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西段争议区域主要在阿防区,1987年春夏,与东段暴风骤雨般针锋相对相比,“西线无战事”。但表面平静酝酿着山雨欲来。 了解中印边境中、西段的历史绕不开一个敏感地名—巴里加斯。第一次听到巴里加斯地名还是在阿里分区汇报座谈会,苏副部长仔细询问,在地图上标标画画,他长期在新疆军区工作,熟悉巴里加斯的历史及现状,工作组重点勘察。 之所以敏感,因为巴里加斯是中印边境西段除拉达克因历史原因外,新中国成立后唯一被印度部分占据着的中国固有领土。距离219国道直线距离也就30公里。 <h5> 柯处长和小吴参谋向印占巴里加斯地区观察地形 </h5> 另一原因巴里加斯为距离狮泉河镇最近的中印争议区域。从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向西北方向,沿着狮泉河谷几十公里即可到达被印度控制的巴里加斯地区。其狮泉河与典角河交汇处最为要冲。 巴里加斯处于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三大山脉交会并形成夹角的宽阔河谷地带,西边接壤印控克什米尔被称作小西藏的达拉克,面积1900多平方公里。 地处葛尔县扎西岗乡西北部的典角村,是这个敏感地带的前沿。印度称之为巴里加斯地区就位于典角村行政区范围。典角村是扼守阿里通往克什米尔地区的重要节点,战略区位重要。 典角河与狮泉河在典角村以西交汇,沿河湿地水草肥沃,生长着在阿里不多见的蓬蓬红柳,藏族群众世代在典角河两岸放牧耕种。两河交汇后由东南向西北蜿蜒穿过全境后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形成南亚最长的河流印度河。 <h5> 当年的典角村只有三户藏民,夏季牧民才来的住所成了断壁残垣。再往西就是典角河,河西的白色山上深色的就是印军碉堡。当年印度方面经常放任纵容印控碟穆卓克村村民越河放牧。印军也有过境驱赶藏民</h5> 建国初期,印度借我国内忧外乱,无暇顾及边境问题,侵占及蚕食巴里加斯地区并驱赶藏民。1962年我军收复被印军侵占的领土,但印军趁我军战场后撤脱离接触之际,随即又侵占了狮泉河以西、典角河以北被称为“碟穆卓克”区域,面积约450平方公里,原典角村住在典角曲西的村民也在印军控制范围内,成为现在印控藏族边民构成的碟穆卓克村。 <h5>我们离开典角村的第二年,在我当年站立的断壁残垣的地方,建起了干打垒草房。当地政府在原来三户藏民的基础上,又动员搬迁20余户藏民到此“戍边”。从干打垒草房顶部望去,“干打垒”后面那个布满碉堡的白色山包清晰可见</h5> 巴里加斯之所以对于双方的重要性还在于西北方向紧邻现由印度控制的拉达克。拉达克位于克什米尔东南部山区,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之间的峡谷地带,首府列城被称为“小西藏”。 <h5>如今的典角村长得这样,地方政府“扶贫”效果显著,典角村与河对岸卓木碟克比甩了几条街。隔河望去对面的山坡上印军的碉堡还虎视眈眈<br></h5> 历史上,印度河上游的狮泉河谷既是西藏通往中、西亚的重要商道,后来克什米尔查谟锡克部族或拉达克铁骑侵犯古格西藏,这里也都是重要通道。从狮泉河谷自南向北经过斯潘古尔湖转而向西,经楚疏勒就可到达拉达克首府列城。 <h5> </h5> 反之,印度部署在拉达克的装甲快速部队则可以通过楚舒勒盆地向东从班公湖方向进逼日土,切断新藏公路。或向南经典角、扎西岗威胁狮泉河镇。 虽居深山,却是战略要冲。看似偏居一隅的拉达克实际上是南亚、中亚、藏区的十字路口。从这里顺印度河谷南行可到达印度恒河平原腹心地带,向东北进入连接新疆西藏的战略要地阿克赛钦,东南直接威慑西藏。为了巩固对其非法控制,几年前,印度不顾中国反对将拉达克行政归属从克什米尔邦划归中央邦直接管理。 <h5> 拉达克列城经阿里通道走向示意</h5> 拉达克与西藏同宗同源,不可分割。自公元二世纪起,雄踞青藏高原并横跨中亚地区的古象雄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原始苯教就在此地传承。此后的公元七世纪起,拉达克就在隋唐和吐蕃间控制争斗被反复易手。<div> 公元9世纪,经历短暂的辉煌,灭掉强大象雄王朝的吐蕃内讧,王室分裂,流亡在阿里建立古格王朝。封侯拉达克并使其成为其附庸国,再次从克什米尔引入佛教思想逐渐形成藏传佛教。