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那些事儿:蜀相诸葛亮的人生

桃李人家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我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听到诸葛亮的鼎鼎大名。那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讲起了《草船借箭》的故事。我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从心底上喜爱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少年时期,我读《三国演义》长篇小说时,诸葛亮再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头戴纶巾,身穿道袍,手摇羽扇,飘飘似仙。诸葛亮精通谋略,智虑过人,且上知天文,下明地理,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关键时刻,诸葛亮凭着胸中才学,克敌制胜,取得了一串串辉煌的战绩:初出茅庐,诸葛亮便大展身手,在博望坡、新野先后巧施火攻,杀败强敌曹军;赤壁大战前夕,诸葛亮南渡长江,舌战群儒,说服东吴孙权联刘抗曹;大雾锁江,草船借箭,诸葛亮胆大心细涉险向曹军借得十万支利箭,惊得鲁肃目瞪口呆,气得周瑜咬牙切齿;诸葛亮从容不迫登上七星坛,披发仗剑,巧借东风,把百万曹军烧得灰飞烟灭;跟东吴争夺荆州时,诸葛亮妙计迭出,把鲁肃玩于掌股之中,活活气死周瑜,为刘备夺取了地盘,稳住了阵脚,扭转了不利的局面;进攻两川时,诸葛亮神机妙算,步步进逼,招招取胜,最后成功夺取两川之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在我早年的心目中,诸葛亮像一只见首不见尾的神龙,鬼神莫测,让敌手生畏,不知所措。诸葛亮从初出茅庐到刘备在四川称帝,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事业达到了人生的顶峰。这期间,他所向披靡,没有遇到一个真正的敌手!他像一颗硕大的星星,高挂在三国历史的天空中,魅力四射,光彩夺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成年后,我反复研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诸葛亮有了全新的认识。其实,诸葛亮其实也是一位凡人,只不过,他的天资比平常人要好些,他的敬业精神远非一般人可比,他对刘备集团的忠心可昭日月。在诸葛亮的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后人学习,但也有不足之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反复品读诸葛亮,我发现,诸葛亮其实有点像齐天大圣的孙悟空。众所周知,孙悟空学成七十二般变化之后,是何等的英雄气慨!他凭着一根如意铁棒,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搅得天昏地暗,无论是人间的妖魔鬼怪,还是天上的各路神仙菩萨,均无人可挡,即便是令人生畏的阴间阎罗王,或者是天上尊贵无比的玉皇大帝,他都不放在眼中。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当唐僧收他为徒后,特别是在西天的取经路上,他却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变得平常至极,甚至窝囊无用!面对一些小妖小怪,他也常常束手无策,不得不拉下一张猴脸,四处搬取救兵。这个时候,他是多么的可怜,多么的狼狈!在他的身上,难现当年齐天大圣的霸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诸葛亮还有点像程咬金。程咬金是隋唐英雄好汉,每次跟敌手对阵,使出浑身力气,三板斧力气沉雄,令敌手惊惧,难于适应。可三板斧一过,他却斧头蛇尾,犹如泄了气的皮球,难于抵敌。大凡高手跟程咬金过招,挺过了他的三板斧,取胜则易如反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诸葛亮在刘备称帝前威震天下,无人能敌,可谓功成名就,可是刘备死后,也即是他的后半生,他却再也没有那么顺风顺水了。特别是在北伐期间,他遇到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之后,他似乎再也潇洒不起来。论智慧谋略,诸葛亮跟司马懿处于伯仲之间。诸葛亮知道司马懿是个很难缠的大魔头,当他第一次听到曹魏任命司马懿总督雍、西凉兵马对付蜀军时,他大惊失色。他不得不采用了贴心秘书马谡的反间计,曹魏才削去司马懿的兵权,诸葛亮才放心出兵伐魏。你看,还没有跟司马懿真正交手过招,诸葛亮就显得信心不够,底气不足,心生畏惧,可见司马懿的厉害了。后来,诸葛亮跟司马懿多次交手,双方互有胜算。准确地说,虽然诸葛亮取胜的次数相对多些,但精明老到的司马懿却也有过人之处,他像一座大山,横亘在蜀军的面前,让蜀军寸步难行。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大局的洞察和把握,司马懿似乎棋高一着,更胜一筹,他深知诸葛亮的长处和短处,也知道自己有利的方面和不利因素。当他发现斗阵法不如诸葛亮时,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高挂免战牌,据险而守,等待时机,寻找战机。尽管诸葛亮拿妇人的衣服羞辱他,但他到底沉得住气,丝毫不为所动。最后,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撒手西归。