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回母校——记黔阳一中C64(三)班同学辛丑季春相聚

思佳

<p class="ql-block">  2021年怀化的季春,总是蒙蒙霏烟,潇潇雨歇,但4月9日这天清晨,天公却有意作美,久违的暖阳穿过淡淡的云层,向大地洒满了万缕霞光。她似乎知道,原黔阳一中初六四(三)班的同学们,趁清明新晴,相约今曰,将重回黔阳一中母校,寻觅青春足迹,共抒同砚情怀。</p> <p class="ql-block">  赵晓东同学从长沙赶来,胡小兰同学从北京赶来,蒋卫平同学从北海赶来,其它同学从怀化、黔城赶来,如期相约在安江高铁站。而住在安江的佘发秀,李寿福两位同学,也早早地在安江农校大门口等待同学们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出了安江高铁站,我们努力寻找儿时的记忆,通过百度,大家认定安江高铁站址应是原来的安江新庄垅“飞机坪”。</p> <p class="ql-block">  大家互捋霜鬓,住事如烟,温馨如昨,一袭合影醇绵依旧。</p> <p class="ql-block">  大家信步徜徉在宽阔的隆平大道上,倾听着妙如梵歌的莺语,放眼无边青翠欲滴的菜荚,大家欢声笑语,神清气爽,畅谈埋藏在心底的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  漫步约二公里,我们来到安江农校旧址。随着时代的变迁,2003年4月,安江农校升格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并搬迁至怀化市区,而安江农校旧址,则成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江农校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  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安江农校是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院士长期工作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他和他的团队,为解决天下人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家怀着对袁院土崇敬的心情,在他题词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袁院士最朴素的一句话——“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玉壶冰心,足以让全人类泫目!</p> <p class="ql-block">  母校黔阳一中与安江农校近在咫尺,相偎相依,似乎也濡染了人杰之灵气。我班黄南玲,黄青云,严洁容等同学家也就住在安江农校,所以大家经常来农校游玩,对安江农校颇有情感。</p> <p class="ql-block">  我是黔阳一中子弟,懵懂少年时,也常来农校弹弓击鸟,瓜田李下。记得一天晚上,我们一中几个调皮子弟,趁着夜色来农校偷摘桃子,被农校老师逮住了。他听说我们是一中子弟,也许“远亲不如近邻”,教育几句便放了我们。这次回访母校黔阳一中,由于顺路,我们第一站也是怀着一种怀旧和崇敬的心情来到安江农校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招手枝头莺鹂,共我林间漫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昨日清辉少年,今天慈祥古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岁月带走了青春,但沉淀了风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者——班体育委员向孙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者——班团支部书记陈安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左边的同学为我班自学成材的“高级电机修理技师”——李寿福,他虽穿着朴素,但已是安江远近闻名的发电机修理“武林高手”。</p> <p class="ql-block">  1968年9月,我班十位女同学的合影,已成为我班历史的经典。其中范欣(第一排右一),胡小兰(第一排右二),廖爱王(第一排左一),赵敏(第二排右一)四位同学参加了此次欢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兰卷发嫣然,不失雍荣华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敏风韵犹存,还是曲眉丰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发秀凭栏相思,绰约更显风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欣越发俏丽,依旧风采照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晓东侠气超然,一派英姿飒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月意气风发,还是大家风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洁容婷婷玉立,古稀仍余绝色。</p> <p class="ql-block">  郭亚新同学(右)是我班冬泳运动达人,其耐寒体魄令人惊叹不已。赵素俄同学(中)在学生时代就无师自通,能组装半导体收音机,如今水电工夫更是了得,哪位同学家中若有水电烦事,古道热肠的他都会倾力相助。</p> <p class="ql-block">  时间不早了,大家离开了安江农校,前往母校黔阳一中。由于家父在黔阳一中工作,我是黔阳一中子弟,因此,我对黔阳一中又多生出了一份情愫。</p> <p class="ql-block">  经过黔阳一中家属区时,我特地进去转了一圈。当年我和父亲以及众多老师居住的平房,现在已被一栋蓝灰色的五层楼房取代。