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伟光大师书画展吉安站观感。

翰驴

<p class="ql-block">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两个字“缘起”。</p> <p class="ql-block">结识书画老师刘伟仁先生,源于一次素食火锅聚餐。餐后火锅聚餐组织者(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和刘伟仁老师热情邀请我去观摩他的老师申伟光大师作品展吉安站的展览。听说是书画展览,对书画艺术一无所知的我,本能的就想拒绝。但面对刘老师的热情相邀,婉拒的话竟一下没能说出口。想想周末反正也没什么安排,就去喝喝茶,权当休闲一下坐坐就走。</p> <p class="ql-block">但没想到的是,展览却吸引了我,晚上8点去的,11点才离开,后面我又一个人去了好几次,并向刘老师借了全套申伟光大师的画集和几本申伟光大师谈艺术的书籍回家慢慢品赏。</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一个本想应酬一下的画展,我却待了三个多小时,而且与初次见面的刘老师相谈甚欢。回家后我认真的想了这个问题。得到的结果是和能量场和气场有关,准确的说是申伟光老师书画展的气场以及申伟光老师书画作品散发的能量场深深吸引了我。而且刘老师性格儒雅温润,典型的粘液质气质,与直率敢言的胆汁质气质的我也甚为相得。</p> <p class="ql-block">我个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散发着能量的,这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感觉尤其明显,比如在法院,你就能感到庄严权威的气场。再比如在医院,你会感到病痛的无形气氛,在学校你会感到朗朗的学风,在集市你会感到明显的市井气息。而人与人之间的能量场如果同频,就会互相叠加吸引,如果能量场不同,可能就会互相排斥,但如果两个人能量场完全不同,互相缺失,这时候也可能会产生互补吸引,因为每个生命都是趋向追求完美的。申伟光大师书画作品里面独有的宗教语言和艺术语言释放的能量场就深深吸引了我。</p> <p class="ql-block">我先引用《库艺术》“2020年度艺术人物”的对申伟光大师的推荐辞介绍一下申伟光大师:“申伟光先生以居士身份以艺启人,凭借自身的修行功夫和精深学养,施之于艺事,虽无意于佳,却蔚为大成。”</p> <p class="ql-block">申伟光大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北京上苑村建立道场,谢客十年,闭门修行。这种佛法上的虔诚追求,几十年在心性与生命质量上的修炼、净化,和这种修行当中不断地大死大活、脱胎换骨地这种突破和超越,使他就具备了一种修行人独有的悟性和高度。</p> <p class="ql-block">而这些都真实的反映在他的艺术创作之中,他的书画作品就是他生命能量和信息的一种转换,是他几十年修行过程中境界不断提高的真实写照,可以说他的书画作品记录了他在修行路上不断悟道突破的心路历程。</p> <p class="ql-block">在我有限的绘画知识里面,记得有个北宋的著名画家文同善画竹,每次画竹前已“成竹在胸。”,境界已经很高了,但这种先入为主的执见恰恰剥夺了绘画艺术品的独特性和自由性,画面上呈现的更多是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不是心灵直接呈现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看申伟光大师的书法绘画作品,我对刘老师说我的感觉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申伟光大师凭借多年的修行感悟境界,下笔皆如从胸中自然流出,笔随意走,意收笔止,作品即成,完全是创作状态当下的直接呈现,非常直接、非常浓缩、直指人心。使人视觉上受到强烈冲击,心灵上似有所悟。</p> <p class="ql-block">对禅宗有所了解的我马上想到了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传法法旨.禅宗的禅说的是智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但这个道不可说也不必说。这个智慧只有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觉悟,当下明白当下得道。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来说明禅的不可说也不必说。比如两个从来没有吃饱过饭的人,突然有一天其中一个人找到了足够的食物吃饱了,他拼命向另外一个人讲述他吃饱以后身心愉悦的状态,但不管他怎么说,没吃饱的那个人仍然茫然无知。这就是禅的不可说。终于有一天那个没吃饱的人也找到了足够的食物吃饱了,他感慨说原来吃饱的感觉是这样啊!这就是禅的不必说。</p> <p class="ql-block">禅的般若智慧不可说,但可以“看”吗?我觉得似乎可以。</p> <p class="ql-block">2019年我曾经去了一趟欧洲旅游,欧洲的异国风光很美,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的却是卢浮宫,凡尔赛宫以及佛罗伦萨百花大教堂,米兰大教堂,梵蒂冈里面的各种以宗教大事件或历史大事件为题材的古典主义油画,还有维纳斯,胜利女神,大卫等等让人心为之肃然的雕塑。