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解放后的上城还有老城墙矗立在那里,只不过已经很少了。</p> <p class="ql-block">仅存的宜君城墙</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上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印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最初知道宜君有城墙这事是我上小学时。当时学校组织了一次革命教育活动,我们给田维平(宜君早期中共党员,雁门支队指导员)烈士扫墓。他的侄子在墓前伤痛欲绝地告诉我们说:“……我四爸牺牲后,国民党反动派将他的头残忍地割了下来,用牛簇兜绑着挂在宜君城北城门上……”在回学校的路上,我的大脑始终想着那个血淋淋的头高悬在宜君城门洞上,一开始还有鲜血从颈部不齐的刀痕下一滴一滴地滴在城墙上,并有几滴顺着城门墙从洞顶滴了下来,或者直接滴落到洞口行人的路上。后来烈士的血流干了,变成了黑红色同城墙黏在了一起。烈士眯着眼注视着下面的行人,进出城门的人都跟做了贼似的低着头,竖起头发,非常惊恐地从烈士头下急匆匆穿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第二次知道宜君有城是从日本人写的宜君县概况上看到的,概况写成时间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前,大约二几年前后。对于这个概况有人说是日本人写的宜君县志,我认为这非常荒谬,日本人那时那个精神状态,能没事干到宜君做个调研,然后热心地写县志?我想这应是日本人为全面侵华做的功课吧!概况上这样描述:宜君县居住户数大约为200户左右,人口总数大约为600人,只是一个类似于小市镇的小县城而已。县城海拔2120米,四面被丘陵所环抱。城墙沿着龟山东麓形成了南北狭长的长方形,高约25尺,四周长约5支里,设有南北两个城门。从懒洋洋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宜君这个高山小镇般的县城没有表现出多少热情,但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时上城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城墙了,城门自然谈不上有,城墙周长也只是沿用了以前的数据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三次我认知宜君池城是从清朝雍正年间宜君县志上看到的。县志上是这样描述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明景泰中主簿季仲和始筑缘石滓难成及成化中县丞杨安依龟山之势筑削为上下城周围五里三分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上城门一南向失其名下城门二南向曰保障北向曰金阙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国朝康熙17年间知县贾有福增修复颓圮止存门基墙址今请重筑”</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段话断开应是:明景泰中主簿季仲和始筑,缘石滓,难成。及成化中,县丞杨安依龟山之势筑削为上下城。周围五里三分,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上城门一,南向,失其名。下城门二,南向曰“保障”,北向曰“金阙”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朝康熙17年间,知县贾有福增修,复颓圮,止存门基墙址。今请重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翻译成白话文应该是:明朝景泰年间,宜君县主簿季仲和开始修筑宜君城,由于土质多含细石渣滓,没有黏性,很难筑成。到成华年间,宜君县丞杨安依据龟山地貌地势特点,通过外面崭凿,上边夯土和石砌的办法修成了上下城。城墙周长五里三分,高二丈五尺,内墙高一丈。上城有城门一个,面朝南,城门的名字因年代久远失传,无从考证。下城有城门两个,面南的南门叫“保障门”,面北的北门叫“金阙门”,也就这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前朝代,康熙17年,知县贾有福开始修缮增补城墙,但又坍塌了许多,到目前为止,仅存城门的一些残垣断壁遗址。今天已经重新申请修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宜君有城池是肯定的,而且从各种信息看,至少在一九四七年城门洞还没有坍塌,因为田维平烈士是在一九四七年棋盘牛虎岭牺牲的。但宜君老城城墙具体在什么位置呢?有什么特点?作为县城它又有什么样的布局?怀着这样的好奇,我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探寻之旅。根据见过宜君县城的老人描过,我四次登上龟山,三次从医院下向南寻觅,结果虽不尽人意,但宜君城城池的样貌还是在我大脑清晰显现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宜君城墙的位置:南墙大体在宜君一幼北四十五米处,西墙大体沿龟山西上沿转下到广场书店位置,北墙大体从广场到县一中教学楼后,东墙大体从县一中东边、医院下院到原招待所、再到原电影院向南至南墙。另外,龟山巅东沿也有一道城墙,将宜君城分为上下城。