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夏日草原行

朱丹林

<p>晨曦之中,走上G6。</p><p>从呼和浩特西插上一条向北的高速公里,按GPS导航走,绕了一个大弯子,多走了至少一百五十公里,在进入锡林郭勒市的炮台站,接受严格检查之后,准许进入锡林郭勒草原。</p><p>在太仆寺的路边看到"御马苑"的路牌,始知这里曾经是清代供皇室贵族及八旗兵丁战马的马场。</p><p>日落时分进入正蓝旗,这是广阔的绿色草原围绕着的一座小城市,街道上整齐干净,人们保留了蒙古民族纯朴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特点。</p><p>今天由于绕路开车跑了八百多公里,累了,休息。</p> <p>正蓝旗的清晨宁静而美丽。</p><p>走上城市中心的广场,一尊忽必烈跃马扬鞭的雕塑立在广场公园的中央。</p><p>塑像四周,有文字说明和一幅蒙古帝国的地图,展示出蒙古民族昔日的荣光。</p> <p>元上都是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p><p>从它南端的草海里流过的是闪电河,(滦水)而北侧则是龙岗山。</p><p>铺天盖地覆盖在龙岗山、闪电河及周边广袤草原上,如绿茵絲毯般美丽的草海,则是神奇的金莲川草原。</p><p>金莲川草原上生长着一种独特的金色莲花,在内蒙古草原的其他地方,我还真是没有见过这种造型、颜色的莲花,于是俯下身去拍了一张特写。</p><p><br></p><p>这里便是忽必烈大帝潜龙、称帝的地方。</p><p>1251年,窝阔台之子蒙哥即蒙古第三任大汗位后,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p><p>这样,宗王忽必烈把他的藩府南移至金莲川地区。</p><p>他在负责统治汉地之后﹐进一步扩大了与汉人士大夫的接触﹐受到更多的汉文化的影响。1256年春,任命刘秉忠在桓州以东,滦水(今闪电河)以北,兴筑新城。</p><p>1259年,新城建成,城市背靠龙岗山,南邻滦河,放眼望去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气势恢宏,最初命名其为“开平”城,作为藩邸潜龙之地。</p><p>1263年,忽必烈升开平府为上都﹐以取代漠北草原上阿里布哥王子的都城哈刺和林。</p><p>元上都在整个有元一代,一直是草原絲绸之路上的重镇,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自己的书中多处盛赞这座东方城市。</p><p>1358年农历十二月,红巾起义军分道北伐﹐中路关先生﹑破头潘部攻陷上都,焚烧宫殿,掠得玉玺、仪仗、珠宝等,七日后撤离,从此,元上都逐渐衰落。</p><p>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同年7月,元顺帝从大都逃往上都。1369年8月,明朝大将常遇春、徐达率领的中路大军攻克元上都。上都伴随着元朝失去中原汉地政权而逐渐废弃,蒙古民族退回草原游牧生活,开启了北元时代</p><p>1358年农历十二月,红巾起义军分道北伐﹐中路关先生﹑破头潘部攻陷上都,焚烧宫殿,掠得玉玺、仪仗、珠宝等,七日后撤离,从此,元上都逐渐衰落。</p><p>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同年7月,元顺帝从大都逃往上都。</p><p>1369年8月,明朝大将常遇春、徐达率领的中路大军攻克元上都。上都伴随着元朝失去中原汉地政权而逐渐废弃,蒙古民族退回草原游牧生活,开启了北元时代。</p> <p>黑城子地名来源于李陵台。</p><p>西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骑都尉李陵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匈奴以兵八万围击李陵军。李陵军寡不敌众,而公孙敖的救兵不到,将士战死殆尽,被匈奴俘获。</p><p>公孙敖惧怕汉武帝责罚,诬陷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盛怒之下,杀害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儿女,全家百余口人。</p><p>司马迁曾经为李陵说说了几句公道话,被汉武帝处以宫刑。</p><p>李陵被迫留在匈奴,单于封他为右校王。</p><p>李陵曾助匈奴攻入上谷郡,抗击乌桓人。</p><p>他在古濡水(闪电河)东岸,建城堡一座,并在其附近修建一座高台,以为望乡、思乡之台,以后,此地便称作李陵台。