司马懿笑到了最后,他才是真正的王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诸葛亮在执法时并非铁面无私,一视同仁。有两件事情,最能说明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第一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中,关羽立下军令状,前往华容道设伏捉拿曹操。结果,关羽顾念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旧情,放走曹操,公然违法。按照当时的情形,关羽必死无疑。虽然刘备亲自出来替关羽说情,但诸葛亮至少应该坚持原则,即使不处死关羽,也应该重责一番,至少要打五十军棍到一百军棍,这样才能体现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可是,诸葛亮面对关羽如此严重的失职,最后却不了了之,不免让人心寒。如果大家违法,最后都不加以追究,这样何以号令三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第二件事,马谡失去战略要冲之地街亭,诸葛亮却出人意料之外地把他砍头示众。论交情,马谡跟诸葛亮情同父子,并非没有通融的余地。我猜想,大概是马谡当时吓懵了,只是一个劲儿地痛哭流泪。要不然的话,他拿关羽的旧事跟自己对比起来,然后写成申诉状,遍示朝廷众官,诸葛亮恐怕也会哑口无言,不好处理,说不定会放马谡一条生路!诸葛亮用有色眼镜看人,有先入为主之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在对待魏延的问题上,诸葛亮也有失公心。魏延是一员猛将,他的大刀使得神出鬼没,厉害非常。三国后期,蜀国武艺最高强者,魏延当之无愧。遍观蜀将,唯有魏延能挡魏国名将张卻。当初,魏延在长沙救下老将黄忠,献了城池,立下大功,投靠刘备,诸葛亮却硬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说他久后必反,硬要把他砍头示众。这是哪门子道理?人的长相是父母给的,做儿女的哪有选择的余地?即使魏延有反骨,你也不能把人家问斩,因为人家没有犯罪呀!人家可是立了大功呀!即使要斩人家的脑袋,也得以犯罪的事实为依据呀!诸葛亮这样做,跟秦桧的“莫须有”有什么两样呢?这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结果。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奇袭魏国的好办法,他满心欢喜地给诸葛亮献计,说抄小路出奇兵可直捣魏国的都城,可一举击败魏军,大获全胜。后来的事实证明,如果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建议,不失为上上之策。可惜的是,诸葛亮想也没有想,便轻易地否决了魏延的建议。事后,司马懿听到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高兴得以手加额,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说,如果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策略,则魏国就会全局震动,后果不堪设想。连敌手都如此认为,我们可以想象,魏延当时肯定是满肚子怨气无处发泄,他在诸葛亮手下做事,肯定不自在!说得不好听,魏延后来所谓的“造反”,似乎跟诸葛亮一直对他的成见有极大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有严重的失误。比如在荆州争夺战中,诸葛亮知道关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目中无人,特别是关羽蔑视东吴的态度,应该说,诸葛亮比任何人都洞察得清楚明白。荆州的战略位置对刘备集团来说至关重要,这一点,诸葛亮作为军师,心里尤为清楚。虽然刘备的意思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可诸葛亮毕竟是军师,他完全可以从大局出发,陈说利害关系,说服刘备,把镇守荆州的大权托付给他人。比如说,忠勇的赵云和黄忠就是不错的人选。可是,诸葛亮表面上却当起了好好先生,没有斗胆向刘备直言,致使关羽最后丢失荆州,枉自丢掉了性命。失去荆州这个战略要地,刘备集团的整个军事战略计划便打乱了。说严重点,丢失荆州,加上后来的刘备的夷陵之败,蜀国严重地削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这一系列的损失,都是关羽直接导致的。细算起来,诸葛亮也脱不了间接的责任。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关羽挥兵北伐,猛攻樊城时,作为军师的诸葛亮为什么不另派一员大将或一员智谋之士率领一支生力军支持关羽,助守荆州,严防东吴的偷袭呢?难道诸葛亮没有看出其中的利害得失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马超归降刘备时,关羽写信给诸葛亮,声言要进川跟马超比拼高低,决一雌雄。按理,这个时候,诸葛亮应该严厉地批评关羽的错误思想,消消他的骄横气焰。或者,干脆即刻召关羽进川,跟马超真刀真枪地干上一仗,以马超的神勇,我敢肯定,关羽绝对讨不了丝毫的便宜。或许这样,关羽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能够坐上五虎上将之首,到底还是靠了几分侥幸。也许,如此一来,关羽骄傲的态度会有几分收敛。可是,诸葛亮却偏偏犯胡涂,他不但没有批评关羽,反而助长了关羽的嚣张气焰。