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请看这两图示 我们将行的定位</h3> <h3> 与意大利五渔村颇为相似</h3> <h3> 两个人的旅途 开心自拍</h3> <h3> 小箬村鸟瞰图</h3> <h3> 近看这幢桔色三层楼的民宿 没拍出门前几根“罗马大圆柱”</h3> <h3> 进门走过客厅 这是过道 前面通二三层楼梯 清爽整洁的民宿</h3> <h3> 我们住二楼 名为《面朝大海》这是明月姐女儿替我们选的<br> 撂下行李 迫不及待一通开拍😀 </h3> <h3> 这些照片如何?有意思吗?</h3> <h3> 往下看那白色的是盐花呀,一群人在那儿围栏,以为要晒盐,误解了,之后两天看明白了,因为这是个海湾,他们要填沙造滩,哦,开发当地旅游业,吸引更多游人啊!</h3> <h3> 五脏俱全 小麻雀 温馨 有点佛系啊!</h3> <h3> 一楼右侧小花园</h3> <h3> 三楼右侧晒台,如果好天,可观日出日落,晚霞余晖下一杯清茶,坐看海滩景象太惬意啦!<br> 世事尚无十全十美,连日小雨绵绵与日出日落无缘。好在北戴河、海南岛等地都见过了,也不遗憾!</h3> <h3> “十里长廊”小摆设的点缀</h3> <h3> 彩色门廊、彩色台阶,若不是下雨,我们可乘艘快艇周游海湾等。</h3> <h3> 头顶栩栩如生大鲤鱼</h3> <h3> 濛濛细雨,身、手皆不敢靠上去,就有了这般姿态。</h3> <h3> 海湾夜景</h3> <h3> 村口吸引人的巨大彩色花岗石,“小箬村”三字醒目亮丽,我们来过啦!</h3> <h3> 第一晚餐,左手边的那碗“炒绿豆面”,当地特色,端上来要不说一声,我会当它炒细粉的。其实它俩还真是同宗同源亲兄弟。😀 味道还不错吧。<br> </h3> <h3> 第二天晨起,房东请我们来碗地方小吃,据说他家最拿手的“山粉圆”。番薯粉、花生、芝麻、桂花等料。里面肯定有糯米粉否则是不能搓成团的,类似我们的汤圆,但那粗粗的花生粒儿嚼起来很香。好吃!不腻!</h3> <h3> 走出小箬村去观景</h3> <h3> 这艘停泊港口的渔船还有点规模</h3> <h3> 那是路侧的天后宫和天后娘娘 雕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往渔民出海是要祈求天后娘娘保佑。这在海边是盛行的。我是第一次到海边渔村,所以也是第一次看见。香港可是多见天后宫,二十年前我还真没太注意,扫一眼而过。</h3> <h3> 一个中国传统村落</h3> <h3> 雨天几乎无人,请一个取摩托车中年人给我们拍了张模模糊糊的合影。<br> 哈!更好,朦胧看世界!</h3> <h3> 这里的村民大都姓陈,百年前从福建移居而来,所以他们会三种语言,对游客说普通话,对浙江人说浙江话,对本村人则说闵南话。他们的生活习性也保持与闵南相同方式。</h3> <h3> 当时当地有名望的富商陈和隆旧宅 有钱有势不足为怪,令人惊讶的是他家还拥有一炮楼,可见他的生存意识强者胜。</h3> <h3> 用陈宅办了展览厅。其中这幅画是当地特色“大奏鼓”,据说还申遗了。图中大鼓重捶的男扮女装小伙很帅,图外站着的是他老娘,我们就替她们母子俩拍了合影,她还要我给她过目,我便说,娘俩都很帅啊,她越发高兴,义务给我们当起向导。很好,有些事情经她一指点明白了,也顺便问一了些想知道的问题,譬如陈和隆的为人如何?<br> 时过境迁……</h3> <h3> 这些图片是我们参观地下室拍的。</h3> <h3> 很有特色的沿海民宅</h3> <h3> 随处可见的标牌</h3> <h3> 另一个村落~东山村。我俩坐在一条石凳上歇息。这是我们眼前的一片小天地,不错啊,这可是沿海小渔村,我俩边走边赞许,当地领导心中装有百姓,村中建设井井有条,环境整洁,民生安居乐业。</h3> <h3> 第二晚餐 <br> 中国之大,方言众多。前一天听介绍,把斧头鱼誤听成虎头鱼。<br> 今天恍然大悟,原来是“斧”不是“虎”,还是我连说带比划才弄明白的。😂 😂 😂 <br> 我们成“外国人”了,啊,切确说是“外帮人”!<br> 想起中午吃饭时那老板娘蹩脚的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嘴里冒出“猪肉”两字,让我这个自称祖籍浙江的人,纳闷了老半天才悟懂了。<br> “ 感谢普通话的推广”明月姐说道。</h3> <h3> 这是三道当地特色。其实内中都少不了海味儿,我们都尝到了。<br> 最让我心怡的当数“山粉圆”!</h3> <h3> 海螺,味儿一般,实是奔那几个壳去的。我们各自带回家几个,漂亮吧!省花钱买了。 <br> 此行 我还真买了些海贝等小饰件。自然也少不了带两斤中开洋回来。舍去了爱吃的渔家自制咸海蟹块,太重了,一路随身不方便,二则前阵刚从邵家楼拎回不少海鲜类。<br> 可见我这个“走南闯北”的人,根深蒂固还是南方人的生活习性。</h3> <h3> 石头村啊!一个干净安宁的海边渔村</h3> <h3> 渔民的生存工具</h3> <h3> 别了,温岭的小渔村!纯朴的民风民俗。</h3> <h3> 去年受老同学启发,也尝试着一次短途心怡的旅程。<br> 之前有上海近郊三人行;两人午茶上海中心大厦书院会;各种原因促成本次两人短程游。虽是自由行,但还是由明月姐女儿鼎力相助,不放心两个“古稀”之年人出行。(其实真不愿被冠上了如此头衔?)为我们订好来回车票和民宿。省去多半麻烦,感谢孩子们,也包括我的女儿,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而今在这个科技发展飞速年代,如果我们真是一点不懂这些知识,不会点手机操作是会行路难难的。吃饭购物需用手机操作,坐车扫码需用手机……入乡随俗,我们还即刻下载一个当地的健康码、乘车码,以便出行。嘿,坐温岭的长途公交扫码竟和上海乘地铁一般程序,好不烦人(还有一个小插曲叫我纳闷纠结了好几天,不提啦)!<br> 总之,两个老同学结伴的旅行还是非常圆满告终。做一像册小小留念。<br> 我这人有一毛病,得却不舍,所以这像册看起来很啰嗦,不精练。此弊病以后慢慢改吧。<br><br> 青春已逝去,我们的心却不老!<br> <br> 慢慢,慢慢地走完我们的余生!<br><br> ~ 2021/04/24完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