当年,教我们俄语的汪古逊老师,教语文的黄良伟老师,教生物的黄吉慧老师都曾娲居在那栋矮小,狭窄的小平房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年这里也是一栋中间有过道,两旁是八,九平米狭窄小房的矮平房。我们班主任郑广淑老师就住在小平房尽头,现在也被一栋三层楼房所替代。这里是我少年时代的家园,如今古稀的我望着眼前的物不人非,心头不免袭上阵阵莫名的伤感。</p> <p class="ql-block">  自1968年上山下乡后,我就再也没有跨进过母校大门。离别半个多世纪后,又一次站在母校大门前,心中不免一阵激情荡漾,感觉既熟悉又陌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年枫树坪高耸入云,葳蕤挺拨的古枫已不复存在,但雄浑的校门以及“黔阳一中”四个苍劲的大字却似乎向世人彰显着黔阳一中过去和现在的辉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家纷纷在母校大门口摄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原黔阳一中后勤科科长谢德森学长的带领下,交谈甚欢,大家几乎走遍了学校的每个角落。眼前的校园,楼房林立,繁花似锦,绿荫遍地,环境优美。大家尽力在脑海中复原学生时代母校的印象,盛赞母校硬件设施的飞速发展,寻觅着自己青春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这一排陈旧、古朴的红色木板房和白色砖木结构的旧瓦房基本保存完好。我们在校读书时,校后勤部罗部长,成宏祿老师以及学校理发店的刘师傅居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这栋两层楼房是原黔阳一中老师办公室,现在还保存完好。我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偌大一个上千人的校园,唯一一台摇柄电话机就在这里“值班”。这栋楼房一楼右边是学校医务室,左边是乒乓球室,二楼则是教师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家父曾在这栋楼上树蕙滋兰,燃炬成灰。今天我肃立门囗,抚摸铁把手,更加深深怀念起仙逝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图书馆依旧矗立。我们在校读书时,每每走进图书馆,总觉得她宏伟大气,古风蔚然,中轴对称的造型烘托出其稳重而严谨的大家风范。半个多世纪后,在现代建设物的衬托下,曾经的学子重新仰视她的时候,才觉得她仿佛是一个饱经风霜、瘦弱佝偻的老人,但我们却对她肃然起敬,因为她曾经放飞了我们多少梦想,承载了我们多少书生意气!</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缓缓地行走在校园里,谈笑风声,兴致盎然。廖爱玉同学(左二)参加工作后,又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故她对校园情有独钟,还清楚记得她当时的学号是24号。我也清楚地记得我的学号是25号,还记得任哨喧的学号是23号。</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栋保存完好的老教学办公楼,我把它自定义成二层骑楼两端堡式结构的建筑物。我记得当时学校语文教研室曾在二楼,家父也曾在此办公;教导主任糜文安老师的办公室在一楼中间的房间;凌家福老师刻得一手好钢板字,他的油印室也在一楼……。当我站立在大楼面前,凝视着它,不竟联想到尊敬的糜主任在那荒唐年代中,于1975年刚过元宵节,便在家中孤独地溘然长逝,我的心情不禁怆然神悲。那天,寒风起于溪边,整个校园似乎都在呜鸣!</p>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栋五层大楼的位置在我们读书的年代只是一栋二层楼的红砖教室,师生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红砖楼”。大楼每层四间教室,我们的友谊班高64(三)就在二楼上课,高六三年级在一楼上课。那时,高、初中友谊班经常在周未或节日举行联欢晚会,学长们的多才多艺常令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们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校时,记得教师办公楼后面,“红砖楼”前面和端头是农场,经常种满凉薯或白菜、萝卜,而现在成为了一片绿荫。</p> <p class="ql-block">  这个红色平房的位置应是教职工的热水房和洗澡堂。靠近养猪场一侧的位置有一口深井,负责烧热水的工友用轱辘将水摇出来,通过一道竹笕将井水输送到热水房的大木桶,将水加热后供教职工及家属使用。小时候,我也经常来这里洗澡。</p>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栋三层宿舍楼曾经是黔阳一中的养猪场。那时候,养猪场经常养着几十头肥猪,过节的时候,便杀几头猪给师生们“打牙祭”。小时候,我们一中家属区的小孩,经常到陌野田间打猪草,以两分钱一斤的价格卖给猪场,每次都能得几角钱作为零用,心头总是美滋滋的。</p> <p class="ql-block">  这块水泥路面和绿树荫曾是学校大礼堂,它是我们全校师生集体活动的埸所。那时,我们感觉礼堂的舞台非常高端大气,学校经常在这里举行文艺活动和全校师生大会。</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在1963年,学校青年教师排演了一出话剧叫“年青的一代”,由成宏禄老师任导演,张翠球老师饰演林父,王述贻老师饰演林母,黄良伟老师饰演林育生,廖承宗老师饰演肖继业,郑广淑老师饰演林岚,袁光中老师饰演调皮小青年李荣生,胡怡兰老师饰演林奶奶……,那时,老师们正是芳华正茂,在大学期间都是文艺积极分子,他们表演水平完全可以媲美专业剧团。每次演出,大礼堂观众爆满,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在黔阳地区教育战线闪亮出一道旖旎的艺术风光。</p> <p class="ql-block">  我清楚地记得后来成为我们班主任的郑广淑老师,那时年青美丽,冰清玉洁,将心直口快,思想进步、作风泼辣的林岚演绎得淋漓尽致,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一出戏便收获了一大拨铁杆迷粉。