他对关羽拍马屁说:还是你关公武艺超群嘛,马超哪有你这般厉害?马超顶多跟张飞相提并论。关羽读完诸葛亮的回信后,哈哈大笑地跟部下说:还是军师最了解我!诸葛亮这样做,无异于火上加油,抱薪救火!或者可以这样说,诸葛亮给关羽送上了一颗定时炸弹,这颗炸弹危险之极,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连诸葛亮都这样迎合关羽,关羽不骄傲那才怪呢!有谁还敢跟关羽提意见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关羽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帅,掌管兵马大权,如此骄傲,如此目空一切,哪有不败之理?那时的关羽,实际上已经处于万丈悬崖的边缘上,他多么需要别人帮助,伸手将他拉回来。可是,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助他。后来,关羽果然摔下悬崖,身首异处,还憾动蜀国的根基!按照我们今天的问责制,这一点,诸葛亮也应该要负担一定的责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诸葛亮虽然洞察了天下大势,可是他自视颇高,固执己见,不听众人劝阻,力主北伐。这是一项极为危险的决策。我们知道,当时的蜀国实力,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在魏、蜀、吴三国中,它应该是最弱的(因为蜀国丢失了荆州,接着又遭受了夷陵之败,国家的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没有长时间的休整,很难恢复鼎盛时的局面),国家遭受如此重创。诸葛亮在这个时候,应该审时度势,明智地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营造一个宽松和平的大环境,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想尽办法增强国力,使蜀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然后再寻找机会,先灭魏国,再图东吴,一统天下。而诸葛亮却以“托孤”为重,以“忠心”为借口,不顾眼前的实际困难,屡屡发动北伐战争,使蜀国雪上加霜,严重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掏空了蜀国的国力,加快了蜀国灭亡的步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当时,很多蜀国高官名流都提出了暂缓北伐的主张,可诸葛亮自视颇高,完全不予采纳。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当时的蜀国,已经元气大伤,好比一个人,得了病,身体已经弱不禁风了,走路已经摇摇摆摆,这个时候,本应该让他休息和治病,等他身强力壮之时,再让他干活,他定能创造出更大的财富。如果让他继续带病工作,岂有不累倒之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诸葛亮在管理国家也存在严重缺陷。刘备死后,蜀国党政军大权尽数归诸葛亮掌中,“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要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忠心可嘉,这种心情也可以理解。可是,关键问题是,诸葛亮要分得清主次得失。作为政府部门的最高行政长官,你诸葛亮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大大小小的事务往自己的身上揽,你有那么多精力吗?你的身躯是铁打的吗?要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行,你纵使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事实证明,诸葛亮这样做果然累坏了身体,像他这样的高级人才,英年早逝,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说,诸葛亮辜负了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寄予的厚望。另一方面来说,因为诸葛亮事必躬亲,独自处理多如牛毛的军国事务,而那些本来应该负责处理政务的政府职能部门和政府官员们呢,倒乐得无事可做,他们感觉一身轻松,只在在一旁瞧热闹。这样长期下去,政府官员们必定会养成懒惰的习气,这不利于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更不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蜀国后期,人才缺乏,先锋大将魏延死后,难寻猛将,故后人发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感慨!廖化原是关羽部将,其武功平平,难挡一面,用其作先锋大将,肯定难以打开局面。从中也可判断,当时蜀国在人才方面的培养上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统一天下,成就霸业,难上加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除人才缺乏外,蜀国高层不能精诚团结,不能一致对外。令人痛心的是,在危急关头,蜀国君臣猜忌,互相拆台,导致蜀国无法走远,最终被敌国所破,宣告灭亡,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