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清朝时,这里被称为“少城”,大将军的宅邸就在巷子口,而这条街道自然称为兵丁胡同,后来宽窄巷子由营房宿舍慢慢与川西民居融合为一,窗扇、雀替垂花柱等从细节上再现了老成都的生活韵味,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如今宽窄巷子是由三条老街组成,分别是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宽巷子,青石板两侧有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朝向、不同尺度的老宅大门;窄巷子,布满了文艺小清新的店铺;井巷子建了一道500米长的历代砖文化墙和500米长的民俗留影墙。不管怎样,都逃不过营生,而且种类繁多。看,这隔壁子就是电影《观音山》的拍摄地。 没错,这是真人扮演的复古铜像,俩人在巷子口随便一站,动或不动都是风景,吸引无数游客争相拍照,但是如果合影的话,还得按照市场价。我很佩服他们的定力,有时候一个姿势可以摆很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为艺术奉献了。 宽窄巷子里有许多采耳的营生,掏耳师傅用数十种掏耳工具,如耳扒子、鹅毛棒、铗子、震子、马尾、刮耳刀、耳起、棉花棒、酒精、双氧水、头灯等,在客人的耳朵里一阵拨弄,据说采耳是一个特别舒服的事儿,如何舒服得自己去体会。 其实,这画人像的营生随处可见,有些地方甚至是组团列队式的摆地摊,只是在这喧嚣的巷子里,老爷子手握炭笔认真的给对面一队白发老夫妻画像。我被这一幕小小的感动了一把,芳华虽已逝,但他们用各自精彩继续着这芳华。 不记得是在哪个门面里,化妆师现场给唱川剧的演员化妆,这有点像人体彩绘,没有草稿,全靠现场即兴下笔,真真切切的一笔一划都是经验,也是向艺术致敬吧。 宽窄巷子最独特的地方,可能就是无论箱子里的日与夜几多喧哗,但走进四合院以后,顿时感觉关闭了红尘的大门,一切安静下来,只得鸟叫蝉鸣。来到这家茶馆,老板娘亲自为我们奉上香茶,她们一家是这里的原住民,她们不想把这百年老宅出租出去,而是选择自己经营茶馆,她们只想凭良心卖茶,守住这份祖业。于是就在这里,看窗外绵绵细雨,沉醉在茶香铺满的老屋里,与老板娘聊聊家常,虚度光阴吧。 宽窄巷子口,有许多专门给游客拍照的装置艺术墙,这3D的车夫就很有意思,每一个经过这里的人基本都会上去过个瘾,只是人头太多,拍照需排队。。。 这个修鞋的师傅并不在宽窄巷子里,但也在巷子边,很多年没有在城市里看到这么接地气的修鞋匠了,成都之所以来了就不想走,也许跟这随处可见的接地气也有很大关系吧。 当然,去成都是少不了美食的,宽窄巷子也汇聚了成都的各种特色美味,只是这景点里的美食自然与当地人常去的苍蝇馆不同,味道与人情味自然也是区别极大了。我还是喜欢随便找个小饭馆,一份冒菜、一份凉粉……足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