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导 读</b><div> “白兰瓜”属于厚皮甜瓜的光皮品种类型,出产于“瓜果之城”甘肃兰州,为兰州名优农产品的佼佼者,在国际瓜果市场上曾享有盛誉。基于对相关史料和文献的初步梳理,以亨利·阿加德·华莱士(Henry Agard Wallace)、张心一、华尔特尔·克莱·罗德明(Walter Clay Lowdermilk)等3位中美知名人士的相互关系和交往史为线索,探究了“白兰瓜”从美国引种到兰州的起因与动议、引进过程,以及试种与更名、推广与兴衰的部分史实。同时,对有关“白兰瓜”引种的“异说”进行了辨析。 </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兰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张心一</p> 亨利·阿加德·华莱士(Henry Agard Wallace) <p class="ql-block">1944年6月,亨利·阿加德·华莱士访问兰州时与张心一等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4年6月30日中午,亨利·阿加德·华莱士座机到达兰州东郊机场,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等各路官员去机场迎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心一与路易•艾黎</p> <p class="ql-block"> 兰州地处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过渡地带,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气候。市区被南北群山环抱,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年温差和日温差均较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夏季纳凉避暑的好去处。域内土壤为发源于黄土母质的第四季深厚黄土,质地沙壤,结构疏松、深厚,富含钙、锌等多种矿质营养元素。穿城而过的黄河,造就了兰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禀赋,兰州盛产多种驰名中外的优质瓜果,并被誉为“瓜果之城”“瓜果金城”,“白兰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白兰瓜”曾称“华莱士”,属厚皮甜瓜的品种类型。这种瓜果面光滑,外形美观,瓜糖盈口,清香扑鼻,实属瓜中极品。著名文学家叶圣陶用“……嫩绿的肉好像上品翡翠……吃过一两块,只觉得甜美清凉直透心肺……”等佳句,陇上名儒张思温曾有“美味流香沁齿牙”“盘中绿嫩玉无暇”之诗句赞美“白兰瓜”之甘爽与“美艳”。“白兰瓜”曾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是兰州曾经的靓丽“名片”。然而,“白兰瓜”并非兰州或甘肃原产,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来自遥远的美国。基于对相关史料和文献的梳理,笔者就“白兰瓜”从美国引种兰州的历史进行了初步探讨,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b>1 相关重要人物</b></p><p class="ql-block"> “白兰瓜”从大洋彼岸的美国来到兰州,离不开下述3位著名人士之间的关系及其交往史。</p><p class="ql-block"> 一是亨利·阿加德·华莱士(Henry Agard Wallace,1888-1965。以下简称“华莱士”),美国政治家、农学家。衣阿华(Iowa)州立学院毕业,曾任美国农业部、商务部部长。1941 年当选美国副总统(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任期间于1944 年6 月作为总统特使访华时到访兰州。二是张心一(1897-1992),甘肃省永靖县人,著名农业经济学家。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25年毕业于依阿华农学院畜牧系,1926年获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1927年至1929年、1932年至1934年两度执教于金陵大学,1940-1946年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后调南京中央银行任职。1949年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农林部、中国农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要职,1988年被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授予“荣誉终身会员”。 