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访白草角

赵永红

<p class="ql-block">  白草角,一个深藏于麓台山怀中的小山庄。儿时,常听老人们说她的故事,五十年来总想拜谒她的真容。</p><p class="ql-block"> 2020年4月30日,有幸与郭景亮表兄、赵永红老师结伴,初访白草角,让我以偿夙愿。第二天,便将《幸访白草角》一文发在了我的几个群中。文章发出后才想到,就一个走马观花,就敢发表“大论"?这些天来,一直忐忑不安,深恐曲解事实,误导读者,让我真正进入了覆水难收的窘境。经与郭、赵二人商量,决定再访白草角,将她的真实告诉大众。</p> <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23日早6时许,与8位友人分乘两辆轿车,迎着朝阳,一路向东。从平遥城到白草角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经辛村、源神庙、小坡、丰盛,沿明清官道至上店村,路虽宽阔,但水泥路仅通至大虎岭脚下,之后便是20余里高低不平的山路。我们选择了从朱坑经兴旺村、雷家庄、苏家庄之程。虽然,出了苏家庄还有十来里山路,但总比路经丰盛村的沙石山好走些。我们满怀激情,一路尽赏初夏美景。在步步高的行进中,我们登上了麓台山顶,终于来到了风光于当年的上店古镇。出了上店村,向南行驶了二里多路,才下了车,向白草角所在地,一望无尽的深沟里探寻。</p> <p class="ql-block">  白草角山庄,我与赵老师已来过一次,但茫茫山林,原来的旧路早被树枝草丛淹没得不见踪影,只要走错一步,就难免会在树林中反复折腾。我们一行人,向着不见底的深沟,拄杖探旧路,猫腰拔草丛。尽管只有二里多地,却走了将近五十分钟,终于找到了挂在半山腰的白草角山庄。</p> <p class="ql-block">  这道沟是东西向,白草角庄就在沟北的阳坡上。全庄共有8座宅院,分上、中、下三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上层,只有一座院子,三眼窑洞,坐东朝西。窑的深、宽、高,过火土炕和灶台的尺寸,都基本与山下普通窑洞一样。院深11米,院宽12.5米。院前植槐树一棵,腰围1.6米,高约8米。</p> <p class="ql-block">  中层,两座院。其中一座是全庄最好的宅院,街门朝南,门洞高1.9米、宽1.47米,支腿上对立着门神、土地神龛,整个门面用规整的石块砌成,线条整齐划一、细腻入眼。围墙的工料虽不如街门,但所用石料尺寸一致,错缝而砌,十分好看。墙上还嵌着一对套马石环,就连大门西面墙角下的出水口,也十分考究。门外矗立着老榆树一棵,腰围2.9米,原来的老枝早已折落尘埃,新长的树枝也有9米高。走进院里,三眼正窑迎门而立,两眼西窑稍矮小,“长脸”的三眼东窑连通,尺寸一致,象街门那样漂亮,院子面积70平方米,从整体结构看,此院以正窑为主,但东窑的体面排场绝对胜于正窑,说不来正窑是开始居住所建,而东窑是发迹之后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另外一只院子。</p> <p class="ql-block">  最下层共有五座院,全部聚集在一起,粗看分不出院界。每院窑洞9间、5间、3间、2间不等,只有少数窑洞形状不好、尺寸不大,其余的都很规范。这里的窑腿(大壁)在0.8米至1.2米之间,也与山下的无二。遗迹中发现三处石磨石碾,其中还有一盘建在地上的“侧碾”。院外,还发现了几处茅坑,其中一个用了打造整齐的石块,漂漂亮亮的。这里看到的所有建筑,全用石头做成。门窗应该是木料,但几十年没有人烟,早已无影无踪。</p> <p class="ql-block">  庄的最下层,有一块场地,是这里最大最平的地方,可以做打场。此地的边上,长着两棵老榆树,较大的那棵腰围6.2米,她的高度,已不可测。一是太高不好丈量,二是从她身上掉下了一堆枯枝,最大的仅腰围就2.7米,所以对她的身高就更难估计了。听说,那时庄的西北有一湾泉水,我们顺着旧路反复寻找,可是别说泉水,连水泉也没找到。不过这也不怪,这些年来,井枯河断现象常有发生。山庄西,有条一二尺宽的小路,象盘在山腰的带子,顺着山势向外延伸。我们从这条路上,到了山庄对面,中间隔着深沟,从这里向庄内喊话,基本听不清楚,需要从手势中理解。在此,能看到白草角庄下的几处石材建筑,但看不清是人们居住的建筑物,还是梯田地堰。我们计划下到沟底,再爬上去看个究竟。当朝沟底走了一阵后,看到下面已没有了人能攀爬的陡坡,只有不见底的深沟。张盛平年青气壮,还要继续下去,我看到连手抓的树枝藤条也没了,赵老师还端着相机,万一脚下踩空……。出于安全,我们只好无功而返。这里的耕地已被松树草丛覆盖,基本看不清了。这就是白草角的现状,但我们更关心她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听说,白草角是辛村郭家的山庄。