢的一家人那样亲热、温馨。</p><p class="ql-block">在赤岸村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大门前,夫妇二人深情凝望着迎面墙上的题词:</p><p class="ql-block">涉县被难同胞立碑纪念</p><p class="ql-block"> 五年来,我们共同战斗,大家的鲜血总流在一起,现在你们为国家牺牲了,边区的人民子弟兵——一二九师一定为你们报仇,坚持抗日根据地,坚持华北抗战,直到最后胜利!</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邓小平</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一年七月七日</p><p class="ql-block"> 这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字体,夫妇二人在题词前站了很久,既是对涉县被难同胞的缅怀,也是对刘、邓首长的敬仰。随后又登上将军岭,在刘帅塑像前致哀悼念。</p><p class="ql-block"> 黄镇还为涉县题词:诚实、勤奋、团结、奉献。既是对涉县的赞扬,也是对涉县的勉励。</p><p class="ql-block"> 1989年底黄镇逝世后,朱霖不顾年迈多病,又先后四次来涉县,一如既往关心涉县,支持涉县,帮助涉县。</p><p class="ql-block"> 1990年朱老亲自将涉县县委请求邓小平为巜将军岭》、《刘伯承元帅纪念亭》题名的报告送往邓家,由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将军岭》和《刘伯承元帅纪念亭》。1992年帮助涉县石油公司追回了被骗的80万元购油款。</p> <p class="ql-block">2011年基辛格与朱老两位年已九旬的老人在北京相会</p> <p class="ql-block">  1993年在涉县炼钢项目资金遇到困难时,朱老亲自前往邓小平同志家里与卓琳商量帮助涉县解决困难的办法,后通过保利公司香港分公司引资2300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保证了炼钢厂的顺利投产。</p><p class="ql-block"> 1995年7月,太行山区,骄阳似火,朱老及其子女黄文、黄山再一次回到涉县,一踏上这块用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看到这里的山水,朱老倍感亲切,激动万分,这里是她与黄镇曾生活战斗达八年之久的根据地,这里有她曾经并肩战斗并长眠与此的战友,这里有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父老乡亲。在赤岸村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一二九师首长亲手栽种的紫荆、丁香树,枝繁叶茂,芳香浓郁,迎接着北京来的亲人。刘伯承、邓小平、李雪峰、李达故居陈设简朴,当年痕迹依稀可辨。将军岭上,松柏花翠,庄严肃穆。刘帅座像神情庄重,远眺太行,黄镇塑像目光炯炯,神态安详。站在将军岭上,朱老深情回顾当年在太行山上的峥嵘岁月,讲述与涉县人民的鱼水深情。将军岭一侧投资480万元的一二九师陈列馆正在紧张施工。</p> <p class="ql-block"> 陪同朱老参观一二九师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我陪朱老来到当年一二九师政治部所在地王堡村,乡亲们一听说朱老回来了,奔走相告,一片欢腾,这个拉着朱老非要到家里坐坐,那个着非要让到家吃顿饭再走。朱老也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有说不完的话,有叙不完的情。政治部礼堂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曾在这里驻扎过的八路军老战士致王堡村父老乡亲的一封信,朱老情不自禁念了起来,一字一句,铿锵有力,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王堡村南山经济沟,是在朱老倡导下,部分八路军老战士捐款兴建的,如今已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脚林粮间作,郁郁葱葱,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 在石岗村朱老参观了由她和郭力文同志一起通过全国妇联从东盟妇女协会,争取扶贫周转金4.5万元,用于涉县妇联扶贫试点,在石岗村建起的大棚菜和养蛇场。</p><p class="ql-block"> 胡峪是黄河的出生地,1947年黄镇率九纵与陈赓率领的四纵跨过黄河,打到伏牛山,渡过黄河的那一天,朱老在胡峪生下第四个孩子,捷报传来,随为孩子取名黄河。我陪朱老在胡峪走街串巷,追忆逝去的岁月,寻找当年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傍晚我陪朱老又来到处于清漳河北岸的固新镇林旺村,1942年2月,日寇又来扫荡,黄镇巳被派往太行三分区协助和领导那里的反扫荡,怀胎十月的朱老与政治部的同志们转移到漳河北部的山中,在哪里停留一周后,领导决定,把朱老与已临产的刘帅夫人汪荣华,边区政府有身孕的两名女同志,另作安排,单独游击,以不影响部队行动。四个大肚子女人由文化干事带路,产科医生马晓芳随行,从涉县翻山越岭转移到平顺,在哪里遇到敌人后又折返涉县境内,白天隐蔽,夜间行军,一晚都走50多华里山路,最后来到林旺村,鬼子刚撒走,被烧了的房子还在冒烟,群众都躲避在山中,随在村边找到一饲养牲口的小院,汪荣华等三名孕妇住进堆放草的小屋,朱老与文化干事、马医生就在驴圈铺些柴草住下,终于能烧点开水吃点炒面,美美的睡了一觉。到这里的第二天(3月5日)黄文在驴圈里诞生,3月7日汪荣华也在这里生下了解先。朱老在小院里对往事的追忆,令在场群众无不动容,眼含热泪,掌声阵阵。