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有言:鹿泉谷家峪的香椿正是品尝的时节呢,自己上树采摘,8元斤,都是老树红香椿,特别的香嫩!<div> 为一品山乡里自然生长的老树上的红香椿,于是便驾车西行,听着导航里林志玲甜软的有点腻的声音,朝着35公里之外的谷家峪奔去。</div> 鹿泉,似乎汉唐时就是此名。此地有白鹿泉。后来,这一带又有鹿城之名。华北平原这一带,有好多带“鹿”字的地方:涿鹿、矩鹿、束鹿、获鹿,有人言称,因古时,此地为皇家狩猎之苑,因多有鹿,而随有其名。可惜,如今,早就没有鹿了哟。<div> 又据说,安禄山叛乱之后,因其起兵渔阳,先乱河北,李隆基大为震怒,一心想平定其乱,活捉安禄山,于是,将此处的“房山”更名为平山,把鹿泉改名为获鹿,把辛集改名为束鹿,鹿—禄的意思,所以,平山、获鹿、束鹿,就是为平叛安禄山之反。 </div> 原本的山乡僻地,现在都在陆续开发之中。连通往小村的路都修得这么好,正值清明谷雨之间,春意盎然、色彩缤纷。 不意,即将抵达谷家峪时,路旁有标志:石窑小镇!——好吧,既然是不期而遇,不妨也顺道看看。 石窑小镇,原名岸下村!北倚山岚而南临一山溪小河,只是,山溪早已没有流水。或恐岸下之名,村前的 小溪有关吧。 进到村里,先有一小院曰:岸下书院! 彼时,心里一念闪过:难道这儿还有过文人墨客,留下古时学庠书院?? 进到小院之中,有些个庭院幽静的氛围,不过,显然,是开放商造的假的古建筑哟。 在村里闲逛,才得以知晓,村中,原本有很多家院,房子是用山石箍成的窑洞,所以,才有石窑小镇之名。问路边卖山菜、农村手工的老大妈,言称:村里的年轻人大都进城了,留下的都是留变故土的老人,村里的老屋,大部分都空了,被开发经营古村落的商人们整修打造山村文化呢。 很多老屋都是大门紧锁,有不少都挂着楹联,给老屋平添些文化气息。——“窑洞无言藏老味 山风扑面送乡愁” 天地无私为善覆福 圣贤有教修身齐家 这处小院落已是人去室空!几家平房,都是山石垒成的窑。厚厚的墙,房间里应是冬暖夏凉。只可惜已成旧迹。同行者半玩笑地说:嗨,若能花个三万五万的盘下来,修缉一番,院子里种花种菜,岂非闲逸自在的农家生活呢。山乡之间,远离闹市,看春花开落,观山岚升降。 石窑都是用山石垒成的,看上去就非常结实。修成拱顶的窑,不用考虑栋梁檀椽,省却很多木工细活,虽然没有南国民居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的艺术,但是,绝对的抗狂风暴雪,抵豺狼匪患,北方人的宅院,就是这么个雄浑。 三味情怀汉唐风月 一壶嘉酒秦渭人家 这个联??难道这家主人是陕西人,做的陕西风味的饭?不然,这晋赵之地何以提秦渭人家?? 一个小农家乐小院的竹篱。开几朵山桃,飘几缕垂柳。 这是一个三间石窑的小院,门前的院子不足三米,非常局狭,房子已经破败的杂草丛生——这家人,当年也应是村中贫穷人家吧。 这家院落前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溪河沟,只可惜不见一点水的影子,或许,夏日雨季,这儿能有些水流淌。岸下村,名应起自这条小山溪。 又一处荒废的石窑老屋。 村里的路看上去是近几年硬化的,小巷子也粉刷的整整齐齐的,只是,村里,不见有人气儿。 门前有“示范院”的牌子——应是将一处旧宅,翻修成漂亮的小庭院呢。依然,没有人影,院门铁将军把守。 这处房子,建于明末年间。这样算来,有四五百年了!!因为是山石砌建,所以,才能还留存着吧。 又一个新改造成的小院儿。满园春色关不住,可叹室空无一人。 