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行第四天:婺源东线--低调中的惊艳

高爽

<p class="ql-block">行走陌上,烟水茫茫,偶尔驻足低眉,听某朵花演绎着生命的芬芳,远方一片矞矞皇皇,宛若阳光下盛放的海洋;</p><p class="ql-block">黛瓦白墙,轻烟长巷,撑一把油纸伞,遮住了低过屋檐的光阴和窗,聆听微风吹过行囊,雨水在角落弹奏着乐章;</p><p class="ql-block">古村祠堂,独桥横江,山麓炊烟袅袅,涧边树下有浣衣女捶打衣裳,我守候在乡间路旁,期待不经意间相逢一场;</p><p class="ql-block">7月5日晚17:43景德镇动车27分钟即可到达婺源,在高铁站广场中,竖立着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和詹天佑雕像,因为詹天佑祖籍婺源 ,是婺源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婺源, 古徽州六县之一,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有“ 中国最美的乡村”之美誉,每年油菜花季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p> <p class="ql-block">旅店放好行李出门觅食。酒足饭饱散步消食,走到了景观桥。婺源景观桥位于婺源县文化广场,东岸连接婺源汽车北站,西岸是婺源县文化广场,全长234.57米,行车道宽15米,两侧是5米宽的廊道。有很多当地的老人在桥上组团唱歌,你一首来我一首,娱乐娱乐。景观桥旁边的婺源县文化广场,远远的就听见了很嗨的音乐声,一波又一波大爷大妈跳着广场舞,还有喷泉表演,很是热闹。</p> <p class="ql-block">亮灯后的景观桥更显妩媚</p> <p class="ql-block">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给婺源增添了古色古香的质感。被淡淡炊烟笼罩的马头墙、山间梯田抽象的线条、暮色中骑在牛背上的村童、幽静的孤舟野渡、倒映在清澈山涧里的火红的枫叶…婺源真的不止有油菜花</p><p class="ql-block">婺源旅游分为东线、北线和西线三条线路。东线最为热门,沿途包括李坑、晓起、江岭等适合赏花的景点;北线的自然风光最好,包括彩虹桥、思溪延村、理坑等知名景点;西线开发较晚,游人的数量不是很多。</p><p class="ql-block">时间关系,我们舍弃了西线,选择了东线和北线进行游览。</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只能去婺源的1个景点,那么必须是篁岭。虽说篁岭现在已是商业化的产物,但却是整个婺源景色的浓缩,以篁岭晒秋、梯田花海、山寨村落、徽派古建等为主要特色。</p><p class="ql-block">因一张篁岭的摄影作品,吴向阳发现了这个濒临消亡的古村。2009年篁岭旅游开发之前, 篁岭村面临缺水缺电、居民搬离、房屋失修等窘境,人走屋空、田荒村散是这里的真实写照。2009年, 婺源篁岭开始实行保护性开发,给原住民在山下修了一个新的村子,用新村换旧村,搬迁到山下的原住民一边经营自己的农家乐,一边在景区打工,好不惬意。经过几年的打造,篁岭变成了最美中国乡村,也成为了婺源旅游的一张名片。</p><p class="ql-block">婺源的老汽车北站有直达篁岭的班车,一个小时左右可以到达。</p> <p class="ql-block">篁岭景区,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东南7公里的石耳山脉,面积5平方公里。篁岭建村于明代中叶,有5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篁岭古村,属典型山居村落,周边千棵古树环抱,万亩梯田簇拥。如果说, 婺源古村是中国古建筑的大观园,篁岭无疑是一朵雅致动人的奇葩。篁岭成为世界级古村样板,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活脱脱一幅缩写版流动的“清明上河图”。“篁岭晒秋”闻名遐迩,村民晒晾农作物使用竹匾晒在自家眺窗前木架上,形成特有的徽派民俗景观。四季花海展示惊艳的“大地艺术”,“地无三尺平”处处是花、是景.......</p><p class="ql-block">步入篁岭的那一瞬,时光恍然倒退回百年前。白墙灰瓦,还有村口矗立着的古牌坊,一如所有书中描绘的徽派村落,墨气温婉。</p><p class="ql-block">偷得浮生半日闲,脚踩细碎的时光。