</p> <p class="ql-block">朱老重访林旺村黄文出生的小院</p> <p class="ql-block"> 黄文在自己出生的驴槽傍</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趋车50华里,到西戌看望全国拥军模范刘金鱼,朱老兴致勃勃参观了光华中学和经济沟,站在经济沟的山颠,朱老眼前又浮现出当年军民大生产的场景,耳畔又响起太行军民的歌声,情不自禁唱起了《我们在太行山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日照遍了东方</p><p class="ql-block">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p><p class="ql-block">看吧</p><p class="ql-block">千山万壑,铜壁铁墙</p><p class="ql-block">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p><p class="ql-block">气焰千万丈</p><p class="ql-block">听吧</p><p class="ql-block">母亲叫儿打东洋</p><p class="ql-block">妻子送郎上战场</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太行山上</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太行山上</p><p class="ql-block">山高林又密</p><p class="ql-block">兵强马又壮</p><p class="ql-block">敌人从哪里进攻</p><p class="ql-block">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p><p class="ql-block"> 豪迈、激越、悲壮的歌声在山谷久久回荡,歌声气吞山河,感天动地,歌声穿越时空,把我们带入抗日烽火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 1996年获悉涉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朱老心急如焚,联系曾在涉县工作战斗的刘伯承夫人汪荣华、邓小平夫人卓琳、徐向前元帅夫人黄洁、李达夫人张乃一、袁子钦夫人鲁毅联名向涉县发来慰问电,并捐款救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0年初中组部党建读物出版社建社十周年之际,经中组部部务会研究,不搞庆典纪念活动,筹措资金在合漳村援建一所希望小学,10月希望小学落成,我因公进京,去看望朱老时,顺便提出能否请刘华清为合漳希望小学题写一下校名,朱老毫不犹豫,立即打电话给刘华清,请其为《合漳党建希望小学》题写了校名。</p> <p class="ql-block">  2002年5月,80高龄的朱老再次倡导、组织了原一二九师老战士及其亲属重返老区参观团,回到曾经与敌人厮杀的战场,参观了涉县的工、农业生产,重访故地,会见故人,他们为涉县的发展和巨大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在涉其间还到赤岸和王堡小学向学校捐款并赠送文具,勉励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 <p class="ql-block">  2002年,应我们的请求,又联系刘复之、杜润生等老同志一起向国家发改委呼吁,争取到2400万元国债资金,帮助涉县开发、发展旅游。1999年还与原外经贸部常务副部长雷任民一起帮助涉县获得农产品进出口经营权。就连涉县医院派人到京进修,维修设备,老百姓到北京寻医看病,朱老都会事无巨细,竭力帮忙。</p><p class="ql-block"> 2009年4月13日8点许,我刚进办公室,就接到朱老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告诉我寄来一包《大使夫人回忆录》,要我负责向邯郸市、武安、涉县各赠14本,以前也曾多次赠送,大部被领导本人存阅,嘱我这次务必送党史办、图书馆、大专院校各两本为公共留存。朱老讲:这不是宣传我本人,而是宣传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女同志的群体,让后代知道我们在太行山上的艰苦岁月,知道革命队伍中一大批女同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并告诉我,由刘华清、薄一波、刘复之、向守志、杨白冰等一大批老同志为编委,朱老任主编的《天下之脊》,全为朱老自己筹措资金并免费赠送,工作人员也全部为义务工作,朱老有意向邯郸各县市区图书馆和党史办各赠一套,无奈资金缺口太大,朱老说能否向领导汇报一下,送每县一套,每套岀成本价1000元(定价5000元)也算是对我的一点资助。我把朱老电话内容记录向时任市委书记崔江水同志进行了报告,崔书记批示“尽快落实,权作支持”。这是我与朱老几十年的交往中,唯一提出的请求。</p> <p class="ql-block">  2014年夏天,朱老在北戴河疗养,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司法考试的现场巡视,朱老从北戴河打来电话,高兴的告诉我,“今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看望我了,还带着果篮、鲜花,他说,您是革命的功臣,党的宝贵财富,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我们会帮助您解决,并嘱咐随行人员留下联系方式”。朱老告诉总书记,我没有什么困难,有困难自己也能够克服,但老根据地的人民,太行老区涉县有困难、有问题,我是要找您的。</p><p class="ql-block">涉县老百姓亲切的称朱老的家为“涉县驻京办事处”,老八路和他们的子女,戏称朱老的家为他们的寻根“联络处”。</p> <p class="ql-block">  朱老对涉县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天地可鉴,日月可昭!</p> <p class="ql-block">  朱老在百岁华诞前夕,我约涉县文旅局的程俊芳,原涉县驻京办的几任主任申海生、王双平、任维生到北京医院看望朱老并为其祝寿,已经长期住院,记忆力严重衰退的她,一早听说涉县来人了,就早早的起了床,在病房等待着我们,这天朱老神志格外的清醒,精神也特别的好,能清楚的叫出我们几个人的名字,还询问涉县的情况。这是我最后一次拜访她,向她汇报她心中永远惦记的涉县的情况,聆听她的教诲。不想,一别竟成永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老再也不用惦记您想兹念慈的涉县人民了!</p><p class="ql-block">朱老是太行山的优秀儿女!</p><p class="ql-block">朱老永远活在涉县人民心中!</p><p class="ql-block">朱老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朱老安息吧!</p> <p class="ql-block">百岁寿诞的革命老人朱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