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时获得黄江文联雷激主席赠书,他写的一本二十多万字的新书《晚清史话曾国藩》,我刚拜读完第七章。前面几章反复看了好几遍,收获颇丰。全书总共有三十七章,340页。 <p class="ql-block"> 看完前七章,我得出六个结论。</p><p class="ql-block">第一:勤奋比天赋重要。</p><p class="ql-block">第二:不轻言放弃。</p><p class="ql-block">第三:最好的家教是身教,言传不如身教。</p><p class="ql-block">第四:读书除了勤奋,还需要方法。</p><p class="ql-block">第五:修身需要自省。</p><p class="ql-block">第六:与人为善,不苛求于人是立世法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七章主要讲曾氏家族从世代务农到书香之家,曾国藩从草根变名臣的变化过程。曾家世代务农,数百年来饥寒交迫,直到曾元吉夫妻俩经过一生的勤俭操持,一贫如洗的生活才有起色。勤俭劳作的家风使曾家后代大都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作风。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的想法改变了他的儿子曾麟书和孙子曾国藩,也是使他们走上求学之路的最大依仗。</p> 一.勤奋比天赋重要。<br> 曾国藩虽然有很强的进取心,但是天资平平。不过好在他读书非常勤奋。勤奋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背书,有一天家里来了个贼,他背了一遍又一遍,贼都会背了,他还不会,说明他天资真的不好。但是他有这个毅力,没有背完就不肯去休息,直到背好为止,贼见偷盗不成,气得悻然而去。<br><br> 常听人说自己天资不好,想学绘画没有绘画天赋,想学写作没有写作天赋,想学技能没有学习天赋,其实天赋并没有那么重要。华罗庚说:“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其实是依靠学习。”门捷列夫说:“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爱迪生说:“天才是那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列夫.托尔斯泰说:“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梅兰芳说:“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由此可见,天赋在成功的典故里只占很小的比例,勤奋比天赋重要。 二.不轻言放弃<br> 曾国藩不轻言放弃的性格一方面来源于家庭教育的结果,另一方面源于家族压力和期望。对曾国藩而言,他的人生肩负着整个曾氏家族的热切厚望。其父曾麟书认为一曝十寒对于读书人是最大的危害,从小就对曾国藩的自觉阅读兴趣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教育来抓,每天安排他的固定读书时间,同时还要求他把书本背得滚瓜烂熟。这样的读书方法虽然有些不讨巧,但是胜在扎实。<br> <p class="ql-block">三.最好的家教就是身教,言教不如身教。</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科场考试一直考到四十三岁,才考了一个秀才。曾麟书不仅在读书上给曾国藩做出了榜样,在尽孝上也是身体力行地感召。曾玉屏晚年中风以致瘫痪,晚上要小解六七次,曾麟书经常在黑夜里聆听父亲的动静,适时送上便器。寒冬时节,以身躯为父亲遮风挡寒,亲手为父亲洗内衣内裤,三年里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无论内外长幼,都被他的孝心感动。在他身体力行的感召下,大家都抢着为曾玉屏洗衣服。由此可见,行为的感召是强大的,虽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却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p> 四.读书除了勤奋,还需要方法。<div> 曾麟书教给儿子的读书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在科举的路上才会连年失利。好在他有一颗恒心,即使别人劝他放弃,他还是热情不减,带着儿子一起参加科举。曾国藩连续六次考秀才失利,才开始在自己的文章上找原因,他发现自己的文章过于重视局部,而缺乏贯通大局。如此“对症下药”,自然能够“药到病除”。</div> 五.修身需要自省。<div>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在很多方面都是很平庸的,不光是智商平平,就是在性格修养方面,也有很多缺点。好在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又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规矩,并养成了好的习惯。到后来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div> 六.与人为善,不苛求于人是立世法则。<div> 曾国藩爱助人,朋友很多。一方面来自于效仿祖父,一方面在于他的本性使然。而且他对于朋友有自己的一套法则。比如对师长,非常敬重,一生贯穿始终。对于同僚,既尽职尽责,又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于同学极亲,有求必应,尽力而为。</div><div><br></div><div> 这本书的亮点很多,值得学习,对于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