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师课堂 共享和美盛况

美友58439568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1年4月10日,洪铺中心学校组织八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赴省城合肥参加了“和美课堂”第十六届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span></p> 专家简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本次研讨会以思维发展为核心,以“大概念、大任务、大单元”教学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期两天的学习,与会教师收获颇多。</span></p> 双线推进 指导无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薛法根老师这节课的风格如同《跳水》这篇课文一样,于平实中亮惊喜,传统中现华章。薛老师摒弃了课件外在形式的浮华矫饰,用博学与稳健展现了一节踏踏实实的语文真课堂。整堂课两条主线齐头并进。一方面从猴子的放肆入手,引导学生用短语概括事件的发展并相机板书,随后串联短语,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另一方面,从小说危机的制造与解决推进,教给学生小说的阅读方法:不仅让学生从读者的角度抓住小说的情节与细节,还让学生从小说家的角度剖析小说。课文学完了,学生方法也掌握了,不可谓不精妙。除了整体框架的构建几近完美,薛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也如春夜细雨润物无声。他总是微微弓着背,谦和儒雅又不失幽默。譬如在讨论是谁把孩子“推向”险境这一问题时,薛老师看似随意,实则恰到好处地告诉学生不要轻易取笑他人、逗弄他人,也不要轻易生气。薛老师了无痕迹的指导,使学生在每一次的点评或引导中都能获得提升。简约而深刻,扎实而灵动,这大概就是大师的风采吧!(王星)</span></p><p class="ql-block"><br></p> 挖掘生活     走进《诗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张学伟老师执教的《采薇》一课并没有局限于教学一首诗歌,而是带领学生由发现生活中四字现象、疫情下的“诗经”语言、一些名人名字的出处、曹操诗歌中的引用现象让学生感受《诗经》无处不在,《诗经》与我们同在。并相机通过对《诗经》中一些篇目《秦风·无衣》《鹿鸣》《木瓜》《蒹葭》的朗读、吟诵,引导学生走进《诗经》,感受《诗经》的巨大魅力,从《诗经》中汲取营养,由衷爱上《诗经》,提高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杨丽霞)</span></p><p class="ql-block"><br></p> 幽默风趣  简约精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赵志祥老师的课堂机智幽默,师生互动灵活。走进他的课堂,仿佛是置身于一场“漫画”展。在教学《自相矛盾》一课时,赵老师那妙趣连珠的风趣话语,不仅使师生之间的陌生感顿时消逝,还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课始,赵老师用再平常不过的语言询问学生们在课前等待是否着急,无形中把学生们引入课题。随后赵老师面带笑容地说:“我今天只是你们的大哥哥,你们赶快叫‘大哥’吧。”不仅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放声大笑,连听课的老师们也笑开了。在课堂上赵老师还时常借“挑衅”来激发学生朗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背熟了课文。这是互动的课堂,更是智慧的课堂,课堂因鲜活而精彩。课件是现代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赵老师在教学《自相矛盾》时,同样也准备了课件。赵老师的课件制作很简单,但课件恰到好处地辅助了教学。从白话文到文言文的文本展现,以及到最后一张的拓展图片,有序呈现加深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就像赵老师所言,今后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余春霞)</span></p><p class="ql-block"><br></p> 巧设“雨”境  浸润童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许嫣娜老师的课富有整体感,动态开放,清新自然,扎实有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课堂上,她以“糖果老师”自称,拉近了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许老师用她那甜美灵动的声音诵读课文《雷雨》,让孩子们的脑海呈现“雨前,雨中,雨后”的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面。她还巧妙借用插图、表演等方式,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雨中景,放飞想象力。 许老师还注重学生们的习惯养成,时常提醒同学们保持正确的坐姿,学会倾听。如:“请仔细听!”“你听到了吗?”“你听懂了吗?”“明白了请冲我点点头。”这些温暖的话语让学生倍感亲切,让爱浸润童心,课堂也因此变得灵动起来,充满了活力。 (杨红)</span></p><p class="ql-block"><br></p> 抽丝剥茧 深入浅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课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展开教学,朴素中不乏大气,灵动中彰显智慧。整堂课容量大,“语”味浓,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课前交流时,孙老师询问孩子学校校名的由来以及自己名字的意思,聊天的瞬间就拉近了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后面的精彩授课做足了铺垫。诗歌教学比白话文教学难度大,但孙老师却把这首诗上得通俗易懂,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诗中所饱含的情感。他先以对比阅读为手段,引入几首送别诗,再引出本首古诗。在理解文意上,孙老师则从情出发,抓住诗中关键词“雨寒”“山孤”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孤寂,对友人的不舍,体会眼前景即是心中情。这首送别诗不仅有送别之情,作者还借送别来表明志向,这点学生很难体会。孙老师以背景为抓手,让学生从背景中发现诗人写诗的深层的目的。再通过一个“问”字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洛阳的亲友,用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来问王昌龄为何会被贬?在发散思维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王昌龄借送别想表达自己会永远保持高风亮节、矢志不渝的品格。这种深入浅出地教学,可见孙老师的教学功底之深厚。这节课有情味、有趣味,求实创新,让人听后如沐春风。