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话说龙虎关

凯哥

  五岭山脉的都庞岭、萌渚岭横亘湘桂边境,合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唯独在湖南江永县与广西恭城县交界处留下一个隘口,隘口处即为闻名遐迩的龙虎关。“小梧州荆峡镇住,大门户龙虎关立”,点明了龙虎关在桂北大门户的地位。我从小生活在粗石江,离龙虎关仅有几公里远,去过无数次,听过的故事不知凡几。对于龙虎关,应该说我烂若披掌,也可以说提头知尾。 <p class="ql-block">  关南萌渚岭层峦叠嶂,龙头岭(原名镇峡峰)傲视群雄,海拔571米;关北都庞岭丛山迭起 ,虎头岭(原名荆子崤)耸立其上,海拔392米。中为黄沙湾峡谷,长2公里,宽100米,曲折回环,巉岩礁垒,水流湍急。2000年6月,为《江永县交通志》拍摄龙虎关雄姿图片,我与摄影师何东安一行4人越过河流,攀爬到虎头岭半山腰,在烈日下整整工作了2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  龙虎关原名镇峡关,又曰荆峡镇。《方舆纪要》载:“荆峡镇山,(永明)县南八十里。两山对峙,中通小江,泄桃川、扶灵之水,实邑之关隘。”清光绪《永明县志》载:“镇峡关,在县南八十里。关下有市,市分二段,北为湖南街,南为广西街,县与广西恭城接壤处。汉地理志,谢沐有关,即指此。……崇祯十六年(1643),副总兵曹志建盘踞数年,更名龙虎关。”《大清一统志·平乐府》:“《旧志》:今龙虎关即荆峡镇也。关南属恭城,北属湖南永明县”。清代恭城县令陶墫描写龙虎关:“绝壁俯重渊,雄关跨叠嶂。设险二千年,龙虎气何王。”</p> 汉元鼎六年(前111),在县西南置谢沐县,属交州苍梧郡,县域管辖到今广西恭城县东北部及富川县北部分地区。一直以来,我对湖南永明与广西恭城的县界,或者说省界,不是在龙虎关山脊,而是越过山脊下伸到恭城境内的平地,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经查阅资料,秦代以前,划分大的行政单元,通常都会遵循“山川形便”的原则,即以江河或山脉作为区域边界。由于“山川形便”是促成地方割据的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开始,统治者在划分区域边界时,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交错”的办法进行互相制约。 <p class="ql-block">  至民国时期,龙虎关仍然由湖南与广西分辖,上街,包括整个黄沙湾属永明县(今江永县),称为湖南街;下街属恭城县,称为广西街。交界线位于龙虎街中心的财福宫(又名财神庙),如今的税务所门口,旁有五尺宽的巷道为界,两边各立一砖砌闸门和石界碑,叫双闸门。民国十八年(1929)起,恭城县延伸龙虎街的管控,两县起了纷争。民国三十三年(1944)四月,国民政府内政部裁定,把龙虎关凭山脊倒向的湖南街及黄沙湾划给了恭城县,判令现存江永县档案局。2012年,龙虎关街道实施改造,挖出一方“重建龙虎”残碑,系湖南浯邑总理会首周正主持捐金重建,现置于龙虎关武庙里。</p> <p class="ql-block">  龙虎关自古即为两湖通粤(广西)的重要孔道,关下是滔滔不绝的河流,关上是蜿蜒盘旋的三尺驿道,有水路、陆路之便,其盐道、粮道、糖道向来著名。龙虎关,既是中原文化入粤的重要通道口,从龙虎关沿嘉会经恭城县城到莲花走廊,文物古迹甚丰;又是岭南文化相融的通道口,桃川洞内,常有湖广相互移民,常见壮汉、瑶汉族际通婚。江永县“五香”的香柚来源于容县的沙田柚,香芋来源于荔浦芋。说来有趣,也许江永县与恭城县都处于河流上游,河中的鱼虾个头小,不约而同地将“鱼”称为“鱼仔”。广西捕鱼人常年上到永明粗石江、桃川,被称为“船上人”。龙虎有一怪,“鱼仔”挂在河边卖。黄沙湾所产的鲶鱼、黄沙角鱼等肉质细嫩,江永人因此特别爱到龙虎街吃鱼。</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年间,湘省永明县饮粤盐,以桃水之便,自桃川直抵桂省平乐府,继入桂江东下,抵梧州取盐,水程不过300里,每年“永民顺流而下,所挟栗、米、油、麻、菽、麦、竹、木之类,皆可以易盐”。清光绪《永明县志》记载:“桃川乡之米又为县产特出,逢稔岁输其余,连樯沐水出龙虎关,迳平乐以达梧州、佛山不下万担”。上世纪50年代,每天有四五十艘木帆船经过或者停留龙虎关,上通桃川,下通恭城、平乐。</p>   龙虎关的东面,是好鸟难飞的江永桃川洞,方圆320平方公里;龙虎关的西面,是恭城嘉会盆地。龙、虎二岭南北对峙,形同龙争虎斗,山势雄伟,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方舆纪要》载:“宋时设官镇守。