慢下来,才是篁岭正确的打开方式,请跟随我一起走进篁岭,走进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家园....</p> <p class="ql-block">篁岭岭高500多米,景区建有由岭脚到岭头的索道缆车。索道全长960米,落差195米,空中运行16分钟。</p><p class="ql-block">婺源篁岭由于历史上曾经的偏远,时都没有能够受到太大的影响,保留完好的旧时村落建筑,保留完好的当地习俗,成为了今天人们趋之若鹜的风景。如今这里已不再是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的地方了,两条上山的风光无限的缆车,两条横跨山涧的风景迤逦的玻璃栈道,还有蜿蜒的公路,把这个深藏在深山里山村的种种美丽,呈现给了世人,山那边顺着山势建造的万倾梯田,待到春天油菜花开的时候,我想一定是迷倒万人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我的同伴属于能步行绝不坐缆车,她的目标是用脚实际丈量祖国各大名山,缆车一律忽略。</p><p class="ql-block">上山的路倒不难走,时间也不是很久,大约半小时我们到达了索道上站的位置。上山后看到的第一个景观就是这个五凤牌坊。</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海拔500米的篁岭岭头,有两条路都可以到村里,一条是走树林里,有部分游乐设施,可能略微爬点山,另一条是一个土路的大道</p> <p class="ql-block">我们选择沿着大道上行,呼吸一口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放眼望去,云雾缭绕,山谷翠绿,让人可以暂时的从城市匆忙的生活节奏中得以释放,从烦躁的现实社会中得以脱离.。若是油菜花正开,若阳光灿烂,该是多美的一幅画。</p> <p class="ql-block">沿着大路向里走,首先看到的是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p><p class="ql-block">蹭了一个旅行团游览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导游说门口的石鼓也叫抱鼓石,也叫门当,用于显示主人等级和身份地位。门楣上的4根短圆柱子,就是户对,户对越多,就代表这家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但只有皇宫才能用9个户对。后来“门当户对”就逐渐演变成衡量男婚女嫁条件的一个成语。</p><p class="ql-block">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原是曹氏宗祠,篁岭开发旅游后,收集、整理了散落婺源角落里的“徽三雕”、渐行渐远的犁耙等农耕用具以及早以淡出生活的徽州老物件等文化遗产的实物陈列在曹氏宗祠而成为展览馆。展览馆内现已拥有二十多个品种,近万件藏品(包括奇石)。其中,砖雕、木雕、石雕、家具、竹编、刺绣、金银铜器等多个门类不乏精品。还有奇石、珍玩、明清家具、徽式家居、日用工艺、古代陶瓷、刺绣女红、建筑三雕和古籍字画九个展厅。所陈列的部分藏品,不仅是那个时期 婺源 人生活情趣和追求的写照,也是 徽州 民俗文化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从祠堂旁门出来就是竹山书院,竹山书院是2009年在原址上重建的,规模和形制基本沿袭了老样。整座书院占地420平方米,三进三开间三天井,一二进为单层,第三进为两层。</p><p class="ql-block">门楼上的砖雕造型是典型的 徽州五凤楼格式,整体上看这就像是一卷打开的书卷或画轴。“ 竹山书院”的匾额之上的砖雕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龙”,左边是“兄弟登科”,右边是“孟母教子”。</p> <p class="ql-block">中堂字画是一幅竹,两边是赞美竹子的楹联:未出土时先有节,到云霄处也虚心。</p> <p class="ql-block">篁岭的祖先约600年前,在山势陡峭落差达百米、地无三尺平的山坡上,建了百余栋的徽派古民居。那一座座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在时光的流逝中,反而出落的越发迷人,亦让厚重的徽州文化,在这里延续着、代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篁岭天街长388米,横贯东西,九条巷道由天街分支,延展至村庄的各个角落。天街是篁岭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也是篁岭的“商业一条街”。