(陈丽丽)</span></p><p class="ql-block"><br></p> 抓纲设问 驱动思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虞大明老师执教的《母鸡》是一节极具个人风格的思辨课堂。在教学中,虞老师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设置高质量的情境任务或问题,驱动学生思维。虞老师在教学中围绕“母鸡的负责、慈爱与勇敢体现在哪里?”和“为什么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个英雄?”这两个关键问题展开学习,通过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忙”起来、“动”起来,让语言与思想进行碰撞,从而体会文本情感。虞老师的课沉稳大气,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如行云流水,堪称是一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之旅,让我们不禁赞叹: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一位好的老师也必定是一位英雄。 (何满平)</span></p><p class="ql-block"><br></p> 以读促学 走进文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于永正老师曾说:教语文首先要教好朗读,教好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孙庆博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一课就非常好地践行了于老师的这个观点。首先,读有形式。在这节课中,有自由读,指名读,老师范读;有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孩子们读书热情极其高涨。其次,读有层次。教学时,老师首先让学生放声自由朗读,看看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有何不同。接着聚焦对话,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它们的性格展现出来,并相机评价、指导、示范。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读。最后出示不完整的人物对话,师生表演、生生表演,让整节课达到高潮。这节课,孙老师就是这样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再次,读有指导。为了让学生读出陶罐和铁罐的性格,孙老师教给学生朗读人物语言的方法:关注提示语、标点、称呼。当学生读陶罐争辩的句子语气不到位时,教师提示学生声音高一点、语速快一点。在孙老师一次一次的精心指导下,学生朗读水平突飞猛进。这节课,学生的成长是看得见的。今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要高度重视朗读,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杨丽霞)</span></p><p class="ql-block"><br></p> 吟唱诗词 品味音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传统的诗歌教学一般是老师一首一首教,学生一句一句学,老师教得困难,学生学得枯燥。戴老师执教的《池上》一课,让我们眼前一亮,心头一振,原来古诗可以这样教。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教学时,戴老师首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读、写、背。接着交给孩子们吟诵的方法,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孩子们从模仿开始,逐步了解和掌握吟诗的方法,渐渐地孩子们也随着戴老师吟之、歌之、唱之、舞之,从而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讲座中,戴老师从重诵读、重音韵、重传承三方面向我们传授诗歌教学之精髓,并以《夜宿山寺》《小池》《敕勒歌》等具体诗歌为例指导我们如何吟唱,让我们学会如何从诗歌的角度指导学生诵读。(陈昌琴)</span></p><p class="ql-block"><br></p> 一课双导 匠心独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何捷老师执教的《刷子李》一课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这是一节名副其实的指向习作的阅读指导课。在这节课上,何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刷子李技艺高超体现在何处?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分析,让学生从如何写“高超”,如何写“技艺”两个方面习得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对比描写。二是故事中哪些情节可能是虚构的?让学生从“推断刷子李的真实性”与“推断情节的虚构处”两个方面,提出本课学习的精炼知识——学习虚拟的写法。其次,这也是一节以言语交际为核心的阅读指导课。在这节课上,何老师多次用形象化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出活灵活现的情境,尤其是让学生从“行内人生气愣说不信”体会刷子李技艺高超这个环节时,何老师让几个学生分别饰演不同身份、不同工龄的行内人,自己则一会儿化身为一个钦佩者的角色,引着“行内人”质疑,一会儿又化身为挑拨者的角色,让“行内人”表达不满和嫉妒。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让整节课高潮迭起。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有人说,王崧舟老师的课是不可复制的。我想,何捷老师的课同样如此。王崧舟老师的课,只属于王崧舟;何捷老师的课,只属于何捷。(杨丽霞)</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紧张而短暂的两天教学观摩研讨会虽已结束,但余韵深远。名师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让我们收获了许多惊喜与感动,更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这场千人共享的盛会,名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仰慕,那充满智慧技巧的点拨让我们久久难忘,就让我们共同期待来年的再次相遇!</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8px;">编辑:何承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制作:操阳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审校:陈道峰</span></p><p class="ql-block"><br></p>

学生

老师

教学

朗读

课堂

语文

这节

诗经

赵老师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