熙宁中省,仍置寨兵屯戌。又南十里为荆子崤山,群山连亘如城,其断处若关锁然。南中有警,守此可以遏冲突。”明正德二十三年(1528),拨永州卫百户一人,旗军40名,杀手10名驻防。   龙虎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硝烟烽火,人间悲惨,你方战罢我登场。明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寇湖南,从道州进永明,永州副总兵曹志建统兵万余人退守镇峡关。顺治七年(1650),清定南王孔有德密遣马蛟麟从山后绝壁小道偷袭,龙虎关告破,南明保昌侯曹志建只身逃脱至灌阳县。 <p class="ql-block">  1970年代,我从粗石江走路去龙虎关,还能看见公路边的狮子岭和塞水岭上残存的碉堡和战壕,据说是民国二十年(1931),恭城县民团副司令吴锦源修建的。岭脚下的峡口处,还设了一座“桂门关”作为省界,却早已不见。“桂门关”附近,有一位人称“关长”的周杨广老大哥,是我们的好朋友,在湘桂两省区兜得转,可惜已离我们远去了。</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三年(1934)10月,中央红军进行25000里长征战略大转移,从江西转战至湘桂边界时,后有薛岳领军一路追击,前有桂军设防堵截,形势岌岌可危。桂系将领李宗仁、白崇禧既怕红军进入广西地盘建立根据地,又怕与红军拼得鱼死网破两败俱伤,最初采取“关门拒客”战略,实行“送客式的追击,敲梆式的防堵”的战术,将总预备队置于龙虎关,兴安、全州西北方向网开一面。</p> <p class="ql-block"> 11月25日,中革军委审时度势,决定在广西兴安至全州之间抢渡湘江,除命令红八军团、红九军团“不惜任何牺牲攻占三峰山,然后向灌阳、兴安前进”外,还要求红九军团一部朝龙虎关方向行军。红军佯攻龙虎关,南逼富川,造成红军入广西之态势,逼迫白崇禧急令兴安、全州的桂军回防龙虎关,这样从全州至兴安、灌阳一带百里湘江防线出现防务空档。红九军团一部完成调动敌军的任务后,至永明县回岗迅速掉头,与红八军团汇合,至道州蒋家岭回归主力。至于后来中央纵队行动迟缓,红军遭到湘江惨败,在此不提。</p> <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三年(1944),湖南沦陷,日军重兵南侵广西,第37军全部集结龙虎关及桂林附近,湘桂边区总指挥甘丽初亦驻龙虎关。后衡阳失守,驻扎部队撤退,仅留黄浦军校六分校少量学生军。时第九战区在龙虎关囤集存放军粮60多万斤,却被退役第7军副军长钟祖培与本地官僚刘敬存盗卖发国难财。为了交差,他们向上司谎报日军已进龙虎关,要求速派飞机轰炸。9月25日,同盟国美军轰炸龙虎关,整个圩镇化为瓦砾。10月31日,日军37师团227联队攻破龙虎关,进入广西。</p>   1950年1月,广西恭城县发生震惊全国的土匪暴乱,在钟祖培的指挥下,4000多名土匪围攻恭城县、乡人民政府,电视连续剧《瑶山大剿匪》就取材于这一事件。26日凌晨,驻栗木镇的60多名解放军和工作队,被1000多名土匪围困,在副县长赵国仕的带领下,经龙虎关突围至湖南省永明县粗石江。永明县委闻讯后急报永州军分区,派出409团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越龙虎关,疾驰恭城,平息暴乱。   鉴于湘桂边境匪患猖獗,1950年10月,根据中南军政委员会的指示,在邻近龙虎关的粗石江成立中共永富恭工作委员会及办事处,统一领导湖南永明县桃川区、广西富川县朝东区、广西恭城县栗木区的剿匪及民政工作。次年4月,中共永富恭工作委员会及办事处完成使命,派到朝东区、栗木区的干部和剿匪部队撤回湖南永明。在湘桂边境,至今流传了很多活灵活现的土匪故事,形容周武雄等土匪头子本领高强,能够飞檐走壁、上山骑单车,可见这一带过去的土匪之多。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如今的龙虎关安详宁静,名称依旧,面貌全新。民族文化广场、龙虎水街、滨江公园、风雨长廊、风雨桥和九牛井景区等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圩市里,具有独特风味的排散、面条等食品,让人爱不释舍,念念不忘,总要带回几斤。 二级公路连通湘桂,规划中的桂林至江永的高速公路接点也确定在龙虎关,规划中的湘桂运河按三级航道标准建设,通航1000吨级船舶,关隘变通途。站在隘口上,远眺关下波涛起伏绿油油的果园和点缀期间的洋房,不由想起毛主席的两联诗词:“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