三是华尔特尔·克莱·罗德明(Walter Clay Lowdermilk,1888-1974,以下简称罗德明),美国人,著名水土保持学家。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研究院,博士学位。1922年9月-1927年3月在华执教(金陵大学)。1942-1943年再次来华,考察水土保持(期间到访兰州)工作,帮助筹建了中国首个水土保持试验站—天水水土保持试验站。</p><p class="ql-block"> 基于以上,华莱士与张心一2人有衣阿华州立学院(1859年创立时称“衣阿华州立农学院”,后改“衣阿华州立学院”,1959年改称“衣阿华州立大学”)共读的同学关系,罗德明与张心一都有执教于金陵大学的履历。3人关系的交集是华莱士和张心一在美国读大学时都听过罗德明的讲课[8]。</p><p class="ql-block"><b>2 史实略考</b></p><p class="ql-block"><b>2.1 起因与动议</b></p><p class="ql-block"> “白兰瓜”引种兰州的起因,要从罗德明的第2次来华说起。</p><p class="ql-block"> 罗德明在金陵大学执教(首次来华)期间,曾先后到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考察水土流失并研究被时称为“中国之忧(China's Sorrow)”的黄河泥沙来源与防治问题。1942年至1943年,受民国当局黄委会的邀请再次来华,主持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团工作。由于正值二战时期,交通不便,罗德明于1942年9月离美,当年12月才转辗抵达当时的陪都重庆。罗德明一行用将近1年的时间考察了陇南、关中、兰州、华家岭、河西走廊等地,还到青海共和一带考察了黄河上游。</p><p class="ql-block"> 考察到访甘肃兰州时,罗德明参观了张心一在徐家坪(今徐家山)一带进行的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的实验,期间品尝了兰州地产的“醉瓜”“大西瓜”“金蛤蟆瓜”“金塔寺瓜”等,对兰州的瓜果,特别是“醉瓜”的美味赞不绝口。结束在兰州的考察回美前,罗德明告诉张心一:张的同学、时任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明年(1944年)可能作为总统特使访华,有什么请求可以提出来。张心一让罗德明转告华莱士,请他来年访华时带些耐旱的牧草种子。鉴于对兰州生态特点的考察了解和对兰州“醉瓜”之美味的深刻映像,罗德明认为兰州适合生产优质甜瓜,遂向张心一提议可请华莱士带来美国的“蜜露”瓜在兰州试种,以丰富兰州的瓜品种。罗德明回国后,向华莱士转达了张心一的请求,并特别建议华莱士带些“蜜露”瓜种子和女人能站着除草的三角齿铲子(在兰州考察时他曾见到小脚妇女跪着在地里除草,很辛苦)等。</p><p class="ql-block"><b>2.2 引种经过</b></p><p class="ql-block"> 1944年初夏,华莱士访华前发电报给张心一,问他需要点什么。张心一回了一封长长的电报,请他为兰州带来适生的牧草种子和“蜜露”瓜种子。1944年6月,华莱士取道苏联经西北国际大通道访华,先后到访迪化(今乌鲁木齐)、重庆、昆明、成都等地,于6月30日上午11时30分抵达他此次访华的最后一站兰州。时任甘肃省府主席谷正伦及外交部驻甘特派员凌其翰、空军第二路司令罗机、张心一等省府各厅厅长、省市参议会各会长、兰州市长蔡孟坚,以及第八战区和美国、苏联驻华大使馆的代表前往机场迎接。华莱士一行被接至省府后花园行馆休息片刻后,由张心一陪同午餐。当日下午,华莱士由张心一陪同参观了兰州徐家山植树造林试验场、皮毛加工厂和农业土特产展览。次日(7月1日),仍由张心一陪同到兴隆山祭奠成吉思汗陵寝。7月2日7时30分,华莱士结束访华行程,从兰州登机踏上返程。</p><p class="ql-block"> 在华莱士访问兰州不到2天的时间内,张心一基本上全程陪同,可见两人的私人关系非同一般。在兰州逗留期间,华莱士向甘肃省赠送了数本有关民生和农业改进方面的书籍[8]、1包美国“蜜露”瓜(英文名Honey Dew)种子、92个编号的牧草种子、一些水文仪器和数把三角齿铲子。同时赠给张心一一些维生素和2套衣阿华州生产的“Sheffeurs”牌钢笔等私人用品。大部分牧草种子和水文仪器由张心一交给当时的黄委会天水水土保持试验站,其余牧草种子交给徐家山绿化荒山水土保持试验场;三角齿铲子一些交给雁滩的妇女试用,另一些被路易·艾黎拿去在山丹培黎学校试用。“蜜露”瓜种子则交给甘肃省农业改进所在兰州的旱砂地试种。就这样,“蜜露”瓜从大洋彼岸的美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西北的“瓜果之城”兰州。</p><p class="ql-block"><b>2.3 试种与更名</b></p><p class="ql-block"> 从1945年开始,甘肃省农改所对“蜜露”在兰州市盐场堡、雁滩一带的旱砂田进行试验种植,并获得成功,前三代产品的风味、色泽、产量均超过美国原种,从此“蜜露”的名声鹊起,在兰州的种植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至1949年,兰州市的“蜜露”面积有173hm2,成为厚皮甜瓜中的佼佼者和瓜果市场上的抢手货。