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庆 隔海情思

好望岛

<p><b>  今年4月6日,是母校厦门大学100周年生日。</b></p><p><b> 校庆前夕,我就关心台湾98岁高龄的周詠棠学长届时能否回来?3月底,我就与母校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秘书处联系,获悉周老学长不能前来参加百年校庆。</b></p> <p><b>  母校百年校庆这一天,我早早地就来到校园。从西大门到大南校门,从演武体育场到芙蓉湖,从敬贤楼群到芙蓉楼群……我尤其在“知无央 爱无疆”校歌石前,沉思良久……</b></p><p><b> 这校歌石就是周詠棠老学长捐献的。母校95周年校庆时,他捐献了三块校歌石,分别安放在思明校区、翔安校区和漳州校区。</b></p> <p><b>  就在我校庆日思念台湾老校友周詠棠时,《央视频》播放了题为《厦大百年校庆 刷爆朋友圈的赴台老校友找到了》的视频。</b></p><p><b> 周老学长在视频中说:“我是母校厦门大学1948年机电工程系毕业的校友周詠棠。一生影响我最大的是校歌里的两句话:知无央,爱无疆。我至今还记得校歌歌词……”</b></p><p><b> 紧接着,周老学长就完整地唱完了《厦门大学校歌》。视频末尾,老学长还深情地说:“百年校庆,敬祝校运昌隆!我爱厦大!”</b></p> <p><b>  有朋友很奇怪,你对这位年龄相差这么多的台湾老校友怎么会有这么深的感情呢?</b></p><p><b> 话还得从头说起。</b></p> <p><b>  1993年5月24日至6月2日,大陆首批广播记者团赴台采访。我有幸成为大陆六家广播电台组成的采访团七名成员之一。尽管参访活动密密麻麻,但我始终不忘要去拜访厦门大学台湾校友会。</b></p><p><b> 台湾校友会非常重视我的来访。校友会领导多次与邀请单位“中广公司”联系,但因参访日程全部排满,最后只好确定6月1日清晨在我们下榻的福华大酒店见面。那是我们大陆广播记者团从台湾南部回到台北的第二天,又是离开台湾返回大陆的前一天。</b></p><p><b> 清晨7点正,门铃响了。果然是厦大台湾校友会新任总干事丁世权和副总干事周詠棠专程来看望我。我时任厦门大学厦门校友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于是首先受母校厦大校友总会委托,并代表厦大厦门校友会理事长李金龙,向台湾校友会学长们问好!他俩连声“谢谢!”</b></p><p><b> 两位学长都是我的长辈。丁世权学长与母校厦门大学同庚,1945年经济系毕业;周詠棠学长出生于1923年,1948年机电系毕业。我们三位不同年代的校友虽然初次见面,但提起母校,一下子就缩小了距离。</b></p><p><b> 我们的话题从大陆记者赴台采访谈起。大家数了数,至今来台采访的大陆记者,毕业于厦门大学的最多。前年,随同中国红十字总会赴台采访两位大陆记者中的范丽青小姐就是校友;去年,首批赴台采访的18位大陆记者就有4位毕业于厦大……这得益于母校重视台湾情况的研究,以及这些校友与台湾的闽南语方言相通。</b></p><p><b> </b></p><p><br></p> <p><b>  紧接着,两位学长向我介绍了台湾校友的概况。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起,母校厦大每年都有成批毕业生前往台湾参加建设。最多时校友达五、六百人,现在还有二、三百人。</b></p><p><b> 40多年来,这批厦大校友筚路蓝缕,克难创造,活跃在台湾各行各业,为台湾的经济繁荣和民众的生活富足,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受母校校风的影响,大多数在台校友从事的是为民众服务的实际工作。正如台湾校友会编印的校庆特刊上所写的:“由于厦大的校风较为质朴,重实务,所以我们之中,较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厦大教育的特色就是栽培造就像在台三百余名站紧岗位实干服务的一群中坚分子。” </b></p><p><b> 周詠棠学长说:“可以这么说,所有与台湾人日常生活有关系的,我们厦大校友都服务过。我是做民营事业的,以前做牙膏,黑人牙膏。黑人牙膏在台湾用的人占80%。所以也可以说,是为台湾80%以上的人服务。”</b></p> <p><b>  交谈中,我还了解到,在台校友虽逐年有减无增,但缅怀母校恩泽、珍惜同窗情谊的感情,却与日俱增。每年庆祝校庆的活动,办得一年比一年热闹。</b></p><p><b> 我们在追思母校恩德的情怀中热烈地交谈着,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我的新一天采访行程马上就要开始了。匆促之间,我请两位学长借助无线电波给大陆校友讲几句话。 </b></p><p><b> 周詠棠学长说:“我们在台湾的校友希望有更多的大陆校友来台湾参访,使双方交往越来越多。” 丁世权学长接着说:“我希望今后能继续与大陆校友尤其是年轻一辈的校友常常碰面。”