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老房子

老沈

<p class="ql-block"> 西安的秦磚汉瓦,记录了城市的沧桑。北京的中轴线,见证了城市的延续。南京的秦淮河,经历了六朝形胜的兴衰。那是古老的帝国的文明,都说它厚重,但离我们太远了。只有上海,那些有故事的老房子,引领着古老的帝国文明与近代世界文明相互融合,离我们最近,也最有亲近感!</p> <p class="ql-block">  上海的老房子很多。我在浦东、虹口和徐汇,探访了寥寥几处,就让我对这个城市肃然起敬。这些老房子的故事,汇就了一个时代,一个把我们的国家,从王权统治,引导到了民主共和、德先生和赛先生共同兴盛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丁香花园,座落在华山路和武康路交界处,为上海著名的十大花园之冠。这座花园的诞生,正值李鸿章在上海办洋务的时候。美国人罗杰斯设计了这座美式花园。在十九世纪中期,他就将卫生、消防、取暖设备与中西园林艺术完美结合起来。丁香花园,是李鸿章送给小妾丁香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是老洋房集中的街区之一。这座现名为“武康大楼”的建筑,是武康路的标志。老上海,这里称“霞飞路”。</p><p class="ql-block">大楼是匈牙利人邬达克设计,于1924年建成。它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大楼。当时的名称是“诺曼底公寓”。邬达克把毕生90%的设计作品留在了上海。包括“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等著名建筑。</p> <p class="ql-block"> 思南公馆,位于复兴中路思南路。始建于1920年,坐拥51栋老洋房。是上海市中心集人文、历史和时尚、商业于一体的特色景观洋楼区。</p> <p class="ql-block">  周公馆,是社会对这栋洋房的称呼。当年,中共驻上海办事处就在此办公。在思南公馆区域,它是唯一的开放室内参观的洋房。</p> <p class="ql-block">  沿淮海中路向西,离开武康路不远,有一幢红瓦白墙的洋房,那是国家副主席宋庆龄的故居。从1949一1963年,她一直住在这里。据说,这是一个德国人的洋房。建筑时间不详。</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还有文学巨匠巴金、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和著名将领郑洞国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  巴金一家,从1955年搬居此地,经历了后半生的曲折人生。</p> <p class="ql-block"> 另一个街区,愚园路。也是老洋房密集之地。这里先后居住过政界、军界、科技界和文艺界的著名人物。傅雷夫妇、张爱玲都曾住此街区。</p> <p class="ql-block">  此洋楼建于1934年。王伯群,曾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后此楼房被汪精卫佔住。现为长宁区少年宫。</p> <p class="ql-block"> 张(学良)公馆在皋兰路。以前门前有“张(学良)公馆”标牌,现已撤掉。</p> <p class="ql-block">  马勒,英籍犹太人。1919年到上海。在跑马厅当大班,通过“赌马”而成为富豪。这栋挪威风格的城堡洋楼,于1927年开始设计建造,1936年峻工。</p> <p class="ql-block"> 汾阳路的保存完好的白(崇禧)公馆。在多伦路,还有另一处白公馆。</p> <p class="ql-block">  上海船厂,上海四大造船厂之一。原址在浦东即墨路外滩。其前身可追溯至1862的英商祥生船厂。2005年搬迁到崇明岛,结束了在黄浦江边156年的修造船历史。</p><p class="ql-block">现存的厂房,已变身江滩时尚艺术中心。</p> <p class="ql-block">  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的吴昌硕纪念馆,是浦东新区内一幢富有中西建筑特色的近代优秀民居。1914年由当地绅商陈桂春建造,是浦东民居特点的“绞圈房子”。</p> <p class="ql-block"> 虹口区的多伦路。曾名窦乐安路。1943年改名多伦路。这是老上海典型的名人文化街。它是民国时期左翼文化重镇。也是达官显贵追求的休憩之地。</p> <p class="ql-block">  这栋阿拉伯式的建筑,是曾经的孔祥熙的寓所。也称孔公舘。它的附近,还有汤(恩伯)公馆、白(崇禧)公馆。</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卓别林的塑像。这里是一家咖啡店。</p> <p class="ql-block">  多伦路的街区,还有许多老上街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 这位先生是沈尹默。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为《新青年》杂志编委。</p><p class="ql-block">那天,一群青年学子参访沈宅后,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这位彬彬有礼的先生,就是内山完造,汉名邬其山。他和鲁迅先生是异国莫逆之交。曾在民国最恐怖的时期掩护了鲁迅、郭沫若、陶行知等人。他开办的内山书店,是鲁迅著作代理发行书店。</p> <p class="ql-block">  鸿德堂,基督教教堂。始建于1925年。为纪念美华书舘创业人、美国传教士费启鸿对中华文化事业的贡献而命名。该教堂是大屋顶。是极少数的采用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 公咖啡馆,号称民国时期左翼作家的精神驿站。这是一家犹太人开设的,在当时上海颇为出名的咖啡馆。1929年,左联的筹备会议在此召开。萧红和萧军,带着《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两部书稿,和鲁迅在此见面。</p> <p class="ql-block"> 王造时,民国时期著名的“七君子”之一。一生坎坷。因在1941年,反对“苏日中立条约”,反对条约中规定“苏联誓当尊重满洲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而执笔与沈钧儒、沙千里等九人写信给斯大林抗议。而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认为他是“反苏分子”。甚至在文革中,也认为反苏即反共,而屈死獄中。</p> <p class="ql-block">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这里是现代文学大咖聚集之地。沈雁冰笔名茅盾的第一次使用,就是他在多伦路隐居,发表他的名作《幻灭》时,由叶圣陶将“矛盾”改为“茅盾”,而后知名的。</p> <p class="ql-block"> 四行仓库,兴建于1931年,是民国四大银行(中南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和大陆银行)的联合仓库。属于闸北区。因抗日战争中,800壮士坚守四行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这些展示在黄浦江东岸的大吊车,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工业和港口作业大发展的标志。如今,工厂和码头迁移了。保留在江边的它们,成了那个时代的唯一见证。上年纪的人,看到这些搬运大力士,就会想起革命样板戏《海港》中,马洪亮的唱段: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轻轻地一抓就起来!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  一结束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