元代统一西藏至清雍正,虽经风风雨雨,拉达克王终臣服西藏达赖喇嘛,并向西藏进贡。君权由驻藏大臣“节制”接受中国皇帝册封。拉达克首府列城也成为佛教抵御伊斯兰教东进的桥头堡。<br></div> 变化在19世纪前期,克什米尔锡克和查谟部族两次入侵并占据拉达克进逼西藏阿里,藏军与侵犯之敌战斗无果,双方签约停战协议,但占据的拉达克拒不归还。英殖民者征服查谟王国后,在未得清政府认可的情况下,单方面将拉达克并入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印度独立后照单全收清及民国政府都不承认的英属印度时期西藏和拉达克的边境线“遗产”。那时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国民政府,都自顾不暇,根本没有“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的能力!。 <h5> 中印自卫反击战俘虏印军实拍 </h5> 尽管印度“巧取豪夺”控制了拉达克,但“得陇望蜀”的扩张本性,向东南欲再制造一个“巴里加斯争议”,从地域上给拉达克多层“面罩”,在拉达克与西藏间形成战略缓冲。军事上逞强,政治谈判加个筹码,让东方新生的政权面对新老矛盾的叠加顾此失彼,新的问题没解决哪有精力厘清老问题的事吶。扩张——强权,后来他们历代领导也是这样不断以自己的地缘政治观处理与周边国家的领土纠纷。 建国伊始,印度趁我国内忧外患,越过中国并不承认的所谓拉达克与西藏的分界线占领巴里加斯并设立据点,并派出巡逻队。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我军将非法侵占巴里加斯和班公洛的印军驱赶出境,随后释放全部战俘,交还缴获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并于12月1日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方一侧20公里以内,主动脱离接触,缓和紧张局势。 中国政府这样处理边境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1959年空喀山口事件后,当时新疆边防部队在实际控制线本侧3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在20公里内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最大限度的克制,体现了体现了和平解决边境问题的诚意。 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印度人的思维方式总是让他们重复“偷鸡摸狗”的行为。乘中国回撤之际,再次侵占了巴里加斯东南部中国领土约450平方公里。从武装渗透、警察、边防军进驻,发展到军队全面回到战前哨所,形成与中方直接对峙的局面。 占领全部巴里加斯未得逞,印军就喜欢在斯潘古尔湖与楚舒勒交汇地域,班公湖南岸“故伎重演”找茬闹事了。那里山高驻守控制不易,峡谷通道相对开阔。距离日土县城,新藏公路,阿克赛钦都更近。 80年代中期以来又不断越过实际控制线双方脱离接触区域巡逻,驱赶在我方境内正常放牧的藏族群众,步步蚕食我国领土。抢占制高点,确保一旦“有事”,部署楚舒勒的装甲部队快速突破。 真是“棒槌”——冷兵器思维,控制制高点装甲部队就不受威胁?现代战争“东风快递”、载弹无人机,哪一个不是坦克杀手!但作为祖国领土一寸不能让给侵略者。 我们来到巴里加斯西北距离拉达克较近一个边防站,美丽的斯潘古尔湖畔(曼冬错)泛着银光,边防站在湖的西头北向高地。斯潘古尔湖与北边一山之隔的班公湖可谓姊妹湖,登上东北方向的制高点可以俯瀚斑公湖。连队干部说天气好的日子用脸盆可以从驻地旁边的湖里捞鱼,只可惜那天调研线长点多,我们是在野外吃行军干粮,没口福! 热钦山口海拔5千公尺以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防御重点是敌装甲部队。连队担负班公湖南岸防御,点多线长,任务挺艰巨。 随后来到海拔4000多米的荒凉山口,赫赫有名的莫尔多通道,通道西向尽头连接印军倚仗可集结重装部队的楚舒勒开阔地。 通道黄褐色半坡间矗立着一座废角钢材扎捆的门形建筑,高约2.8米左右,宽约三米,边防连队称之为“彩门”。 所谓“彩门”是1962年自卫反击战我方为迎接撤回的部队临时用于欢迎仪式的, 这座门形建筑在我与它合影之前个把月还矗立在通道更向西的位置。 