两位学长最后都激动地表示:“我们虽然分隔在两岸,但还是‘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感情是相连的,大家都是一家人!”</b></p> <p><b>  自此之后,周詠棠学长就经常回母校。母校逢五、逢十校庆时,他多会飞越海峡前来厦门参加。他自己省吃俭用,却多次为母校贫困学生捐款助学。同时,他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为母校学生作报告,表达对陈嘉庚校主的感恩之情,以及对校训、校歌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感悟。</b></p><p><b> 母校厦大90周年校庆时,周詠棠老学长“人在天堂,钱在厦大”的一句话,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2015年10月30日上午,正在台湾探亲访友的厦门市台属联谊会会长林剑华、副会长张飞舟(厦大校友)、黄田(厦大校友)和常务理事、同安区两胞一属联谊会会长陈清镜一行四人,拜访了厦门大学台湾校友会。我们得到理事长林美东、常务副理事长方燕玲、秘书长许人祥等的热情接待,感受到跨世纪跨海峡的浓浓乡缘与校友之情。</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座谈会在一楼“台湾咖啡研究室”亲切举行。我们从中了解到,在台湾的厦大新老校友,长期以来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励志创业,勤勉务实,厚积薄发,精忠爱国。不少校友成为社会精英和业界佼佼者,为母校厦大增添了声誉。</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最让我高兴的是,年已93岁高龄的周詠棠老学长,闻讯后特地赶来参加会面座谈。</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周老学长还清晰地记着1993年6月1日的那个早晨,时任厦门大学台湾校友会副总干事的他偕同丁世权总干事,赶到台北福华大饭店看望我这位作为大陆首批广播记者团成员访台的晚辈校友。两位长辈学长都为当时难得一见的母校校友来台访问而高兴。</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如今22年过去了,但周詠棠老学长身体仍然硬朗,显得十分精神。这几年,周老学长经常关心母校建设,多次捐款资助困难学生。母校主要领导在作报告时,常以周老学长事迹激励学生努力奋进!</b></p> <p><b>  周詠棠学长还告诉我们,要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争取明年4月6日回母校参加95周年庆典。我们高兴地相约,届时母校庆典时再见!</b></p> <p><b>  2016年4月6日,是母校厦门大学95周年校庆。</b></p><p><b> 清晨,我从厦门市区乘坐841头班公交车前往厦大。大南校门上鲁迅先生手迹的“厦门大学”四个大字,远远就能看到,依旧那样清秀隽永。校园内早已披上节日盛装,小学弟学妹们正忙着装点校友接待处。</b></p> <p><b>  我赶早拜访了下榻在建文楼的台湾厦大老学长周詠棠。因为这一天,他要参加母校多项集体活动。我首先代表厦门市台属联谊会向他赠送了漆线雕纪念品。</b></p><p><b> 去年我们一行访台时拜访了台湾厦大校友会,我与周老学长相约今年母校95庆生时相见。今天果然如愿而偿,我们彼此都十分高兴!</b></p> <p><b>  现在又是五年过去了。</b></p><p><b> 为了实现与母校的百年之约,周詠棠老学长坚持每隔一天去健身房锻炼。然而母校百年华诞之际,却因为新冠疫情,见不到周老学长的到来。我对此感到十分惋惜、十分遗憾!</b></p><p><b> 其实,两年前,已经96岁的周老学长就牵挂着母校百年校庆。他担心自己年事已高,便特意安排女儿周文蕙飞到厦门,为母校再认捐200万元人民币,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购买医疗设备。他在亲笔信里强调,“若2021年校庆前已去世,该捐款已嘱小女周文蕙于2021年初汇上”。字字见深情啊!截至目前,周詠棠老学长捐献给母校的资金已达850万元人民币。</b></p> <p><b>  母校厦大百年华诞之际,我从厦门卫视驻台记者温智星的采访中获悉:</b></p><p><b> 周詠棠老学长说,嘉庚精神影响我们一生,母校对我影响很大。知无央就是博学,就是自己帮助自己;爱无疆就是博爱,就是帮助人家。所以,“知无央爱无疆”这6个字,影响我的一生。我至今确确实实在做。他表示,“希望厦大102年的校庆,我还健在可以去参加校庆,那时候我刚好100岁。”</b></p><p><b> 周老学长,我们现在隔海相约:两年之后,母校校庆时再相见!既为校庆,也为您百岁庆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