可她何时而立,因何而存呢?不敢妄加猜测。据我外祖家《东候壁村郭户民国十二年十月家谱》说,“始祖居于辛村。高祖守库寄居于白草角村,四世祖有林五十余岁时,带领五子迁居于东候壁村”。“五子”,指我外祖父兄弟五人,他们迁居东候壁的时间是民国初年。按如上推算,高祖守库到四世祖有林,中间还有二世祖兴盛,三世祖太光。四世祖50余岁时,加上前三世,我外祖家应在白草角住了100来年,他们离开白草角也有110年了。从今向前推算,2020年减去210余年,是1810年。也就是说,他们在1810年左右,从辛村迁往白草角。据我外祖后人景亮兄说,他们的祖先是在嘉庆末至道光初,移居白草角的,但不是白草角的最早居住者。而嘉庆末道光初是1820年,居今200年历史。据此推算,白草角设立山庄的时间在200年以上,是清嘉庆时期或者更早。说白草角是辛村郭姓的山庄,也有点线索。早在50年前,儿时的戎就听人说过,不过印象是朦胧的。从他们的名字也能看出点痕迹,我外祖父名“雄贵”,而从白草角走出的人,也有在“雄”字上的。辛村郭姓人有“德”字辈的,白草角郭姓人也有德字辈的。白草角有一老人叫郭德华,辛村的老书记也叫郭德华。</p> <p class="ql-block">  白草角山庄的存在,应该离不了上店村。上店之“店”,是店铺之“店”。上店村应该是元代就有了,是平遥县的古镇之一。朝廷为了从汾州府到潞安府不绕行“东观”,便经过上店村修了此近便官道。既然是官道,必然车水马龙,必然活跃于一方经济。白草角离上店村仅有五里地,离这条茶马古道可能只有三里。所以,白草角虽隐于世外桃源,却临于繁华世界。</p> <p class="ql-block">  白草角的这些建筑物,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并且是建在深沟大山里,但其尺寸、模样、工艺,一点也不亚于山外的宅院。站在窑洞前我们自问,这条深沟里能开采出修建窑洞的石料吗?如若不能,就是一块块从山外人挑骡运而来的。这么好的能工巧匠又是从哪里请来的?那些可敬的先人们,为此付出了多少意志和心血呢?</p><p class="ql-block"> 遐想当年,茶马古道一派繁荣,辛村郭姓人氏看出了商机,请高人在白草角这块宝地精心设计、修建了此安身立命的房产。他们在此开垦农田,种植各种农作物,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养殖牛羊,冬闲季节,引上猎犬,在大山里捕捉野猪、野兔、山鸡等猎物。他们将收获的农作物、牲畜、野兽野禽,挑到山顶的上店镇出售,换回他们需要的、时鲜的、时髦的物品。他们还以白草角为根据地,在上店镇开设店铺,甚至在此万里茶道上长途贩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每到寒冬,他们虽沒有耐燃的煤炭,但取之不尽的山柴,堆在院里、门外,把那过火土炕烧得舒舒坦坦。他们会喝着小酒,就着山鸡肉、土豆丝,拉着家长里短瞻望前景。夏日来临,当头的酷暑,对他们好像无耐。他们坐在门前的大树下,品着南来香茗,海阔天空,说古论今。烈日,虽然很凶,但从不影响他们在田间耕种,山坡梯田四面皆有,他们会以时,选择于南北西东。古镇上店,不仅市场繁荣,传统文化也较集中。四方文人名士,慕名而来,人们集资办学,培养后人。白草角的郭家精英,自然要搭此顺风便车,让孩子们拜师学文。我外祖父兄弟五人,是20岁以后走下山的,他们那能够保镖的武艺,自然是在白草角拜师学成。</p><p class="ql-block"> 但,时可来,运也可去。清朝末年,临近的白晋线开通,人们更愿走那较为平坦的新路,途经上店镇的古道,便越来越为冷静。住在沟里的白草角人,受此影响,便有了向更好地方移居的开始。抗战爆发后,这里特有的优势,又成了人们抗击日寇的理想之地。她,环山临沟,外人眼里无道走,自己脚下路千条。这里的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曾让侵略者吃尽了苦头,也让我抗日志士累累脱险化凶。全国解放后,人们还在此勤耕,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纷纷随理想飞去,这里从此人去“楼空"。</p> <p class="ql-block">  白草角,让人流连忘返,让人思绪无穷。如今,适逢繁荣盛世,她又面临顺时好运。因国家经济建设,大货车也能畅通的道路,已通至白草角的沟顶。就如今的条件,若顺着阳坡向白草角开条大道,也能遂愿而成。到那时,闲置的窑洞将门面一新,到处能看到的老槐老榆也焕发青春。</p> <p class="ql-block">  白草角,你将梅开二度,永远年轻。</p> <p class="ql-block">  文/雷国定 图/赵永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