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察时间:4月13日上午8:30—12:00</p><p class="ql-block">观察班级:小八班。</p><p class="ql-block">观察对象:小八班老师(两位教学老师,本科学历,从事幼教工作年限分别是五年、三年)</p><p class="ql-block">观察目的:1、了解园所的一日作息时间安排。2、观察班级教师的站位、分工以及活动中的指导。</p><p class="ql-block">观察实录:进入小八班的时候,班级正在开展区域活动,因为我园正在进行作息时间调整,所以我第一时间翻看了她们的一日作息时间安排表,他们的作息时间表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9:10—9:40,是区域分享活动时间,一位老师在建构区,建构区有两个孩子,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和老师交流,老师也及时做出回应,这个观察过程持续了八分钟左右,然后老师以其他区域有小朋友需要帮助退出了这个区。暂时没有看到保育老师。不一会儿,收拾玩具的音乐响起,孩子们开始收拾玩具,收拾的差不多以后,一组六个孩子跟着一位老师去教室另一边,围绕桌面建构材料分享交流;其他几组由另外一位老师带领进行交流分享。两边分享交流同时进行。</p> <p class="ql-block">9:10~9:40区域交流结束后,继续进行集体教学,集体教学不是从区域活动中生成的,是一节语言活动“春天”。今天上午的带班以一位老师为主,另外一位老师负责记录,保育老师负责配班维持纪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9:40以后孩子们上厕所,5分钟的一个生活过渡环节。9:45辅班老师带孩子们来到户外,主班老师关灯,推上水壶车,跟着一起出来,三位老师一起带孩子们来进行户外活动。户外活动分两个部分:首先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进行10分钟的热身运动,然后喝水,脱衣服,接着全园老师开始各就各位,各自负责自己的户外游戏区域,全园孩子们进行户外混龄活动。小八班的三位老师现在就各自去了各自负责的户外区域。</p><p class="ql-block">比如建构区,我看到有两个老师负责,现在进去了4个孩子,老师告诉我其中两个是大班,一个是中班,一个是小班的。</p><p class="ql-block">骑行区也是一样,一个老师负责,这个区域的孩子比较多。</p><p class="ql-block">往前走是沙池区,银河幼儿园的沙池有大大小小6个,有的是两个老师负责一个沙池,有的是一个老师负责。在这里,我看到了小八班的一位老师。</p><p class="ql-block">轮胎区、搏击区分别是两个男老师负责。另外还有滑梯区、户外表演区,攀爬区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整个户外活动中,我们看到孩子们是自由的、自主的,整个园所里面想到哪里去玩就到哪里去玩,老师固定区域,孩子不固定,自由选择游戏区域,自主选择游戏伙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和老师交流,提问这样几个问题:1、老师怎么判断孩子是哪个班级的?回答:看班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混龄活动中教师怎么记录?因为不是自己班的孩子,怎么观察记录?回答:以记录事件为主。特别有价值有特点的事件记录后,会跟孩子所在的班级教师交流,并提供观察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3、教师什么时候教研?回答:中午或者下午孩子们放学后。</span></p> <p class="ql-block">在每一个区域,都有这样的一个计划图示。</p> <p class="ql-block">10:55,收拾整理音乐响起的时候,孩子们开始收拾整理材料,回自己的班级。这么多的孩子,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班级呢?带着这个担心,我跟在一个穿粉色衣服的小女孩后面,看她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班级,1分38秒后,她熟练准确地找回了自己的班级,原来是小七班的宝贝。我的担心多余了。</p> <p class="ql-block">11:00分,孩子们进行教室进行户外活动分享。由主班老师带领大家分享,保育老师做午餐前准备,辅班老师在教室一角回答我们的提问。今天的分享围绕一只小虫子展开了,一个宝贝户外回来带了一只小虫子,大家围绕这只小虫子的去留展开了讨论,有的小朋友说留下,为什么留下?说出理由。孩子们说:可以留下给它拍照;可以留下给它画像;可以留下当宠物;可以留下当朋友…有的说应该放回草丛里,为什么?说出理由。有的孩子说:它在教室里会死的。有的说:它的家不是教室…老师对于孩子们的回答,及时回应,做出反馈,真正体现了静下心,聆听孩子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主班老师在和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分享的同时,保育老师把饭菜推到了教室。</p> <p class="ql-block">主班老师请了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来介绍今天吃什么,然后大家开始享受美味午餐。</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享受美味午餐的同时,三位老师分时间段去吃教师午餐。</p> <p class="ql-block">到12:00,我的半日活动观察结束。从上午半天的观察里,我有以下感悟:</p><p class="ql-block">1、教师专业、敬业。</p><p class="ql-block">教师能够观察发现幼儿的经验与需求,能够通过对话了解孩子的动机、感受和需要,及时予以引导和回应,润物无声、教育无形,从容淡定地陪着孩子,有计划地和孩子们过好每一天的小日子,每一天期待,每一天精彩。</p><p class="ql-block">2、混龄活动有序、有趣。</p><p class="ql-block">在户外混龄游戏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游戏环境,孩子们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活动,</span>游戏内容自主、游戏材料自主、游戏伙伴自主,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游戏的身影,老师定时定点定位负责不同的户外区域,观察内容以游戏事件为主,给予了孩子极大的支持,敢于放手。特别在三层楼高的攀爬网上,自如攀爬,动作发展灵活。游戏中体现了老师观察者、共玩者、安全员的角色。</p><p class="ql-block">3、音乐选择明了清晰。</p><p class="ql-block">不管是室内的区域活动结束后的收拾整理音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午餐前的音乐;</span>还是户外游戏开始音乐、结束音乐都非常清晰,对孩子们的提示作用明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