由于瓜种由华莱士带来,兰州瓜农和消费者给“蜜露”瓜起了个“华莱士”的响名,也有叫“兰州蜜瓜”“兰州瓜”者。</p><p class="ql-block"> 1953年,可能是出于对当时中美关系状况的考虑,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邓宝珊提议将“华莱士”改名为“白兰瓜”,并写信给在农林部任职的张心一征求意见。张心一认为,“白”没有显示其真实价值,回信建议改为“蜜兰瓜”,以彰显其“甜”的品质和产地“兰州”,然未被采纳。1953年6月,经报请邓宝珊批示,复交甘肃省协商委员会研究,甘肃省人民政府农林厅以“甘肃省人民政府农林厅关于《关于‘华莱士’瓜更名为‘白兰瓜’请备核查》的函(省农技字第31633号)”上报农林部,更名为“白兰瓜”,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b>2.4 推广与兴衰</b></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在兰州的旱砂田区域,尤其是青白石一带的“白兰瓜”栽培规模逐渐扩大;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成为兰州瓜果的拳头产品,并获准国家外贸部出口产品证书,跻身于国际市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年外销量达75万kg以上。70年代以后,由于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白兰瓜”的品质逐渐退化,难寻昔日“香如桂花,甜似蜂蜜”的感觉。而且由于自然杂交的原因,出现了小暑绿肉、大暑绿肉、白皮红瓤、黄皮绿肉等多种类型,表型极度混杂。离开兰州在京任职多年的张心一心之所急,曾多次委托亲友从美国带来新瓜种在甘肃试种,以实现“白兰瓜” 的品种换代。后来兰州推广的绿肉系列“白兰瓜”即由对华友好的美国医学博士Grossman带来。20世纪80年代,兰州市农科所等机构对“白兰瓜”进行了提纯复壮,以回复其优良种性。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市农科所以“白兰瓜”为亲本,陆续选育出了“绿肉C81”“兰甜4号”等品种,曾为兰州乃至甘肃“白兰瓜”的主打品种。1985年前后,仅兰州市的“白兰瓜”种植面积达533hm2,产量达800万kg,为兰州“白兰瓜”的鼎盛时期。1990年以后,随着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甜瓜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张,国内外市场上的兰州“白兰瓜”所占份额越来越小,逐渐处于“名声依旧”“衰而不落”的尴尬境地。同时,各种不同皮色、网纹、瓤色的甜瓜纷纷打着“白兰瓜”的名号充斥市场,正宗“白兰瓜”成了消费者解不开的谜团。 </p><p class="ql-block"><b>3 异说辨析</b></p><p class="ql-block"><b>3.1华莱士“交给金陵大学”说</b></p><p class="ql-block"> 有文献说:华莱士访华期间在成都参观时,将1个新甜瓜品种的种子赠送给金陵大学农学院(抗战期间金陵大学迁成都办学),时称“华莱士”,即后来西北地区种植的“白兰瓜”。但此说仅为一家之言,笔者以为不足采信。</p><p class="ql-block"><b>3.2华莱士“带来蜜瓜”说</b></p><p class="ql-block"> 民间曾有传言,华莱士到访兰州时给兰州带来的是“蜜露”瓜而不是瓜种。张心一专门对这种说法予以纠正:华莱士是1944年6月30日到兰州的,那个季节美国的“蜜瓜”尚未成熟,无法带瓜。华莱士访华期间时值二战,因交通不便绕道苏联经由西北国际交通线,到达兰州时已经离开美国1个月之久,更佐证了张心一的上述说法。即便是带上“蜜露”瓜,以当时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贮存条件,要保持瓜果新鲜1个月也不可能。</p><p class="ql-block"><b>3.3 “河套蜜瓜即华莱士”说</b></p><p class="ql-block"> 20世纪20年代或更早期,邻近甘肃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巴盟一带)就从新疆引种了“哈密瓜”。此后,阿拉善第九世亲王之子达理札雅(1938年后因反对马鸿魁派兵进驻阿右旗被强行移居银川软禁,后经蒋介石批示调往兰州,先后软禁达8年之久。1949年后历任巴彦淖尔盟盟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将“华莱士”引进内蒙古,具体时间无从考察,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早于1945年。后来当地人把“哈密瓜”和“华莱士”或“白兰瓜”统称“河套蜜瓜”,也有“河套蜜瓜即华莱士”之说。