走过天街石牌坊进入天街,就走到开发后的古村落里了,道路开始变得拥挤。一片片徽州古建筑扑面而来,两边商铺林立,各种小吃,文艺小清新应有尽有,分明是流动版的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踏着青石板,漫步在狹窄的天街古巷里,如同走进一座露天的徽州古建筑博物馆,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马头墙、门楼,徽派建筑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都在古街巷两边的古建筑上逐一向你展示。古韵盎然的古民居,别具一格的门楼和徽派三雕;古朴典雅的商店,精美的商品;古街老巷的墙角、窗边点缀着各种颜色的鲜花,都会让人驻足观赏,并发出声声赞叹!</p> <p class="ql-block">沿着主干道慢慢走过那些时光留下的梦,每一条巷子都非常的悠长静谧,走在这里,身旁是淳朴厚重的徽派古墙壁,错综复杂的小巷,好似一个时光隧道,每一处的砖瓦都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推进。</p> <p class="ql-block">晒秋最出名的点要数“晒工坊”,顺着路标就能轻松找到。这一户的地势较高,应该是篁岭的制高点了,是鸟瞰村庄和欣赏晒秋的绝佳观景台和摄影点。晒工坊一共有三层,外带楼顶平台,每一层都有不一样的观景效果。</p><p class="ql-block">篁岭晒秋:已有500多年建村史的篁岭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镛的故里。曹氏父子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协助主持朝政75年。在嘉庆皇帝出巡时,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因此民间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句俗谚。秉承祖上遗风,篁岭先民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地无三尺平”的崎岖地形交流,祖辈起,他们就用竹筛匾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如今,“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习俗,春晒茶叶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谷辣椒,时令变化,竹晒匾里所晒之物也在不断换新。</p> <p class="ql-block">登上晒工坊的二楼向外眺望 ,又是另一番景致,别有洞天,清一色粉墙黛瓦,勾檐斗角,鳞次栉比,古色古香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篁岭古村是一个隐藏千年而又显神秘的地方。每到秋季,当地居民将辣椒,篁菊,萝卜等晾晒于屋上,色彩缤纷,实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篁岭特地在高出建了幢“晒秋人家”,给我们这些大呼小叫的异乡人拍个痛快。傍山腰顺山势而修建的篁岭村就是一个以“晒秋”闻名遐迩的古村落。每当秋季来临时,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用长架支起圆晒扁,上面晒满了火红的辣椒和金黄的稻谷黄豆。</p><p class="ql-block">由于我们来的季节不对,当天又是阴雨天,到处都很湿滑,晒秋是看不到了,但是青瓦白墙在雨天也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在晒工坊室内我们还是看到了传说中的的圆晒扁,满满的篁菊</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六月六,是 中国传统的“洗晒节”,也是篁岭的“晒秋节”。</p><p class="ql-block">篁岭通过晒秋节举办,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游客来篁岭可以看晒秋,拍晒秋,也可以住下来体验晒秋,体验“朝晒暮收”、晒台“话桑麻”的田园生活,体验“晒秋人家”的农俗乐趣。“篁岭晒秋”是一种文化体验,一种精神产品。