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旅行,不仅在乎目的地,更在乎沿途的风景、看风景的心情和一起看风景的人!--题记<br><br><div>3月16日下午4:45,我们从荔波小七孔上旅游车前往西江千户苗寨。<br><br></div><div>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村雷公山麓,距荔波小七孔约258公里。<br><br></div><div>国家5A景区,先后被评为“贵州10大魅力景区”、“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br><br></div><div>晚上7:30,停到三棵树服务区稍事休息。</div> 8:20终于到达千户苗寨门口,一股浓郁的苗族风情扑面而来。 大家拖着行李,等着进苗寨的景观车。<br><br><div>把行李一放进酒店,9点跟着导游步行去吃饭,一路观赏夜景。</div> 西江苗寨,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在中国乃至世界都称得上是一个保存苗族原生态文化最纯粹、最完整的露天博物馆,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发展历史的首选之地,苗族文化的“活化石”。<br><br><div>千户苗寨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现有住户约1450户,6000余人,其中99.5%是苗族的“西”氏族,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徒的主要集结地,被誉为“中国苗都”。</div> 据说,西江苗族是苗族先祖蚩尤的直系后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br><br><div>夜色中的苗寨像一颗巨大的夜明珠,镶嵌在大山之中,美丽温柔,安详神秘。</div> 风雨桥流光溢彩。<br> 夜色下的苗寨街景。 简约纯朴、素雅恬淡的腊染苗衣。 色彩鲜艳、品种多样的苗酒。 民以食为天,赶紧去吃饭--品苗族特色之一的长桌宴。 长桌宴在西江通常用于婚嫁、满月酒和村寨联谊等盛大活动,是苗族宴席中迎接客人的最高规格。 我们分座长桌两侧。<br><br><div>红鸡蛋,是长桌上靓丽的风景。先给每位来一颗。用红蛋砸别人或自已的头,寓意“鸿运当头”。</div> 最有趣、也是长桌宴上的重头戏,是三位苗家阿妹给每位同伴敬酒--高山流水式,将热闹的气氛引向高潮。 帅锅被阿妹灌酒耍弄,逗得大家捧腹大笑,笑声不绝。 千盏灯点亮苗寨,如同繁星在高空闪烁。漫山遍野的灯火勾勒出寨子的轮廓,美仑美奂,仿佛进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br><br><div>山下河边,彩屋连片,灯火辉煌,璀璨迷人。</div> 天色已晚,我们和苗寨一同进入梦乡。<br><br><div>早餐后8点,继续逛苗寨。</div> 苗寨宜人气候,山清水秀,青石板的街道非常洁净,宁静的氛围,象大山深处一坛醇香的美酒,散发出缕缕芬芳。 白水河穿寨而过,清澈见底,像缚在少女腰际的一条美丽银饰带。 苗寨特色之二是风雨桥,共有7座,连接白水河两岸,编有桥名和序号,建筑考究,造型各异,古朴沧劲,是苗寨重要的方位标志和地标建筑。 风雨桥不仅用于通行和挡风遮雨,更主要的是苗族人认为它可以把煞气挡在外面,将福气留在寨内。<br><br><div>可惜这些桥名都是不认识的生僻字,只知道“僦”是桥的意思。</div> 苗寨的主干道是商业街,两边全是民宿、餐馆和商铺。我们去得早,很多店铺还没有开张。 商业街的右侧是风情游步道,树木葱笼,青翠欲滴。 苗寨特色之三是木质吊脚楼,2005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吊脚楼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呈牛角形,槜卯衔接。一栋吊脚楼需要上百根柱子、屋梁、穿枋和上千个槜眼。能工巧匠们用智慧的双手,建造了一座座屹立于斜坡陡坎之上的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的吊脚楼,成为让人惊叹的“天上楼阁”。