1962年自卫反击西段作战,我军打击清除侵占班公湖地域印军,担负迂回包抄任务的的干部战士冒着零下40度严寒翻越海拔5千多米的雪山冰川,拔除印军设在班公湖南北岸区域的据点,将侵占我国领土的印军驱赶出去。这场战斗,涌现了闻名全军的滚雷和喷火的战斗英雄群体。在取得预期战果后,参战部队严格执行中央关于从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的规定,主动脱离接触。 打了胜仗,迎接部队凯旋,再苦再难也要有个仪式吧,这也是部队老传统了。可边境除了戈壁就是雪山,连棵草都不长,拿什么烘托气氛。 前线指挥机关集思广益,临时搭建了一座门型建筑,举行后撤部队的欢迎仪式。这是老传统了,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大会,虽然会场——祠堂内彩旗飘扬,但会场门口依旧设立”彩门“,代表鱼贯而入,既庄重又不失喜庆。此后我军历次重大行动胜利后只要条件具备,“彩门”的仪式必不可少。 关于“彩门”的材质,难不住我军“又战斗来又生产”心灵手巧的战士,因地制宜,利用抢搭桥梁和枪械修理所的废角钢材将细铁丝捆扎起来,塑造成门的形状,周边缝隙插上红柳,彩门“制造”成功。这高天白云的,门往哪搁吶。汉民族内敛不好张扬的性情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咱自家喜庆,搁老百姓家是迎客迎进堂屋里;搁单位上是迎宾迎进大礼堂(会场)。彩门咋都不能矗在荒郊野地啊。 于是“彩门”架设在欢迎大会会场上了,首长讲话,吹号奏乐,仪式感超强。再说这事过去20多年了,在中印边境问题上,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始终用古老大国先贤的姿态风范来示人示己,但我们的高风亮节却一次次被对面前进政策驱使下的“熊孩子”般思维生生消费了,双方对不上频点。“你脱离接触的地方我都去占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就是如此。 战后我军为表停火诚意主动后撤二十里,彩门却留在了当年开会的地方。起初被教训的印军尚能遵守双方默认的实控线脱离接触区域范围巡逻,随着印度国内政治经济矛盾的激化,政府放任民族主义情绪蔓延,延续地区霸权政策,军队雪耻欲望更是膨胀到无以复加。 印军巡逻不断越过脱离接触的缓冲区域,不但设立了边防哨所,更是在纵深保留了更多的军事设施和装甲部队。一步步推进,欲造成实际控制线前推的既定事实。两军近距离相对,摩擦和对峙少不了。吵架,印军指挥官胡搅蛮缠彩门才是中国的边境线,彩门之外都是印度的国土。 我们的主动后撤倒成了对方侵占蚕食的理由了!战士们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既然印军耍赖,见证了历史沧桑的“彩门”任务也早已完成,该光荣“退休”了。 为了圆满完成这一任务,连队在上级机关的支持下研究制定了缜密的方案,代号“87.1”,报领导机关批准。为在放置彩门的地方打出一条通道。组成了拆除、掩护、保障、观察等任务组,上级领导深入前线,连队干部身先士卒,每人负责一个组。经过上级批准方案开始实施。 海拔4000多公尺的地方,空手走路都喘气,“彩门”拆、卸、装、抬,在平原地区不成问题的小事都成为困难。加之战时双方在争议地区埋设了大量地雷,每迈一步都成为生死考验。连队多次模拟演练,精准计算,确保每一环节衔接有序,万无一失。 紧张地作业开始后,每天排雷,勘察道路,抬送安装分工有序,仅战前演练就进行多次。连队干部危险冲在前,撤退殿后,极大的鼓舞了全体执行任务同志的信心。待一切就绪,按既定的方案落实那天,还是出了点意外。 一颗地雷爆炸了,致一名战士腿部受了伤。前期没有探出来的原因是1962年以后埋了多年的步兵伴发雷灵敏度大大下降,或者埋得较深,连队前期夜间多次演练趟路都未触发,执行任务中只因战士手中托举着彩门的零部件加重了单体的分量。 岁月静好,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边防无小事并不是说说而已,边境斗争,边防战士面对的困难怎一个高原缺氧而能够囊括。危机伴随着艰险真真切切,时时处处发生在边防线上,发生在干部战士身边,既要敢于斗争,又需要勇气和智慧,才能随时做好准备接受生与死及祖国和人民的考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