</p> <p class="ql-block">粉墙黛瓦映青天,炊烟袅袅是人家</p><p class="ql-block">篁岭古村数百栋徽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有序,整个山间村落饱经沧桑的徽式民居映衬出篁岭的古韵与婉</p><p class="ql-block">有人说篁岭是“ 江西的布达拉宫”,我是很不赞同的。布达拉宫庄严神圣,不食人间烟火,篁岭却那么接地气,活色生香。从黑与白的简洁色彩中也能聆听到岁月静好的从容吧!</p><p class="ql-block">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徽派建筑,水墨丹青中国风~</p><p class="ql-block">梦里老家,美得像画卷一般。心动的话,赶紧来吧~~</p> <p class="ql-block">依山而建的旧房子无时无刻的不在诉说一段历史,白墙黑瓦自带诗意,“国画里的家园”倒是当之无愧的。有时候觉得,徽派建筑就像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明明超级低调奢华有内涵,但它却更愿意收敛起丰盈的内心,摆出谦逊的姿态来。看似简简单单,实际上每一个屋脊下都有惊喜~~感觉这也是徽派建筑的“小心机”~~</p> <p class="ql-block">晒工坊的斜对面就是五桂堂,五桂堂的堂名,取自院内和附近有五根桂花树,开黄花的金桂和开白花的银桂都有,而且是“月月桂”,也就是每个月都开花。</p><p class="ql-block">五桂堂建于清乾隆年间,先祖生有五子,个个“枝繁叶茂”,祖宅故名“五桂堂”,寄寓“五子登科,子孙满堂”。五桂堂为典型的官宅,精美的砖雕门楼, 鱼池庭院,前后天井,前堂后厅,左右厢房,屋内木雕大气而绝美。</p> <p class="ql-block">五桂堂原主人是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的篁岭人曹永护与曹希例父子,到曹希例四代都是单传,但由于他们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美德美名闻名乡里。“积善人家,必有余庆 ”,由于行善积德,后来,曹希例育有了五个儿子,二十七个孙子,曾孙、玄孙有二百多人。真正的儿孙满堂,这样看,五桂堂太小了一点。</p><p class="ql-block">篁岭的众多古建筑中,每一栋都有着独特的故事,五桂堂是比较重要的一栋。</p> <p class="ql-block">篁岭的每间楼阁都是一座观景台,那么篁岭的每扇窗就是一面画屏,此语一点不虚,这是站在五桂堂二楼拍摄的照片。</p><p class="ql-block">数百栋徽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有致地排布着。望着眼前的景色,感觉一切都慢了下来,生活在这一刻开始不再来去匆匆。</p> <p class="ql-block">小姐房 Miss room又称闺房,五桂堂主人的女儿所居住的房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未婚女子的住所称作“闺房”,是青春少女坐卧起居、修炼女红、研习诗书礼仪的所在。闺阁生活是女子一生中极为重要且最温馨、美好的阶段,就象美丽的蝴蝶在鼓翼凌飞之前曾经慢慢蜕</p><p class="ql-block">变、静静成长在一只明丝缠绕着的玲珑的茧。古人又把“闺房”称作“香闺”,把未及笄女子唤作“待字闺中”,更是不吝笔墨用大量诗词歌赋来描绘闺阁情趣,香艳、生动、鲜活自成一派。</p><p class="ql-block">参观五桂堂,在小姐的闺房,装模作样,冒充一下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来一波。</p> <p class="ql-block">静静地站在高处俯瞰,白墙黛瓦马头墙,精致的雕檐敲角,宛如浓墨重彩的水墨画,散发着浓郁的诗意,几颗千年以上的樟树 ,似乎在诉说着篁岭的历史,彰显着篁岭的厚重,乡愁在这里静静地绽放!</p> <p class="ql-block">怡心楼原是江南茶商、人称"茶叶大王"许畅芝的客馆,其前身是许畅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于婺源许村镇的老宅,后来从许村镇搬迁到篁岭。</p> <p class="ql-block">怡心楼是篁岭徽派古建筑群中的另类建筑,朱砂红渲染的怡心楼,与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截然不同,整栋建筑飞金彩绘,流光溢彩,在婺源仅此一栋。怡心堂大门的木雕十分精美,展现的是中国千百年传统木雕的题材。上排从左到右分别是:刘备赴江东、夜访冠准、杨业战韩昌、文王访贤、弃官寻母。下排从左到右分别是:子孙满堂、战长沙 、八仙祝寿、讨荆州 、连中三元。