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国名山众多,论海拔之高、地域之广或名气之大,高黎贡山并非佼佼者。但论生态价值,高黎贡山可谓世界瞩目。其中,百花岭就是一个特别出彩的地方,鸟类品种多,数量多,分布集中,鸟类体色五彩斑斓,鸣声更是千差万别,婉转动听,是云南现有最经典的观鸟、拍鸟目的地,被誉为“中国的五星级观鸟圣地”。</p> <p class="ql-block"> 鸟在飞翔的过程中,尤其是小鸟,很难被拍摄到,一般情况下拍到的鸟片大多都是鸟在停留,或者觅食,洗澡时的瞬间。鸟类摄影、观鸟现在都流行这样一种方式,鸟塘。即在鸟类栖息的地方,制造一个人为的投食、供水的环境。这样的资源会吸引山林中的鸟类,观鸟者与拍鸟者则隐身在伪装棚内进行观察和拍摄。</p> <p class="ql-block"> 红头咬鹃,体大,体长约33厘米,体重75至110克。头、颈暗绯红色;背、肩绣褐色。两翅黑色,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密被白色细虫蠹斑纹,初级飞羽黑色,外侧具白色羽缘;腰和尾上覆羽较多锈色。中央尾羽深栗色,具黑色羽干纹和端斑。雄鸟以红色的头部为特征,背部颈圈缺失,红色的胸部上具狭窄的半月形白环;雌鸟与其他雌咬鹃区别在腹部红色,胸部具半月形白环;而与所有雄咬鹃的区别在头黄褐色。</p> <p class="ql-block"> 形态特征:红头咬鹃头雄性成鸟头上部及两侧暗赤红色,部分标本头上因少红色而显出以棕褐色为主;背及两肩棕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棕栗色。尾羽中央一对栗色,具黑色羽端;相邻一对羽基部及羽干旁边栗色,余部黑色,再向外一对全黑色;最外侧三对黑而具宽大的向端斑,其中最外侧的一对外缘更全白。翼上小覆羽、三级飞羽及内侧次级飞羽密布白色虫蠹状细横纹,最外侧七片飞羽有白色的羽干和羽缘。颏淡黑色,喉至胸由亮赤红至暗赤红色,后者有一狭形、或有中断的白色半环纹,下胸两侧在部分标本中见有露出棕褐色成两块斑状,以下为赤红色至洋红色。</p> <p class="ql-block"> 红头咬鹃雌性成鸟头、颈和胸纯为橄榄褐色;腹部为比雄鸟略淡的红色;翼上的白色虫蠧状纹转为淡棕色。虹膜淡黄色;嘴黑色;脚淡褐色。</p> <p class="ql-block"> 栖息环境:红头咬鹃生活于热带雨林,特别是次生密林,主要栖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在中国云南高黎贡山可达2300米的中山地区。</p> <p class="ql-block"> 生活习性:红头咬鹃常多个或成对活动;树栖性,或攀于小乔木的顶枝间啄食野果,或静立于树桠上俟机突袭飞过的昆虫,偶尔也尾随着飞虫而去,飞行能力较差,虽快而不远,叫声有点像支离的猫叫声。平时甚静,不但栖止时不爱叫,来来去去也甚寂静。性胆怯而孤僻,常一动不动的垂直的站在树冠层低枝上或藤条上。飞行时多在林间呈上下起伏的波浪式飞行。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常通过飞行在空中捕食,也在地上捕食。</p> <p class="ql-block"> 地理分布:红头咬鹃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p> <p class="ql-block"> 繁殖方式:红头咬鹃的繁殖期为4至7月。在密林深处选朽树桩的天然洞穴或啄木鸟废弃的巢洞为巢,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有时它们自己也在枯朽的树上自己掘洞营巢。洞内无垫物,卵直接产于洞中,每窝产卵3至4枚。雌雄参与孵卵和育雏。雏鸟为晚成性。</p> <p class="ql-block"> 保护等级:红头咬鹃已列入《世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雄伟高黎贡山,醉美百花岭,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开满鲜花,整个山野鸟语花香,令人流连忘返。沿百花经景区碗蜓而上,就是古代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高黎贡山段,如今的古道上,附满了绿绒般的苔藓和千年枯叶,更加显得苍幽。我们不得不感叹于这里的至奇、至伟,不得不为自然生灵而高歌、吟唱。</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韩帅《小鸟》</p><p class="ql-block">拍摄地:云南高黎贡山百花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