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对孩子的物质奖励你做对了吗?

青仁

<p class="ql-block">为了让孩子更爱学习,家长们想尽各种妙招,孩子表现好就可以得到玩具、零食,有的直接给现金,以此来刺激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动力等。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欲望也是日渐增长、不断的升级,有些孩子还会把学习变成交易的筹码,满足就加足马力,不能满足,干脆也不学了。这个时候,也让家长们意识到现在物质奖励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严重的为题。错误使用物质奖励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危害甚大!</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如果物质奖励是建立在学习之上,孩子便会从内心将学习与自己想要得到的物质奖励画一个交易的等值符号,当孩子在认知和意识层面肯定了这种“平等”的关系,那学习这件事儿就变成了一种功利性的交易。</p><p class="ql-block">&nbsp; 孩子会为了得到这份奖励,发愤图强,看似努力的背后,其实毫无意义,一旦得到奖励品或者对于这份物品的热爱褪去,孩子的学习状态就会松垮下来,精力全无。家长的出发点是想通过这种简单“有效”的方式来刺激孩子的学习动力,但是,事实上运用这样的方式却是帮了倒忙,甚至是种下了隐患的种子。孩子会因为学习目标的丧失而走入学习的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家长想要孩子建立和保持好的行为,确实孩子表现的很好,但是另一方面,孩子很容易把【做好】和【获得奖励】联系在一起做。“给就做”,不给就不会做,并且需要越来越多的物质奖励才能更好的稳固孩子的好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 比如许多家长把各项家务活儿都标价,洗碗2块钱,擦桌子5块钱,浇花3块钱。以此鼓励孩子做家务。看上去,这种明码标价的物质奖励似乎提高了孩子干家务的积极性。许多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变得非常愿意干家务,那么谁用一辈子的金钱来激励孩子做家务呢?如果撤销了这样的激励,孩子又会怎么样呢?</p> <p class="ql-block">  心理学家雷珀曾做过一个实验:找到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为两组。</p><p class="ql-block">&nbsp; 一组许诺“画的好就奖励!”另一组告诉他们“非常期待经常看到你们的作品。”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的画画,前一组的孩子得到了奖品,后一组的孩子得到了赞赏。三个星期以后第一组的孩子兴趣明显降低,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了,后一组的孩子却一如既往,兴致不减。</p><p class="ql-block">&nbsp; 这个实验曾反复进行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这个实验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两种方式,对于孩子好行为的激励效果。实验中尚且是实验员在给孩子的精神上的激励,如果换做是父母,效果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  孩子自从出生以来,最渴望获得的便是父母的关注、接纳和认可。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提起温妮科特的那句话:“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 孩子后天所有品质、行为的建立都离不开父母,比如从最初的安全感建立到后来的自信、自尊、自我价值感的建立,都是在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下被滋养获得的。表现的行为习惯更是不例。</p><p class="ql-block">&nbsp;&nbsp; 习惯于用物质去激励孩子的父母往往是懒惰的人,懒得去用心滋养孩子,或者是自身也是缺爱的。匮乏的爱,哪里还能够滋养到孩子呢?。懒惰的父母需要在育儿中更加用心去爱的父母,也可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重新去体会爱与被爱的感觉,让自己成为爱的管道。</p><p class="ql-block">&nbsp;&nbsp; 有的家长会说,那承诺孩子,作业写完了可以打游戏、出去玩是不是物质的奖励呢?心因动力是一样的,写作业是孩子学习的一部分,智慧的父母会和孩子这样说:“你的作业都完成了,欣赏你的努力,我们一起出去玩吧,休息一下!” </p><p class="ql-block">&nbsp;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奖励绝对不是物质,孩子的世界单纯又简单,孩子需要的绝不是父母的钱或父母给买的玩具零食,而是父母发自内心的接纳,认可和赞赏。</p>

孩子

物质奖励

父母

学习

家长

家务

奖励

激励

一组

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