整座怡心堂,包括一楼、二楼的门窗、天花板、天井四围板和窗板,都是飞金彩绘的雕刻,主题为花开富贵、金玉满堂、双凤朝阳 、梅兰竹菊。</p><p class="ql-block">怡心堂分前堂与后堂,前堂的顶棚上有藻井。藻井本来是专用于寺庙、祠堂、亭阁的顶棚装饰,很少用于家居。但怡心堂原主人就在客馆里构建了藻井,可见他的别出心裁、财大气粗。</p> <p class="ql-block">“树和堂”是古村中仅有的一座官厅,就是当官人家用来奠仪之用的,迎接达官贵人,接待朝廷礼仪等。从“树和堂”你就能知道,小小的篁岭古村,原来还是个藏龙卧虎之地。</p> <p class="ql-block">“树和堂”的主人叫曹鸣远,崇祯十六年进士,官至知县。这座老宅大约建于清朝的嘉庆年间,占地面积有150平米,取名“树和堂”,也寓意着以和为贵,家人和睦的意思。</p><p class="ql-block">“树和堂”里没有大院,门前的一小片空地上栽有一棵梨树和枣树,按照古徽州民间的说法,“梨”与利相通,可以解释为大吉大利;而“枣”寓意早生贵子。古代婺源人外出读书、经商,会在自己院子里种上一棵梨树,表示离乡不离根。</p> <p class="ql-block">婺源篁岭怪屋非常值得体验,首先是一栋古宅,给人带来了一丝神秘。二是把地面砖铺到房顶天花板上。三是把房顶的天花板用来铺地面砖。四是把桌子、椅子、古画都倒的订在房顶上,同时窗户用一张倒的自然景观图片贴上,这样整栋古宅看起来事物都是倒的、斜的了,自然而然变成了怪屋。</p> <p class="ql-block">看看,桌子,吊桶,对联完全是倒立的,有点意思。我们在此玩的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段段石板路,脚下的鞋发出咯咯的略显低沉的回音,在这种无限的遐思下,不知不觉围着这篁岭古村绕了一个圈。</p> <p class="ql-block">出了这座门楼就可以看到篁岭的垒心桥</p> <p class="ql-block">篁岭有2座索桥,高一点的是垒心桥,低一点的是卧云桥。两座桥都悬挂在油菜花梯田之上,是观赏梯田的绝佳位置,可以一览油菜花梯田之全景,可惜此时不是花季。不过走过去再回天街还是挺要体力的。</p> <p class="ql-block">垒心桥是电视剧《欢乐颂2》的取景地,垒心桥上赏花海,看“大地之心”。全程长达298.15米,距地面垂直高度达97米,中间段48米铺设玻璃。卧云桥要比垒心桥低很多,视野应该没有垒心桥的好,我们选择放弃。</p> <p class="ql-block">虽没能邂逅万亩油菜花,景色还是很赏心悦目的,梯田弯曲流畅,线条明晰,闭目细听,还有山风在耳。想像一下,如果真的是花季到来,一定会更美,更壮观。</p><p class="ql-block">遥望篁岭的老房子,就是“粉墙矗矗、鸳瓦鳞鳞”的样子。它们慵懒地挨在山峦的臂膀里,看上去就很有安全感。雾中的篁岭平添了几分神秘,有没有一种归隐山野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没有油菜花的梯田,仅是一片绿。想看一片黄,最好等到油菜花开的季节。那时的篁岭将迎来最美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不在画中游,未解画中意。”</p><p class="ql-block">在篁岭,走走停停,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有人说, 篁岭无一处不是风景,无一时不遗落风情。只有亲自去篁岭走一走,才会发现这样的评价不夸张。如果你喜欢篁岭 ,不管哪个季节一定要来一次 ,每次来时不要太犹豫,走时不要太匆忙!给自己找个充足的理由,也许你走着走着,就走进了梦里的故乡,让你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还未离开,便已思念.....</p><p class="ql-block">告别篁岭开始返程游览第一站:江湾</p><p class="ql-block">粉墙黛瓦映碧波,青幽叠峰揽入怀。</p><p class="ql-block">江湾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境内东北部,距婺源县城28公里,是婺源唯一一个5A级景区。江湾位于山环水抱的河谷地带,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水之中,东有灵山,南有攸山,北有 后龙 山,一条梨园河由东而西蜿蜒而流,山水交融,给江湾平添了许多灵气。</p><p class="ql-block">江湾始建于隋末唐初,是一座具有丰厚徽州文化底蕴的大村落。村中建有一批大规模古宗祠,以及江南园林景观。