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4月10日-4月11日,“新课标、新课程、新课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观摩活动,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从观摩课中学到了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h3> 4月10日,华应龙老师带来了六年级观摩课《圆的面积练习课》,真是收获很多,他从生活情景中寻找“圆”——追问中初步认识“圆”——画圆中感受“圆”——球场上解释“圆”——回归情景突破“圆”,每一个环节清新自然。华老师摈弃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圆的认识”的通常做法,立足学生认知基础,关注“数学思考”,没有让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而是采用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最为让教师们开拓眼界的是注重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全课以问题为切入点,以“一中同长”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思考、辩论、明晰的过程,把圆的本质特征定位在“一中同长”(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上,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是对这类课型教材处理的一个突破。 本节课将借助不同方法解决圆的面积问题,发展开放性思维。通过买披萨这一现实情境引出圆的面积计算问题,在一遍遍的追问下帮助学生从一维探索至三维,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养成数学思考问题的习惯,成为具备化错思维模式的人。 之后聆听了华应龙老师的讲座《数学阅读,先读为快》,给我们以启迪。反思我们的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div> 一、报告内容体现着辩证思想。如“让正确从差错中成长”的阐释,其中所列的案例,给人以反思。对待学生的错误,要从错中看到正确,看到切入点,如他所说“有化错,才有真正的学习”。<br> 二、报告内容体现着包容的思想。正确的,学会的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错误的却各有各的困惑。允许学生犯错,人生自古谁无错?从错中求真,从错中求正,顺势引导,而不是绝对化、标签化、一棒子打死的。从错不是错,智慧地“融”,化错与纠错的差别,对待后进生的态度等都体现了人本的包容思想。<br></div> 接下来包静娟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四年级《数对确定位置》和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br><br>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包静娟老师接着带来四年级示范课《数对确定位置》,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中确定海盗船的位置,学会了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br> 第二堂课她为我们带来了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课堂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题量的训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而这几课后,我发现这位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教学时,没有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着重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重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途径。 下午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玉泉岛校区的胡琴琴老师带来了六年级的《圆柱的认识》 接着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圆柱形物体,如客家围屋、斜塔、岗亭、蜡烛、灯笼让学生观察出共同的特点,(都是直圆柱)。接着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拿出学具自己观察探讨圆柱的组成和特征。能通过不同形状的圆柱实物让学生对圆柱进行充分地认识,很多细节都能向学生说明,比如,圆柱的形状是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的圆形物体。 本节课胡老师足智多谋出高招,学生兴趣浓,知识掌握的牢。给我们展现了一节好课。听后受益颇深。<div> 接下来是由第一节课是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管晓东老师的《三角形的秘密》一课。</div> 前半节课,管老师以研究第三根小棒多长才能围成三角形为活动目的,让学生动手实践去探究第三根小棒长度的范围;后半节课他又将角与边联系起来,研究在三角形中,角与边都是如何变化的,由此让学生获得了启示:“联系”会让我们发现更为美妙的数学世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这节课我认为最精彩的是几何画板的运用。在概括三角形三边关系是,管老师用几何画板做了一个活动的三角形,可以向左拉开成180度平角,也可以拉成0度角,在最大最小的拉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三边的关系。 第二堂课带来四年级《我真的懂除法吗?》。作为著名数学教师华应龙老师的弟子,管老师的课堂也充满了惊喜。她从一段外国人算乘法的视频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中国乘法口诀的简便灵活,从而教学了古代中国的除法计算原理,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月11日上午,由徐长青老师带来了四年级《乘法分配律》和五年级《分数的意义》。<div><br></div> 从徐老师的课堂中尤其是两个师生互动场面,我们不难发现,徐老师以情激情,激昂的情绪带着深深的感染力,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他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除了语言的激励,徐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学生的那种真诚的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用真情浇灌的花儿将格外艳丽!而这正是我们教学中所欠缺的.尤其是数学教学.<br> 第二节课《分数的意义》,让我明白:教师“三不讲”,“三不讲”, 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言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里强调的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权;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突出的是以人为本.我们天天说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如果我们的数学教育走向简单,不因形式的复杂与繁琐而让学生远离学习,这不正是一种真实、自然、以人为本的学习吗?正如徐老师那样,仅仅借助一支粉笔、一张白纸和一张嘴就把课上的如此棒,这不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吗?<br> 沈勇老师的四年级《田忌赛马》<br><br> 一个素材,分别出现在小学语文、数学教材里,对学生而言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或生活中的故事,都明白“遇事要冷静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对策略”。沈勇老师的数学课堂《田忌赛马》不仅找到以弱胜强的办法,更重要的是带领孩子探求怎样交换顺序来取胜的思维。课堂仿佛带我们穿越历史长河,亲临赛场,课堂中那些活生生的“田忌"和“齐王”的出现,是沈老师的精彩艺术! 《大魔术师之反序数》,课上,沈老师由浅入深,运用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奇妙。 “绘本教学”----- 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孩子们在故事中学习数学知识,感到非常有趣。<div> 高丛林老师的《巨人的拼布被》和《无尾熊兄弟的时钟》,</div> 故事中渗透数学知识,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 高丛林老师的绘本故事课妙趣横生,让孩子们流连忘返。他们要求与高老师一同合影,将美好定格。<br> 绘本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适合低段数学教学,但需团队来做,比较费时。<br> 通过参加这次的培训学习,确实使我大开眼界,从这些名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会把学到的技能用于今后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