</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班主任郑广淑老师(前右三)七十华诞时与我班部分同学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图面上这个蓝球场曾经是学生食堂。记得那时开饭时,一声哨响,同学们涌进食堂,八人一桌,将一小木桶的饭和一盆菜分成八份,就站着津津有味一扫而光,那时,似乎从来就没有剩菜剩饭。</p>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个塑胶大操坪使我们眼前一亮。操坪还是那么宽阔,但那时足球场绿色草皮已被绿色塑胶所替代了。</p> <p class="ql-block"> 那时,也许全黔阳地区只有我们黔阳一中有这么一个正规的绿茵足球场,学校由体育老师吴喜华任主教练,选拔了初中部一些同学组成了一支校足球队以莫负绿茵。上图为我校足球队1966年参加湖南省少年足球选拔赛的合影。我记得当时校足球队成员有李立光,董国良,张良奎,肖奇(守门员),向孙明,戴晔群,肖楚君,张建军等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5年,湖南省体育代表团参加完第二届全运会后,来到我们黔阳一中向黔阳人民作汇报表演。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想不到这雪峰边远穷山区还有这么一块漂亮的绿茵场地!省足球队还在我校绿茵场上进行了足球表演赛,上半场与我校足球队进行了友谊赛,说来也不怕见笑,由于我校足球队刚成立不久,训练时间短,基础差,与省专业足球队对抗,整个半场我校足球队都没有踢过中线。由于观赏性不够,所以下半场便由省足球队内部进行了表演比赛。但是,作为校足球队队员来说,足可以感到自豪:在舞勺之年,曾与省专业足球运动员进行过同场竞技!</p><p class="ql-block">(上图为校足球队成员、我班向孙明同学,在校足球队员合影中位于后排(中))</p> <p class="ql-block">  平时,由吴喜华老师,周汉文老师,曹志能老师,韩昌富老师领衔的老师业余足球经常在下午课外活动与校足球队进行对抗赛,引得同学们常常端着饭碗,边吃饭边津津有味地观看比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5年上半年学校翻修四百米跑道,发动学生们利用清晨或傍晚到河边去挑卵石为跑道作垫层,我班女生劳动力最棒的就数严洁容和廖爱玉,她们两人抬着一大筐卵石,屁颠屁颠地一路小跑,甚至比一些男生抬得还多,速度还快。(上图为严洁容同学)</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初六四级四个班的一栋青砖平房教室已被这栋新的四层教学楼所替代。那时,教室前面是一块小操坪,课间休息时间,同学们在这里做课间操,嬉闹玩耍,而现在这块小操坪也绿树成荫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初六三级教室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校园内的花坛位置依旧,花更繁,叶正茂,只不过那时椭园形的花坛四周都是砖石台式护阶。我记得我们在校时,花园里面有两棵茂盛的无花果树,还有冬青树,月季花,芙蓉树等等。那个年代,单位若有一个漂亮的花坛,必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孩提时代,我们就常在这里躲迷藏,偷摘成熟的无花果,折吃月季花带刺的嫩芽。</p><p class="ql-block"> 但走近这花园,也使我们暮然想起了在那个荒唐年代曾长眠在此的两位学长,其中一位还是我班同学张光明的胞兄,此情此景,我不禁潸然泪下……。</p> <p class="ql-block">  1964年,这栋四层教学楼,是高六五年级青砖平房教室的旧址。教室靠近通往操坪道路的一端,是一座高耸的木架结构的钟楼。为学校师生作息时间敲钟人是陈师傅,他尽职尽责,时刻揣着一具闹钟,十几年如一日,从未误点误时。那时,清脆的钟声传得很远很远,尤其在夜娴人静时,十里路外的安江城也能清晰地听到悠扬的钟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经校园,风华如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学长谢德森(右)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拾青春的记忆,回味失去的芳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沧桑心中细细品,绿荫底下乘乘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生寻诗久,此间拾句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烟岁月飘然远,难忘室阶起苍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心底里,有情谊无边,大爱无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半世尘烟缘未淡,一朝相逢尽倾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是母校这棵大树结出来的累累硕果,或许有些大,或许有些甜,或许有些小,或许有些酸,但在人生苦旅中,母校给了我们知识海洋的棹浆,扬起了人生起航的风帆,值得我们一辈子感恩!</p> <p class="ql-block">  时间与空间的迁移,都无法改变我们深藏在心底的那份对母校亘古不变的情感,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依然如此!</p> <p class="ql-block">  祝福您母校,祝您沐浴改革春风,再掀教改浪潮,祝您吹响时代号角,争创一流学校,让莘莘学子,感受明天的希望,祝您在历史的沧变中更逾馨香。</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了母校,我们恋恋不舍地分乘三辆摩托厢的,到安江去看看她的沧桑变化。