我们对古迹都没有什么执念,所以更多的就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p> <p class="ql-block">江湾是大镇,入口处便是个广场,萧江宗祠、古戏台和石雕牌楼三足鼎立,撑起一片辉煌的气势。当然,规模最大、范儿最足的,当归萧江宗祠莫属;萧江宗祠,曾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为 婺源 古代四大古建之首。始建于明万历六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1924年重建,又毁于烈火,2003年萧江宗祠再重建。重建的宗祠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建材考究均为国内罕见。门口巨大的石狮,高高的门庭,几进几出的大院,处处罗列的雕刻,和那从西汉萧何开始,至陈朝萧道成,到后来因避祸改肖为江,延至我们的江爷爷的排位家谱,几乎网罗中华五千年大多数萧、江名人;在彰显出这个家族巨大辉煌的同时,也未免有些虚夸和特意。而内里建筑太新,细节处又失于精工细刻,一看就是近年所建;气势虽足,却失去了古朴和子孙那一份真诚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气势磅礴的江湾大门:江湾牌楼,因为它的造型是仿飞檐斗拱的楼顶型制,故称牌楼。 牌楼上的镂空浮雕既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麒麟嬉逐图”;象征福禄双全的“鹿鹤同春图”;象征封建权势的“虎豹呈威图”;象征五子登科的“五狮戏珠图”;还有栩栩如生的四位强国安邦的文臣武将和身怀绝技、各显神通的“八仙”;还有牌楼的脊头,三对鳌鱼触须晕动,既造形别致美观,又富有独占鳌头、青云直上之意。另外,鳌鱼的胡须还起到避雷针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江湾的建筑布局卓具特色,一街六巷,纵横交错,新旧有序,千年延展,不乱方阵。且每条巷道各有个性,不见雷同,古朴优雅,自成一景。</p> <p class="ql-block">江永纪念馆,又称“善余堂”,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之意。 江永 ,字慎修,号慎斋, 婺源 江湾人, 清康 熙二十四年七月十七日生,为萧江第30代传人,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 据不完全统计, 江永 一生成就卓然,为世人所仰,所著著作41种270余卷,其中有27部186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院门上方的“善庆延庥”四个字,是说行善积德的人家,能世世代代平安。</p> <p class="ql-block">三省堂是清末明初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的故居,建于清朝中叶,原为三进二层楼建筑,现存第一进及后堂灶间。唐铭出自“吾日三省吾身”。</p> <p class="ql-block">江湾有“钟灵毓秀之乡”之说,因为这里历代名人辈出。江一麟纪念馆,便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江湾人的生平。明代的江一麟,官至右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有关他与权相严嵩斗争、带兵在广东平定倭寇,以及死时皇帝赐葬回乡的故事,在江湾一直传为美谈。</p><p class="ql-block">悠久的门阀早已凋零,昔日的辉煌也已不再,但厚重的历史,沉淀的风物,江湾,即使白发苍苍,斑驳处处,那裸露的砖墙、风化的雕刻中透出的,也是古色古香的韵味和自然的沧桑。便如一位上了岁数的名媛,衣着朴实,神态安然地坐在那里,便是一幅最好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乡贤园,是一座典型的仿徽派园林,园内有亭廊水榭,名花奇木。走进乡贤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构思精巧的古典式园林建筑。乡贤园是在江湾古代园林“后桃园 ”基础上扩建而成,有廊、舫、阁、汇贤湖、文笔塔、观鱼台 ,名人名树观赏区,乡土花木观赏园和历代名人石雕群,种植各类名贵树木花草达四十多种。</p> <p class="ql-block">步入庭院,走过长廊,走进江氏乡贤的钟灵毓秀。 园内水塘密布,树木葱茏,厅台楼阁,倒影婆娑,即古朴亦清秀。</p> <p class="ql-block">鼓吹堂是独具婺源民俗文化特色娱乐场所,这里以民间节庆常用乐器鼓吹为主,同时表演十番锣鼓、徽剧、傩舞、乡间小戏。