</p><p><br></p><p>这就是今天的李陵台。</p><p>金章宗时期(1190-1209年),文武大臣来到草原,为纪念西汉名将李陵,在李陵台附近修建李陵祠,祭祀李陵,现在古遗址尚存。</p><p>元代,李陵台城堡一带成为元上都去大都的第二个驿站。</p><p>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十二月,随着由关鐸、潘诚率领红巾军进攻上都,李陵台驿站消失 于兵火。</p><p>通往李陵台的道路上荒草凄迷(图一)草海的深处,可以看到李陵台孤寂的身影,在塞上永不停歇的风中䇄立。</p><p>没有当地的向导基本上没有找到这里的可能。</p><p>昨晚下了一场雨,草地上採野磨菇的农民,热心地带我在草海里走了四公里路,翻了好几道铁网,终于看到了李陵台遗址!</p> <p>多伦的汇宗寺是清代非常重要的藏传佛教寺庙。</p><p>它最重大的意义就是"兴黄教以安蒙古",这是清王朝安边并处理与蒙古外藩关系的基本国策之一。</p><p>清代有四位地位最为隆崇的活佛,除了前藏的高原佛子之外,还有后藏的班禅额尔德尼大师,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和内蒙古的章嘉大国师活佛。</p><p>章嘉大国师代表清中央认可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驻锡在多伦的汇宗寺,这就意味着汇宗寺是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位最高的总本山,又称"章嘉活佛庙"。</p><p>一六九0年,康熙在乌兰布通草原打败了漠西厄鲁特蒙古的噶尔丹。</p><p>清王朝需要对饱受噶尔丹战乱之苦,和内讧不断的外藩蒙古喀尔喀三部(赛音诺颜部、土谢图部、车臣汗部共84旗)的关系,进行调整。</p><p>内蒙古六盟四十九旗王公贵族也在多伦参加了会盟。</p><p>这是康熙皇帝亲自到多伦,调整处理清中央与蒙古各部落关系的重要会议。</p><p>会议规定:</p><p>1、喀尔喀蒙古须遵行清廷的法令;</p><p>2、令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等具疏请罪,以结束喀尔喀蒙古内部纷争;</p><p>3、废除喀尔喀三部旧有济农、诺颜等名号,留汗号,依次授以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爵位;</p><p>4、依内蒙古六盟四十九旗例编族,分左中右三路,设盟旗札萨克,实行盟旗制度。</p><p>此次多伦会盟,改善了喀尔喀蒙古各部与清之间的关系,并使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管辖得到加强。</p><p>步入汇宗寺的时候正是清晨,寺内游人不多,边看边想,一场战争后的一次会议,常常可以决定这个地区几十甚至几百年的治乱格局,二战结束后的雅尔塔会议,不是至今还在起作用吗?想改变这个格局是困难的,也是要天下大乱一场的。</p> <p>滦河,古名渜水,渜后讹为濡。</p><p>濡、滦音相近,演化为滦。</p><p>即今之滦河。</p><p>元代因其流经元上都,又称“御河”或“上都河”。</p><p>滦水发源于河北省丰宁,流经沽源、正蓝旗、多伦、隆化、滦平、承德、迁西、滦县、昌黎等地,在河北乐亭南兜网铺注入渤海。</p><p>它是是内蒙古与河北省北部重要的水源。</p><p>多伦又叫多伦淖尔,译成汉语叫七个湖。</p><p>七湖相连,成为一个大水库,为多伦及上都、正蓝旗等地提供灌溉和城市居民用水。</p><p>进入多伦湖景区游览,如诗如画,湖边的山坡上开满了野花,一种蓝色的小花一丛丛一簇簇在山风中摇曳,朴素无华之中透出特别的娇艳和动人,拍了两个特写,只是不知道这个花的名字。</p><p>午后参观了多伦的山西会馆,晋商在东部区草原经营多年,其中我们熟悉的大盛魁等商号都在这里有驼队和商号。</p><p>黄昏时分到达锡林浩特。</p> <p>山西会馆是晋商行旅休息和交流信息,更换交接货物的地方。</p><p>在整个内蒙古地区从西到东,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晋商的脚步。</p><p>晋商信仰关帝文化,讲究忠义、诚信。</p><p>会馆里有大戏台,共同看山西梆子,以慰游子思乡之情。</p> <p>图一为锡林浩特的贝子庙。</p><p>这是漠南草原最大的四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p><p>它历经七代转世活佛修建,耗资一百七十多万两白银。整个贝子庙建筑群规模庞大,气势雄伟。</p><p>由于疫情发生,古刹一直关闭,唯贝子庙前的巨大广场,是市民们晨练的好去处。