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流水,当年一脸稚气的红军小战士,现在大多是饱经岁月沧桑的白发老翁了。一切的一切,都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物似人非了。然而今天,当我们追忆那段红色的历史,重温那段红色的历程时,仍旧会热血沸腾,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中央红军只能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西进,开始实行战略大转移,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关向应、王震的率领下,顾全大局、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园满完成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光荣任务,为实现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红军会宁大会师、取得长征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国革命作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p> <p class="ql-block"> 1936年5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中甸召开会议,确定了两大军团分兵进入康区北上抗日的会议,随即六军团的8000多名红军指战员在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等人的率领下从格咱经过,翻越大小雪山进入四川定乡(乡城),这期间曾经有47名红军指战员曾经住在翁上村鲁茸七林的家里,鲁茸七林的爷爷农布老人当时只有8岁左右,他清清楚楚记得当时一群战士簇拥着一个军官在家里休整疗伤了三天多的时间,此后才跟随大部队进入乡城。这期间似乎有一个红军的小排长与一个战士曾经因为粮食短缺而饿死在小雪山上。时隔七十多年的2007年的秋天,当时的迪庆州委书记齐扎拉带领迪庆军分区一个营的战士重走长征路来到他的家里,并听他讲述当年红军长征的故事。齐扎拉书记曾经对他说过:“将来一定要在格咱路上建立几个红军长征纪念碑!作为红六军团经过的格咱乡这长达160多公里的滇川大通道上竟然没有一块纪念碑,这似乎有些说不过去”。村子里的老人杨双此里说: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兵匪一家,祸害百姓。翁上上村总共只有25家人,几乎家家户户住满了红军大队人马,由于当地人不会讲汉语,所以他们听不懂红军说些什么,但这些红军说话非常和善友好,买卖东西都会给钱。红军大队人马翻越大小雪山到乡城以后,曾经有人赶着马帮亲眼看见红军战士因为肚子太饿而剥开马粪疙瘩里边的青稞吃而死在半道上。</p><p class="ql-block"> 格咱乡属于红六军团长征经过的地方,当年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曾经在大小雪山在马粪里寻找青稞籽粒解决食物不足,这其中还有红军的一个连队帮忙翁水村民救火,一行47人的红军队伍也曾经在翁上上村进行休整疗伤,这一路上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肺腑军民故事。格咱乡地大物博,它充满了红色文化。</p> <p class="ql-block"> 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一般的国家,一般的政党,一般的人能够完成的,他只属于我们坚强的中华民族,只属于我们勇敢的共产党人,只属于我们英勇的中国人民。</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p><p class="ql-block"> 步入新世纪的我们,最急需的正是这种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向上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精神是我们成功的动力,是我们走向辉煌的基石。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就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书写我们新的长征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