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心衰,该怎么运动呢?

中医院急诊科普

<strong>一、运动的好处是什么?</strong>充血性心衰患者往往谨小慎微,不敢运动,其实多数患者通过有规律的运动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还能减少死亡的危险。<strong>二、什么时候能运动?</strong>严重心衰发作时患者需要卧床,但在床上也应该被动或者主动的进行肢体的活动,以防止褥疮和静脉血栓形成。<strong>心衰患者只要晚上睡觉平躺时不觉得憋气、平时活动不感觉明显的气短,就可以开始运动康复。</strong>心衰患者无论在急性发作期还是在病情稳定期,活动的时候都必须注意要量力而行,逐渐增加活动量。 <p class="ql-block"><b>三、如何运动才健康?</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1.运动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b>开始运动前应制定优化的方案。在心衰治疗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有条件应在医院做负荷试验,在医生和运动康复师的共同指导下制定运动康复方案。根据身体情况,判断对运动的反应,决定安全有效的运动水平。心衰患者安全而有效的目标心率的计算方法为:(负荷试验中的最大心率-静息心率)×0.6(或0.8)+静息脉率。</p> <p class="ql-block"><b>2.运动处方</b>这是心衰患者运动的核心阶段,经典的运动程序包括以下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b>第一阶段:准备活动,</b>多采用低水平的有氧运动,持续5~10分钟。</p><p class="ql-block"><b>第二阶段:训练阶段,</b>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运动、柔韧性运动等多种运动形式。有氧运动包括行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还有在器械上进行的行走、踏车、划船等。一定要量力而行,最好能由医生和康复师一起来确定,根据完成情况逐渐增加,体力差者可从每天5分钟的慢走开始,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每天合计步行30~60分钟,每周以5~7天为宜。坚持步行训练对改善心肺功能起到50%的作用。<b>力量运动是有氧运动的有益补充,</b>增强呼吸肌(膈肌和腹肌)的运动可减轻呼吸困难、改善生活质量、增强运动耐量。低重量阻力运动(如哑铃操、托举矿泉水瓶等)可增强四肢和躯干肌群的力量,减轻乏力症状,一般运动1~2组、每组重复12~15次即可使肌肉得到足够的锻炼。托举的重量和次数可根据对运动的反应逐渐增加,以可耐受为准,即不因为运动引起不适。</p><p class="ql-block"><b>第三阶段:放松运动,</b>根据病情轻重持续5~10分钟,病情越重放松时间应该越长。患者在家中可因地制宜的采取一些运动强度适宜且容易开展的运动形式,如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操等。</p><p class="ql-block">&nbsp;<b>四、运动时的注意事项</b></p><p class="ql-block">1.需要观察对运动的反应,<b>当患者出现心绞痛、气短加重、体重增加或下肢浮肿等情况时,应停止运动,</b>虽然病情恶化通常与运动无关,但在症状控制前患者应避免运动。</p><p class="ql-block">2.心衰患者做力量训练时要注意呼吸方式,一定要<b>“用力时呼气”</b>,降低因屏气造成的胸腔内压增加。</p><p class="ql-block">3.心衰患者步行训练和力量训练一定要注意安全性,以适当为主,循序渐进,不要过度,应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p><p class="ql-block">4.老人的平衡能力较差,<b>练习时应注意预防跌倒,</b>不要突然大幅度变换姿势,以免血压波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