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div>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各式各样的“数据”,让我们难辨真假。针对当前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的花样翻新,为了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上升势头,帮助广大学生及家长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增强对网络诈骗行为的甄别和抑制能力,远离电信诈骗非法侵害,保护自身权益,切实筑牢防电信诈骗的安全“防火墙”,把平安幸福送入千家万户,陇西县实验小学特发出“防范电信诈骗、共建无诈校园”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div> 当前诈骗团伙惯于通过伪基站、短信群发器的工具,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的网页链接,诱骗事主打开网络连接,实现木马程序的自动安装,控制事主手机,盗取事主的个人信息,进而对事主及其熟人实施诈骗。 <div>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更多防范知识,让您和您的家人朋友远离电信网络诈骗:<br></div><div><div> 1.涉嫌洗钱,涉嫌犯罪。犯罪分子往往冒充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和税务、银行、邮政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以受害者身份证件涉嫌贩毒、洗钱等犯罪为由,诱骗、恐吓受害者,要求受害者接受调查,把账户资金转移到“安全账户”后返回,最终实施诈骗。</div><div> 2.邮件、包裹藏毒。冒充邮局工作、公安人员以“受害者有包裹未取,且包裹内藏有毒品,需要受害者协助调查等”为名实施诈骗。</div><div> 3.银行卡透支,涉嫌洗钱。冒充受害人所在地法院的法官打电话,进行诈骗恐吓,受害人所使用的银行卡恶意透支,必须出庭,还要求受害人将银行卡上的资金打到安全账户,接受身份调查。</div><div> 4.你有一张法院传票。犯罪分子会打电话到手机,播放一段录音,称你有张法院传票,必须按时到庭,然后留有联系电话。诱使不明真相的群众回拨电话。</div><div> 5.冒充亲友,猜猜我是谁。诈骗犯罪分子采取模棱两可的语气或短信搭讪,让你“猜猜我是谁”,现在则出现了骗子能直接说出受害人名字,更具迷惑性。当你报上一堆记忆模糊的人名时,犯罪分子就会自称是其中的某一个,然后编造其在什么地方出车祸,孩子在异地上学出现事故或其他意外等理由,急着向受害人“借”钱,实施诈骗。 </div><div> 6.购车(购房、教育)退税。犯罪分子冒充国税局、财政局、车辆管理所、教育局工作人员,谎称要返还部分购车税款或费用,诱骗受害人进入ATM机具操作,当受害人到达ATM机具后,犯罪分子以自助银行退税系统只支持英文界面,让你按照犯罪分子电话提示操作,然后借机划走你的钱,实施诈骗。</div><div> 7.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在互联网上发布机票、电子产品、网络游戏币、机械设备等优惠销售信息,骗取对方的预付金、手续费、托运费等。另外,还有盗取QQ冒充熟人。通常是冒名顶替向事主的QQ好友借钱,如果对方没有识破很容易上当;需要特别当心的是一些冒充熟人的网络视频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盗取图象的方式用视频与你聊天,诱你上当。尤其是现在子女在国外读书的比较多,与父母联系基本都是通过QQ联系,更容易上当。</div><div> 8.中奖诈骗。此类诈骗名目众多,大多以冒充热门节目组工作人员,如近期的“中国好声音”、“我要上春晚”、“星光大道”等,谎称手机用户在抽奖中中奖,要你先预先交纳个人所得税。</div><div> 9.电话(有线电视)欠费。冒充电信、有线电视工作人员,以电话或有线电视欠费的名义诱使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受骗。</div><div> 10.钓鱼网站诈骗。犯罪分子伪造网上银行界面,通过手机发冒充银行短信,诱使不明真相的群众登录钓鱼网站,从而窃取银行账户和密码,转走银行卡上的资金。</div></div> <font color="#ed2308">🌸温馨提🌸</font><br><br> 1.迅速告知家人和亲友加强自身防范;<br> 2.切勿相信陌生电话和短信,遇事多与亲朋好友商量咨询;<br> 3.不查明真实情况不给陌生账户汇款;<br> 4.增强保密意识,不泄露个人及家庭信息;<br> 5.如有被骗迅速报警,配合公安机关保全作案证据。<br> 6.全国反诈热线:96110。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家进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为培养出有梦想、有担当的未来建设者,陇西县实验小学一直在路上。 编辑:梁莉颖<br> 审阅:李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