这道墙中间略偏北位置有一个小城门,主要方便上下城沟通,门下岩崖上有单人台阶,今天依然能够通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宜君城墙的的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一、宜君城城墙由夯土与石块构成,以夯土墙为主。同时依据地势崭凿也是一种主要手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城池并不规整,大体呈长方形的样子。城墙也不直,更多是随山势而起伏蜿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三、城墙依地势外高内低,悬殊比较大,尤其是东墙和西墙尤甚,外墙面高25尺,内墙面一般约高10尺,也有不到一丈,也有略高一丈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四、城墙上宽度3米,可行人。南北城墙根宽度4米,城门处宽6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宜君城墙经明、清几代官府全力修筑,工程浩大,但为什么到后来一点显眼明确的痕迹都难找到?而像宜君东部塬区五里镇的韦家城,北文兴的葫芦城,石堡古城……虽也遭到时间老人用风和雨不断磨洗,但至今仍能看到城的相貌,这是为什么呢?我推测猜想是以下五种原因造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修筑成本。宜君管辖的范围在过去山大沟深,虎狼为害,再加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很难聚集起足够的银子修一个坚固的砖石城墙。而封建朝廷也不可能把好不容易收上来的税银再发放下来筑城。我们今天看到的好多名胜古迹,大多是当地官府的经济情况较好,除去上缴给国家的税银外有长头,就拿出来修亭子,建孔庙,以彰显自己领导有方,朝廷皇恩浩荡,政通人和。对于宜君来讲这样的事情一般不会发生,总的来说,一个字“穷”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土质不好。宜君的土里含有太多的石沫,黏性不好。宜君东部塬区土质粘性大,矗立性好,所以在东部能看到土崖,而在宜君就很难看到自然矗立的土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地基不牢。宜君城墙外面有五尺到一丈多高是崭凿下去的。下雨时,只要高处向低处渗渗水,墙根两边的压力就会迅速不对等起来,形成压力差,墙基就出问题,用不了多久,坍塌就会发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滑坡。滑坡在宜君是常见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这里的地质结构就这样,在那时谁也改变不了,这也是造成城墙难以遗存的一个重要因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人为因素。解放后社会治安环境好转,城墙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自然没有人保护它。相反,和平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养活,需要更多的房子来安家,城墙上的石头就是修房子最好的建材,因为不多,便更加抢手。解放后百废待兴,政府需要修建,百姓也需要修建,残缺的城墙也可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综上所述,宜君城墙星影不见就不足为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新中国建立的七十二年时间里,宜君人民在党的正确引领下,勤劳不息,努力进取,取得了前所未有巨大成就,所有的一切与昔日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地覆天翻的巨变。现在的宜君县城早已将原先的古县城覆盖,比原来老县城大了好几倍,人口多了二十几倍,原来城外的的几个小村子现在与城连成了一片,山城各处楼房鳞次栉比,马路车流不息,全然没了“炊烟一缕夕阳下,郭外山野二三家”的痕迹。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穿着与时俱进的时尚衣着,每人怀揣一个美好的梦想,脸上扬溢着自信和快乐,脚下踢着铿锵有力的奋斗步伐,疾步走在新时代的阳光大道上,全力迎接新的幸福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斗转星移,老的宜君城在沧桑岁月中悄然消退,全新的宜君城已经在人民手中欣欣然崛起。祝愿宜君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幸福安康!祝愿宜君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再接再厉取得巨大发展,伟大腾飞,把宜君山城建设的更加宏伟靓丽!</span></p> <p class="ql-block">今天宜君</p> <p class="ql-block">昔日连接上下城的单行石阶,今天已被加宽。</p> <p class="ql-block">昔日老城南</p> <p class="ql-block">今天宜君</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老城南门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