当路过大安桥时,我们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一丝痕迹。那时的大安桥路面碎石,两边荒凉,弯急坡陡,骑自行车下坡需格外小心;而现在大安桥却路面平坦,两边民房错落有致,这变化也真是太大了。</p> <p class="ql-block">  中餐时间到了,李寿福同学尽地主之宜,请大家品尝颇具特色的安江手工碱面,那味道真的很纯正鲜美。</p> <p class="ql-block">  佘发秀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家作客,拿出香烟、水果、花生、瓜子热情招待同学们。</p> <p class="ql-block">  他俩勤勉执家,盖起了一栋三层的小楼,门前玉兰树茂,尤其一株三米高的仙人掌甚是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  赵晓东同学中学时代家住在黔阳军分区,自从六十年代末离开安江后,就再也没来过安江。这次同学安江聚会,她特地从长沙赶来,来到军分区旧址,寻找依稀的印象,回味少年童趣,了却了自己多年的一桩心愿。</p><p class="ql-block">(上图为原黔阳军分区曾戒备森严的大门旧址)</p> <p class="ql-block">  图中黑三角顶木房就是原来的祁剧院。</p> <p class="ql-block">  安江一游结束,下午五点,同学们乘高铁回怀,直接去鹤城区最热门中餐馆《背篓人家》参加师生团聚会餐。</p> <p class="ql-block">  郑广淑老师和谢育智老师俩夫妇,虽己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腰板硬朗。他们步行来到《背篓人家》参加师生欢聚,令同学们倍感欣喜:我们这些学子都已是古稀之年,但我们的恩师仍然椿萱并茂,这着实是学生一种不浅的福份!</p> <p class="ql-block">  恰好,今天又是赵素俄同学七十寿辰,同学们纷纷举杯祝福今日寿星日月昌明,松鹤延年!</p> <p class="ql-block">  无私的师生情和诚挚的同学谊,恰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p> <p class="ql-block">  教我们俄语的汪古逊老师身在长沙岳麓山下,路途遙远,不便前来参加师生聚会,特赋诗表示祝贺,使同学们温心暖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辛丑安江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题C64(三)班校友安江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枫树坪前四月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群发小忆华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葱璀璨雪峰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媚千娇沅水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济济一堂情笃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依依惜别意绵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来锦瑟能几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鬓角斑斑续美篇。</p><p class="ql-block"> ——岳麓叟八十有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唐建辉同学因小恙未能参加同学聚会,特赋诗一表同窗情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校情</p><p class="ql-block"> 为原黔阳一中初64(三)班部分同窗母校游添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月春风百里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葱岁月味堪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地重游容貌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芳菲荡漾喜君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少小年华挥泪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繁霜两鬓复来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落日余晖人带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朝霞暮霭彩云追。</p><p class="ql-block"> 建辉 2021年4月15日二稿于怀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年中学时代已成为永不再回的青春往事。今天,黔阳一中初64(三)班的同学在这里重温旧梦,倾吐自己一腔浓浓的感恩春晖之情,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精美画面将永远铭刻在大家印象的底版上。</p><p class="ql-block"> 老师同学们,期待下次再欢聚。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完 ——</span></p><p class="ql-block"><br></p>

安江

黔阳

同学

一中

农校

老师

母校

我们

足球队

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