事实上,“河套蜜瓜”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新疆的“哈密瓜”,一是来自兰州的“华莱士”;从生物学特性看,“哈密瓜”和“华莱士”瓜的外形、果皮色泽与质地、肉质、熟期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可见“河套蜜瓜即华莱士”之说并不成立。</p><p class="ql-block"><b>4 特别说明</b></p><p class="ql-block"> 经作者查阅美国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U.S.National Plant Germplasn System)相关记载,确认当时从美国引进兰州是“蜜露”的绿肉种质(Honey Dew Green Flesh),属软肉型甜瓜。其在美国国家种质库的编号为“NSL 5676”,主要植物学性状为果皮光,果色灰绿,光照较强时发白。果形椭圆,果肉翠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5 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兰州“白兰瓜”由对华友好的华莱士、罗德明两位著名美国人士引进兰州。当时引进的品种为美国“蜜露”瓜(Honey Dew Green Flesh)。引种初期,兰州当地民众称其为“华莱士”,后经邓宝珊建议,改名“白兰瓜”沿用至今。“华莱士”引进兰州后的试种和后来的推广、品种更新,乃至形成兰州甜瓜的拳头产品和佼佼者,成为名噪一时的兰州名产,无不饱含张心一的执着与心血。</p><p class="ql-block"> 张心一是重情重义之人。1985年,88岁高龄的张心一借赴美参加衣阿华农学院毕业60周年庆祝会的机会,专程到加州拜访了罗德明夫人伊内兹(曾在中国成都教会工作5年),并拜托华莱士创办的种子公司的有关人士向华莱士家属转信一封表达谢意。1年后,张心一收到华莱士女儿Jean Wallace Douglas转辗带来的回信,表达了她对张心一的敬意和兰州人把“蜜瓜”瓜礼貌地命名为“华莱士” 的荣幸之情。</p><p class="ql-block"> “白兰瓜”成功引种兰州,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对兰州自然生态的科学考察,生态学家罗德明敏锐的提出从美国引种“蜜露”瓜的建议;而对兰州自然禀赋了如指掌的农学家张心一,将“蜜露”瓜特意安排于当地特有的砂田试种,其品质、风味、产量超过甚至原产地美国。这不仅体现了生态功能的递增效应,也揭示了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植物引种方法论及其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现代植物品种的引进和选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 “白兰瓜”之于兰州,乃至甘肃等西北地区优质甜瓜种植业的发展和辉煌,都曾起到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甘肃的甜瓜品种和栽培技术、产品结构、市场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白兰瓜”不再一家独大、挺立潮头。但“白兰瓜”带给兰州的城市荣誉,和她曾经对促进兰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被历史遗忘。</p><p class="ql-block"> 令人欣慰的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育种家从美国重新引进了“白兰瓜”原种,并征集了26份“白兰瓜”种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杂交选育的方法,成功培育出了“甘甜”系列“白兰瓜”。“甘甜”系列完全继承了第1代“白兰瓜”的优良特性, 相信“白兰瓜”重立兰州瓜市潮头、让消费者再次大饱口福指日可待。</p> <h3><div> 参 考 文 献</div>[1]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政府.印象城关[EB/OL]http://www.lzcgq.gov.cn/col/col10847/index.html.2020-6-26.<br>[2]龚爱梅.话说金城瓜果的兴衰[N].兰州晚报:2001-03-09(3).<br>[3] 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瓜果志编纂委员会,杨来胜主编.兰州市志第二十八卷·瓜果志[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br>[4]360百科.亨利·阿加德·华莱士[EB/OL].https://baike.so.com/doc/1550734-1639247.html.2020-6-26.<br>[5]杨晓文.青山隐隐会有时——农林专家张心一轶事[J].档案,2005(03):23-25.