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等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中,我觉得对视觉冲击强烈的绘画雕塑是最直指人心的,好的绘画雕塑作品可以让一个毫无艺术欣赏基础知识的人心灵为之触动,唤醒那人性中本就具备的追求美的情愫。</p> <p class="ql-block">申伟光大师的书画作品就具备这种直指人心让人心灵为之一颤的的力量。他以一个虔诚宗教体验者践行于艺术,试图把他在修行过程中的对生命的感悟和个人思考融入到他的书画作品中。早期的作品有沉重,有抗挣,有撕裂,有隐隐的伤痛,更有生命的顽强力量,越到后期的书画作品,给人的感觉就越清灵,越干净,越喜乐,越圆融。那些缠绕的图形,似有似无的纹理,鲜艳逼人的色彩,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你当时的那种感受,但你心又为之一动。这种兼具宗教语言和艺术语言的书画作品,只有直接面对他才能感受到他直指人心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申伟光大师以他多年修行投入到创作状态当下的心灵直接呈现,把不可说的禅以一系列的画卷向世人展示,形成了独有的一种宗教的语言,其直指人心的力量让每一个见到画卷的芸芸众生心灵为之震撼,有所悟,有所得。在当下这浮躁的社会,普遍焦虑的时代,申伟光大师把他多年修行悟道得到的悲悯心,觉醒心,智慧心以书画作品的形式分享给大家,让“禅的语言”更直接,让更多的世人与禅的智慧结缘,让唤起世人向内追求内心平静安宁觉悟的明灯又多了一盏,不是弘法,胜似弘法。</p> <p class="ql-block">真正动人心魂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心性真实的显现,所以真正的艺术家是都是修行人,在修行中他要不断提高他的心量,他的格局以及他对人性中真善美的认识,他要不断提高他的觉察力,觉悟心以及他的智慧。而且这种修行是终身的,绘画艺术家一旦陷入功利和执着,心中的灵性会逐渐消失,创作的源泉也将会慢慢枯竭。其作品也慢慢会成为画匠的工艺画似的缺少灵魂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申伟光大师是一个把创作修行和教育合而为一的人,他在教学中强调最多的就是心性的修养,强调在心性和技法上的同时下功夫,强调心性的独特性,自由性以及不可说性。所谓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人一如来。但禅宗的不可说是真的不可说,那些高僧大德行脚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感山川壮丽之美, 受雪雨风霜之苦,得各方善知识指教,逐渐开悟,心下明心见性,却无法用言语诉说。而申伟光大师时时教导自己的学生要用自己的心性创作,告诉学生你每个时期的作品就是对你当时心性最真实的记录,审视你过往的作品,就像在观照你当时的心性,从而可以发现遮蔽自己心灵的东西并不断加以清除,以创作促进自己心性的修行,心性的提高又促进创作水平的提高,这是绘画艺术作为禅的语言在修行中独有的妙处。这也和阳明心学有异曲同工之妙。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心即理”其实说的就是心性的独特性,自由性和不可说性。而创作与心性修行的互相促进提高,就是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事上磨”“事上练”的诠释。所以心性的修行是万法归宗的,以我个人对心性修行的理解,儒家修行对应的是物质(现实)世界,道家修行对应的更多是精神世界,和佛家对应的是生命世界,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能孤立存在,唯有三者达到平衡,才有可能达到真正圆融自在的状态。申伟光大师书画作品中有着儒释道中国文化的深深烙印,可能佛家的占比要多一些,这是因为佛教信仰中的虔诚,纯粹,慈悲,神秘性,无上智慧,有助于艺术创作者尽可能的去世俗化,能更好的去体悟并表现生命最本质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亨廷顿先生说,冷战结束后,世界绝大多数冲突将以文明的冲突来表现,主要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但有乐观的看法是东西方文明间的冲突虽然会始终存在,但东西方文明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也在加速,终究可能会诞生一个新的全人类都能接受的地球文明。而东西方文明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绘画艺术作品一直是最好最前沿的媒介,申伟光大师从虔诚的佛教徒的角度,把他在修行过程中的对生命的感悟和个人思考以西方人喜闻乐见的抽象主义油画形式展示了“慈悲济世,和谐圆融,天人合一”的东方文明核心元素,有助于西方世界了解我们“和而不同,包容共生”的东方智慧,其效果和影响可能需要时间来积累,但这是一个独树一帜的创举却是不容置疑的。</p> <p class="ql-block">观赏申伟光大师的书画作品,内心是有触动是有感悟的,但总觉得没能把内心的感触完全写出来,这一方面是愧于自己学识素养不够,笔力穷绌,另一方面也就是禅的不可说性的特性所致,诸君有缘,好好欣赏一下申伟光大师的书法作品,在我看来他的书画作品就是一种可以“看”的“禅的语言”,也许对自性的开悟,可能就从观赏一张画开始,呵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