<br><br><div>吊脚楼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大多是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圈养家禽牲畜、存肥料或作厕所;二层作堂屋、卧室和厨房;三层存放谷物、饲料等。 <br><br></div><div>白水河对岸的吊脚楼依坡就势,毗邻而建,鳞次栉比。飞檐翘角的屋顶盖着青瓦,外墙和栏柱呈古铜色。连绵不断地在山坡上漫延开来,不由得让人啧啧称奇。</div> 因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苗族同胞在白水河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整齐的梯田,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形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 我们坐景观车上山顶的观景台。<br><br><div>举目眺望,千户苗寨被云雾弥漫,看上去朦朦胧胧。</div> 风光迤逦、气势恢弘的建筑群落!寨寨相连、户户紧靠。房挨房,楼接楼,密密麻麻地一片接着一片,层层相叠,错落有致,直连云天。 观景台上,游客穿着苗服在摆拍,引得我们艳羡不已。 等了半个多小时,仍不见云开雾散。我们便顺着山坡,从小路步行下去。 只见沿路的山坎上,凡能安顿下一栋吊脚楼的地方,不管多高多陡,都挨着一栋楼,壁立陡峭,让人看了有惊无险。 白水河穿寨而过,流水潺潺,将苗寨一分为二。千户苗寨的绝大部分吊脚楼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风雨桥、吊脚楼和白水河上的倒影相映成趣。 云雾慢慢消散,苗寨轮廓渐渐明朗。 鲜花翠竹点缀的吊脚楼。 溜达着又回到了商业街。 苗寨铜鼓。作为一种古老民族乐器,已有悠久历史,时至今日,苗族还有跳铜鼓舞的习惯。 西江苗族博物馆门前的雕塑,最高级别的高山流水式敬酒--五人。 苗族老人在排练苗族古歌。他们用苗族古语演唱古歌,传承苗族历史文化,功德无量。 心动不如行动。去租几套长裙和银饰,体验一下做苗家姑娘的感受。30元一套,随意拍多少时间,良心价!<br><br><div>穿上苗服,精神焕发,春满面光,心情欢畅,美眉们一下子年轻了20岁,美呆了!<br><br></div><div>穿着靓丽的苗服、戴着闪闪的银帽,在地面铺装成民族纹饰的圆形苗寨文化广场,手拉手,跳个舞,过把瘾!</div> 男同胞带领,找苗寨的美景摆拍! 在街上招摇而过,这回轮到其他游客羡慕我们了,他们赶紧抓拍!哈哈,我们成就了游客的风景照,真是风水轮流转! 这里,我忍不住要夸一下同行的四位男同胞。我们的四位女伴真有福气,有这样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的老公!<br><br><div>美眉们的照片基本是其中的两位男士拍的。每到一处景点,他们第一时间找最佳拍摄点,不厌其烦地为每一位美眉拍出最靓的照片。另两位男同胞则为女士拎包和看护东西。吃住行游全由男同胞一手操办。<br><br></div><div>时间一晃而过,离导游规定的退房时间11点只有一个小时了,赶快走!<br><br></div><div>只见苗寨大门前的广场上,一男性长者带领身着古式节日盛装的几十位苗族同胞,整齐地列成三队。苗族汉子一边吹着芦笙,一边有节奏地晃着身子,苗族妇女随着悠扬的乐曲,款款舞动身姿。</div> 每人前面的长桌上,摆着“恭喜酒”、“勤劳酒”、“聪明酒”等12道“拦路酒”。 这是苗寨每天上午10点开始例行的“迎宾拦门酒”仪式。他们天天重复着这样的表演,难能可贵。 按程序,接下去是苗族姑娘手端盛满美酒的牛角杯,给客人倒酒。游客只有喝了酒,方可进入苗寨。可惜时间紧促,我们无法久留,没有看到喝“拦门酒”的欢乐一幕。迎宾仪式成了送别仪式。<br><br><div>西江千户苗寨的美,不是浮浅粗放的单纯美,而是深刻厚重的立体美。美在她悠久深远的民族历史,美在她多彩纷呈的古老文化,美在她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更美在她浓郁古朴的人文风情……<br><br></div><div>“以美丽回答一切”,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这句话,是对千户苗寨精确而高度的概括。</div> (注:文中一些照片系同伴所拍,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