<br>[6]许国华.罗德民博士与中国的水土保持事业[J].中国水土保持,1984,01:41-44.<br>[7]李平,李青,叶梦琪.我国农林高等院校改名之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97-102.<br>[8]周永福.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全程纪实(三)[J].百年潮,2016,09:35-43.<br>[9]侍建华.甘肃近代农业发展史事纪要(1840-1949)[J].古今农业,2001,01:67-82+66.<br>[10]阳春.白兰瓜[J].中国果品研究,1986,01:32.<br>[11]王坚.瓜事杂谈(三)——历史回顾与问题讨论[J].中国瓜菜,2005,06:66-67.<br>[12]莫世鳌.我国草木樨的引种推广经过[J].草业科学,1991,03:66-67+71.<br>[13]王文元.抗战时期西北国际交通线大抢修[J].档案,2015,04:40-43.<br>[14]周永福.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全程纪实(一)[J].百年潮,2016(07):42-51.<br>[15]周永福.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全程纪实(二)[J].百年潮,2016(08):49-56.<br>[16]章楷.中国近代农业史事分类编年[J].古今农业,1998,01:77-87.<br>[17]《中国近代史农业科技史稿》编写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事纪要(续)[J].古今农业,1995,04:57-76+81.<br>[18]王鸣.关于“华莱士”甜瓜来源的历史考证[J].中国西瓜甜瓜,2004,02:48.<br>[19]喻泽文.试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甘肃国统区农业结构的转变[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06:22-25.<br>[20]李文杰. 让兰州瓜果香飘中外[N]. 兰州日报,2015-08-04003.<br>[21]林谷.兰州的四季瓜果[J].中国对外贸易,1994,06:36.<br>[22]张其遵.谷正伦在甘肃[J].贵州文史丛刊,2005,04:50-52.<br>[23]周兴文,江丕文,昌恩梓,刘延文.我国外来植物的来源及其利害辨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03:99-102.<br>[24]孟国芳.甘肃文史资料及其作用[J].社科纵横,1994,03:60-62.<br>[25].瓜类[J].发展,1999,06:34.<br>[26]冯安堂.父亲·京剧[J].中国京剧,2006,08:46.<br>[27]林德佩. 西北的瓜五十年(1959-2009)[C]. 中国园艺学会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全国西瓜甜瓜科研与生产协作组、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纪念全国西瓜甜瓜科研与生产协作50周年暨第12次全国西瓜甜瓜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园艺学会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全国西瓜甜瓜科研与生产协作组、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园艺学会,2009:28-30.<br>[28]丰之.让国产名优水果恢复青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0,12:47-48.<br>[29]王子忠.河套蜜瓜来源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2,04:23-24.<br>[30]张俐,肖朝利,张太凌.白兰瓜:一个历史的遗憾[N].兰州晚报:1992-12-20(2).<br>[31]张俐,肖朝利,张太凌.牵动人心的瓜和果[N].兰州晚报:1992-12-24(2).<br>[32]田田.得到之助——西方科学家对战时中国的援助[N].科技日报:2015-09-29(5).<br>[33]赵吉,钱贵霞,杨志坚,刘东伟,李金花,温璐,王锋正.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12):1-8.</h3>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 梁志宏 、程 鸿 ,原标题“兰州白兰瓜引种史略探”,发表于《干旱地区资源与环境》第35卷第4期,此处有删节。插图下载自互联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