</p><p>离开锡林浩特,出城便是望不到边的草原,可以看出这一带的草海翻卷,牧草长势喜人,有些地方,牧草竟有半米之高。</p><p><br></p> <p>中午来到阿巴嘎旗。</p><p>这里是元烈祖也速该第五子、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兄弟别立古台的部落。</p><p>1206年,蒙古帝国建立,元太祖分封诸王,别立古台被封在嫩江至克鲁伦河一带游牧。</p><p>十七世纪中叶,阿巴嘎部落归附清王朝,迁徙到今天锡林郭勒草原。</p><p>参观阿巴嘎旗博物馆。</p><p><br></p> <p>中歺后驱车向西,可以看出草原在变化。</p><p>首先是牧草生长的状态越来越不好,进入乌兰察布后,只能说这里是荒草稀疏的沙质草原,有些地方干脆是裸露的沙地。</p><p>天渐渐暗下来了。</p><p>高天上灰黑色的雨云,仿佛是从空中铺到地面的巨大瀑布,闪电伴着雷声,不时撕裂云层。风掠过草尖,发出尖锐的嘶叫,可以看到野兔或土拨鼠惊慌失措地逃窜过路面,钻进洞穴。</p><p>片刻,暴雨如注倾泻而下。</p><p>日落之前赶到四子王旗。</p> <p>四子王旗是一个不大的部落。</p><p>其先祖为元太祖的三弟哈布图.哈萨儿。</p><p>明末清初,察哈尔部林丹汗被努尔哈赤打败,满洲贵族将这块沃土赐予成吉思汗胞弟哈萨儿的第十五代嫡孙诺延泰。</p><p>诺延泰将这片草原交由四个儿子分而治之,由此产生四子王旗最早的称谓--四子部落。</p><p>公元1649年(清顺治6年),四子部落正式置旗,称四子部落郡王旗,为乌兰察布盟四部之一,受绥远城将军节制。</p><p>辛亥革命后的公元1914年(民国3年),改受绥远特别都统节制,直隶蒙藏委员会。</p><p>四子部落的王公贵族有清一代三百年来一直保持蒙古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住在蒙古包中。</p><p>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盖了两个藏式建筑"独贡",(图一)作为王府使用的居住和办公之地,</p><p>我去时王府没有开放,只是在外观上看了一下,这里还安放着一位活佛的舍利塔。</p><p>乌兰察布全体王公贵族的会盟会议,常在四子部落召开。</p> <p>武川县的土城梁村,被认为是北魏六镇之一的武川镇。</p><p>寻找这个遗址真的很有机缘。</p><p>清晨驱车来到这里,恰好遇到驻村扶贫干部就是武川文管部门的工作人员!</p><p>这样,我们轻车熟路地找到了这个北魏边镇的遗址。</p><p>站在这片被农民种滿蔬菜的台地上向四周眺望,我有庄生梦蝶的感觉!</p><p>这个区区弹丸之地竟左右了中国三百多年的历史?</p><p>走出了九位皇帝?</p><p>记得以前看过卜宪群先生的文章,他讲北魏有个术士,在武川镇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相书似乎出现了巨大的问题。按照相书上的面相,在武川镇大小衙门当中,满目所见都是帝王将相。</p><p>这是怎么回事?天无二日 民无二王的帝王可以有好几位吗?</p><p>这是不可能的!被吓坏了的术士赶紧把自己的相书烧掉了。</p><p>其实,这位术士没有看错,从北周到隋唐,武川走出的将领宇文泰,及北周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大历史中,先后鱼化龙般的走出了北周五位皇帝,隋朝的文帝、炀帝,和唐朝的高宗皇帝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是从武川走出去有鲜卑血统的人物或后裔。</p><p>这些帝王都因为有一位姓独孤的老丈人而存在姻亲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武川军人集团逐渐成为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关陇贵族"。</p><p>直到武则天上位,才结束了关陇贵族的统治,庶族地主阶级才逐渐走入统治核心圈。</p><p>在土城梁村,我看到唯一一个北魏武川镇遗物,一个石柱礎,通过这个中国古建筑材料,可以想像当年武川军镇里雕樑画栋的古建筑的辉煌!</p><p>江山胜迹今不在,青史留名可寻踪!</p><p>感谢文管所的朋友!让我有了与一千五百年前北魏武川军镇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抱拳][抱拳][抱拳][玫瑰][玫瑰][玫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