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 href="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9377075.shtm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网页链接</a>《中国新闻网》蛇蟠岛围塘领路人,更多内容点击网页链接。</p> <p> 跨海登岛。二十世纪70年代,三门县亭旁老区杨家、包家、邵家、刘家等47个生产大队3000多民工,为了拓展生存的空间,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拼搏精神,以老区人的硬气,走出大山,走向海洋,与蛇蟠人携手向沧海要桑田,吹响了红蓝交融的奋进号角。他们穿草鞋,挑干粮,背被褥,筚路蓝缕,跨海登岛,开启了艰辛和光荣的蛇蟠围垦历程。</p> <p> 精卫填海。围垦大军传承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战天斗地与大海抗争。他们洞为房、草为床,餐风饮露;他们顶烈日、冒严寒,风雨无阻;他们披星星、迎朝霞,侯潮而作。一把锄头,一柄铁锹,见证了围垦人的勇气;一条扁担、一双畚箕,彰显了围垦人的毅力。他们抛石御浪,打溜运泥,夯基插桩,两肩挑起千斤担,双手扛起万钧力,谱写了一曲砥砺奋进筑梦海洋的宏伟乐章。</p> <p> 不忘初心。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亭旁区委吕炳荣、叶崇富、蔡照红等历任书记先后担任围塘总指挥,接力棒一棒接一棒。他们白天与百姓顶寒暑,同艰苦,共劳动,夜晚住石洞,挑灯谋划,决策部署。围垦大军按片建立了6个党支部,先后有30多名积极分子加入了党。一个党员,就是一根标杆;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他们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 <p> 打溜运泥。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我党取得胜利的法宝。围海筑坝时,他们传承“打溜”新工艺,独创运泥“流水线”一一挖港割泥、波水润滑、打溜运泥、垒土成坝。一块溜板,一根溜棍,一张泥弓,闪耀着群众智慧的光芒。大海边,欢快的歌声飘荡;堤坝上,劳动的号子铿锵。海潮从身边一寸寸退去,海堤在脚下一点点延伸。</p> <p> 红蓝交融。斗转星移,20载艰苦接力,老区群众和蛇蟠群众风雨同舟,蛇蟠一、二、三期围塘工程相继竣工。赤胆忠诚、一心为民的红色精神与激情澎湃、浩渺壮美、大气包容的蓝色品格相互交融,铸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的蛇蟠围垦精神。曾经,亭旁革命老区人民,肩膀挑着被褥,从亭旁各地,双脚走到潺岙渡,坐船飘向蛇蟠洋,怎能忘,不能忘。</p> <p> 拦海围垦。通过他们的不断艰辛努力,海上塘坝逐渐形成,海上长城初具规模。海退地出,沃野呈现,大蛇山小蛇山下的滚滚波涛,见证了围垦人的光荣与梦想。他们在艰难燃情岁月中,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历经三十载,在波涛汹涌的蛇蟠洋修筑海堤20公里,围垦良田214余万亩。他们的青春,在奋斗中定格;他们的初心,在奋斗中升华;他们的英魂,铸就了屹立不倒的海上长城。</p> <p> 众志抗台。涂泥、石块、木桩,堤坝一寸寸抬高;台风、暴雨、大潮,蛇蟠塘风雨飘摇。受自然环境影响,蛇蟠洋风急浪高,海塘大提屡筑屡毁,屡毁屡筑。蛇蟠三、四号港堵口合龙时,多次遭遇风潮,几经毁建。97.11号台风袭来,海塘全线冲毁。天灾无情,意志弥坚。蛇蟠群众和全县人民一道,众志成城、风雨同舟、吹响抗台救灾的号角。蛇蟠人民又以不屈的信念,续写了一首可歌可泣重建家园的壮丽诗篇。</p> <p> 篮色畅想。潮起蛇蟠洋,奋进新时代,如今的蛇蟠洋,海天绚丽,波光瀲滟,飘荡着耕海牧渔的悠扬歌声。万亩水产养殖塘,鱼欢虾跳,鲜甜产业,已然成为人民群众的蓝色银行。海盗村洞穴幽深,野人洞石窗览韵,黄泥洞村石墙雨巷意迷离,滑泥公园儿童玩耍乐逍遥。景点多,游客来,百姓富,乡村美。当乡村振兴的集结号吹响,蛇蟠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再唱新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丽蛇蟠 图片集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谢好歌手唱歌群的热心组织)</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