鼓吹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民间打击乐和吹奏乐的总称。它发源于北方少数民族,自从鼓吹传入婺源 ,就在这里深深地扎下了根,鼓吹艺人巧妙地结合婺源的地域风俗,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进行表演传唱,深受群众喜爱。</p> <p class="ql-block">江湾是一条河的名字,江湾又是一个古镇的名字。作为一条河,从前,这里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水上交通要塞;作为一个古镇,它是一个又一个传说和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总和。</p><p class="ql-block">信步江湾,从走马观花中却也拾到几分意外和敬意——处处都是典型的徽派小楼,家家从楼阁花园的布局到一物一器的购置,无不巧用匠心,各具特色,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物质繁华、文化凝汇所带来的高层次的风雅。</p><p class="ql-block">在江湾出来等车下一站汪口。</p><p class="ql-block">“青山向晚盈轩翠,碧水含春傍槛流。”</p><p class="ql-block">一个山环就一个水面,一个水面即有一个山村,一个山村就有一座小桥,一座小桥即为一幅图画。</p><p class="ql-block">汪口,滋生于一条大河的一侧,这条河的名字叫永川河。永川河畔是古朴的徽派古村落,对面是起伏的向山。大河的水很清澈,也是因为这一汪碧水,所以这里被叫做“汪口”。</p> <p class="ql-block">汪口历史上被称为“千烟之地”,村子不像篁岭那么大,如今有500来户,1700多人口。</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依山傍水、青山环抱、绿水依流、三面环水的半岛村庄。因村前两河交汇,碧水汪汪,好一个“汪口”的美名。爽心悦目间,我已来到了村头。村里只有一条与河水走势相同的主道;沿着这狭窄的主道 ,便分出许多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各家各户。</p> <p class="ql-block">走进村中小巷弄,能看到更加生活化的老宅。往里走就是一条沿着河的古道。汪口还没江湾的商业化,便没有江湾似的喧嚣与嘈杂。虽然村里也有一些商铺,但街上几乎听不到拉客的吆喝声,让人可以静下心,慢慢的行走,轻轻的停留。它不打扰我,我也轻轻的走过,不把它的安宁打扰。</p> <p class="ql-block">站在狭窄的径口往里窥探,两旁高耸的砖墙将天空割离出一线的宽度,而前方那一重又一重的墙篱檐角被视野逼迫得越发曲折幽深;窄巷里黑不溜秋的高墙,这是岁月剥蚀了它洁白的外衣,却显现出另一番古朴、恬静,一样的动人心魄。伤痕累累的木门紧闭着,雕花的黄铜门环在残缺中讲述一段故去的回忆;引导着我去想像那一份昔日的热闹,和在热闹中不断吞吐氤氲的红尘烟火。漫步在这古色古香里,既有清新寂静之感,亦依稀可感昔日集市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古巷是汪口的一大特色。百米长的古街,宛如一条得道成仙的蜈蚣蜿蜒曲伸,古街的左手边密布着十八条古巷,长短不一如夜光巷,赌坊巷,俞家巷等等,不难看出汪口曾经的繁华,以此臆测,古戏台、茶楼和妓院也必须是一应俱全,饶是逃不脱古镇的生态链条。如今弯弯曲曲的巷子里头住的都是些普通农民,对于祖上的风光,大抵是脑海中模糊的印记,越来越飘渺!走过古巷,凭吊古徽州的文化遗风。</p> <p class="ql-block">汪口村头的俞氏宗祠堪称古代徽派建筑的杰作,有着“ 江南 第一祠堂”之称。堪称“第一”,既指其规模,又指其徽派建筑雕刻的集大成。据说,汪口村民都姓俞,这个宗祠,就成了全村人的共有财产了。</p><p class="ql-block">站在木雕的牌楼式祠堂门,看飞檐翹角,雄伟壮观,正楷端庄的金色大字,“俞氏祠堂”横匾,高悬于上,确实令人眼前一亮,肃然起敬。据俞氏后裔老人说,这祠堂位于此“五水窜顶”之处,能聚五方龙神,汇于此合流而下,故俞氏能兴旺发达。祠堂又有镇妖魔之功,水怪邪物,至此不敢伤害两岸百姓,洪水至此也会缓冲而不,以保沿岸街道无恙。</p> <p class="ql-block">走出古色古香的村落,我伫立在村口两河交汇的桥上,依恋地打量着这座山环水绕的千年徽州古村,其古村宅、古祠堂、古樟、古桥、古街……诉说着古徽州的辉煌和岁月的沧桑。那灵动清冽的流水,那雄伟壮观俞氏宗祠,那狭窄而优美的明清街道,那一条条曲径通幽的弄堂,那纯朴的民风,那世外桃园般的幽境,伴随我离去的脚步,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汪口,房屋不少闲置破败;青壮年或外出打工,或移居城镇,村内多见的是老弱妇孺,沿街在做着小饭馆或售卖纪念品的小生意。想必每日黄昏,背着夕阳缓缓归来的渔舟越来越零星,父母妻儿的期盼也越来越悠长;都说走出去就有希望,就能带来衣食丰足的好日子,可那一张张浸满汗水和心酸的钞票,是否抵得过那一双双眼眸终日凝望的沉重?那现代化的一室蜗居,又是否比得上家乡的白墙黑瓦,碧水青山?祖宗沉默,山川无言,只有汩汩的河水,千载不变,日夜流淌。</p> <p class="ql-block">在汪口出来下一站就是今天行程的最后一站,也是本次旅行的最后一个景点——李坑!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 婺源 东线上离县城最近的景区。</p><p class="ql-block">石楼牌坊,小桥流水,黛瓦粉墙,有一二高树 立于村口,三四黄牛饮于溪涧,五六行人行于其中,这便是我的梦里水乡。</p><p class="ql-block">假如婺源没有了油菜花,你还来吗?答案是肯定的,李坑就是一个一年四季都值得来的景点,而且最好是淡季来。没有人声嘈杂,不赶任何行程,慢慢走近它、融入它。</p> <p class="ql-block">村西南是入口,先看到的的是一座古廊桥,这座桥叫中书桥,是一座单孔砖拱桥,宋朝李坑村民李侃高中进士后,回乡省亲时所建,村民们为了感谢他的恩德,以他的官职给这座桥定名为中书桥。再往前走是“李坑”的牌坊站立的远处迎候着来客。这是一座高大的四柱三门三顶雕花石牌楼,上刻“李坑”二字,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这个村落中有一条长长的小溪,当地的土著居民称“溪”为“坑”,加之村上的居民又都姓李,于是就有“李坑”的村名了。</p> <p class="ql-block">默立的牌坊,于湿润中显出青白,于青白中更见斑驳,于斑驳中诉说着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从景区大门去往村子,需要走八百米的村道。我们没有走宽敞的大马路,而是选择弯曲狭窄的田间小径。小路用青石板铺就,顺着小溪逆流而上,弯弯曲曲,可两人并肩行走。我们踱步田间,呼吸着带着泥土和鲜草清香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走不多时,被大树遮挡着的文昌楼伸出八角翘檐。有文昌楼的地方,都有着文脉的流传,有文昌楼的李坑,绝非蛮荒乡野。</p> <p class="ql-block">李坑,以“小桥流水人家”而著称。村子靠近山脚,一条小河从山坳流出,溪水贯通街巷、九曲十弯;小河的两岸是高高低低的村居。有小河间隔,但往来是注定的。于是,石桥,竹桥,木桥,一座座横跨而过,勾连起两侧的粉墙黛瓦。</p> <p class="ql-block">李坑是个不大的地方,石板桥、溪水、灯笼撑起了李坑的轮廓。村内青石板道纵横交错,在青石板上漫步,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回到了久远的明清年代,街道两侧遍布古建筑民居,宅院沿溪而建,马头墙重重叠叠,古民居倒映在小溪的水面,相当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走进李坑,似乎来到了明清年代。村里的徽派古建筑,久染风雨,色相斑驳,就像岁月老人似的依然杵立在当今。真可谓“断壁残垣破陋相,风雨飘渺濒祭殇。”无论是行走在白墙黑瓦间产生的历史感,还是站在高处一览全村景象的震撼;无论是站在旧建筑前对那些精致雕刻的细细品读,还是登上楼阁进入寻常百姓的老屋感受室内的淳朴之风,建筑的品味,还有它的性情,都不声的耳濡目染着。</p> <p class="ql-block">登阶爬上后山竹林,翠竹密束两侧,青叶滴翠。村后小山上有一座古亭,它是游览古村庄的制高点。远眺古村外廓,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粉墙黛瓦、参差错落;古树危楼,掩隐其中。</p> <p class="ql-block">来去匆匆,不得不要和李坑说再见。遗憾的,不能在李坑多停留几天,哪怕是住上一晚。想象着,夜色时分,游人散尽,做一宿古村的村民,享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主人,去感受大自然赐于人类的淳朴和纯净,应该是何等舒畅的体验</p><p class="ql-block">游毕归来,唯有赞美。明日婺源北线,继续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