又一处破败的石屋——隔着一人高的石块院墙拍的。 太行山里的古村落,大都是就地取材,以山石为材料建成的石头房子。这让我想到离此不远的于家石头村了。 淡泊律身乃能闲逸 宁静处世然后逍遥。 喜欢楹联里蕴涵的人生哲理。也喜欢鉴赏楹联的书法艺术。 一脉正传克勤克俭 两行大路惟读惟耕 松风送爽石室静也 明月生晖草舍幽之 ——此处,是一格格府——哈哈,不是蓝精灵里的格格巫! 格格府,大概应是女孩子的闺房所在吧。果然,这个小院儿挺精致的。进不去,只能站在高处朝里看。 隔着石墙拍格格府——不见有格格哟。 格格府高低错落着,后面的房子,看上去像是阁楼——实则是在土台之上,前面的院落不大,有小凉亭,有小石廊,很雅巧。 格格府西边有一草亭。观山亭——从此处向南,可见抱犊寨山峰。 这处老石窑屋正在翻修之中。 村前,新造了个打谷场。这条曲径,是用旧磨盘垫成的——哇,这得是多少家的磨盘呀。山乡里,旧里,人们只能用石磨磨谷子、玉米,因之,家家都会有小磨盘的。 这幅丰收的画,是用彩色的石籽儿拼成的,挺有特点的呢。 麦草编的,透露着乡土文化气息 村口,停车场。城里不少人开车远行,来看老村老宅。村里人司空见惯的风景,城里人趋之若鹜。村里年轻人急切地奔向城市,城市住腻的人们,热切地跑到乡下。<div> 离开石窑小镇,向西南三四里,就到了谷家峪——沿路上,有广告牌引导——谷家峪香椿节!</div><div> 让我有点意外的是:谷家峪,在这个山洞的西面!</div> 忽然间,心里记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武陵人驾舟误入桃林山溪,从一山洞钻入,发现了世外桃园!!而这谷家峪,居然,也是要钻过一个洞才能到呢。洞,有四五百米的样子,徒步穿行而入! 出得山洞,便是谷家峪村了!! 一个不太大的山村,四周是山,南边,是抱犊寨的顶峰。显然,村子是近年来进行改造修建了的,乡村文化与旅游,给古老的山村带来生机活力。 村里,有很多老香椿树!!!或者说,村里的树,主要就是香椿树。 难怪,这儿能举办香椿节。 这个村子,应该有着很长旧的历史了,看村头小广告上说,村里的老石窑宅子,有不少是明代时修造的,也都有三五百年的历史了呢。和相距不远的岸上村一样,也是有着众多的石窑老屋。 有一片石窑,全部废弃了,房倒屋塌,只剩下苍凉和破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党员家庭! 走进这片已成遗迹的破石窑屋宅区,脑海里浮现的是当年的屋主人贫瘠的生活。 村里的一座跨街的观音阁。虽然不大,但历史挺悠远,阁下有向块石碑,分另记载着乾隆、咸丰、光绪年重修时捐资者的姓名。碑铭:永垂不朽。<div><br></div> 村里,有一水塘,水是山泉水,泉名“小十八池”。小十八池泉在村东山外!上世纪六十年代,村民们为吃水浇地,决心打穿东山,引泉入村。于是,全村人用了六年时间,终于打穿了东山,引进了泉水。 太行,岂止只有愚公。还有很多地方的农民,就是这样挖山不止,为生存而奋争。 村里的新建的戏台。 一排古老的石窑,已翻修成了农家乐民宿。 呵,见有一位老者在采香椿呢。香椿好吃树难攀。我也打消了上树自采的念头。路边买了10元一斤的——呵呵,农民真的不容易,就不要砍价了。一下子,买了五六斤,嘿,还真就是小小的一包包呢。带着战利品,准备返程。 回首,再看一眼石窑老屋。 这!——就是五十年前,村民拼死打穿的山洞——山泉之此引进村子,村民也从此走出大山而不必翻过山梁。 三五年前,政府出资,把原本两米高宽不到的小洞,改成了可以通车的有电灯照明的邃道了!据说,路面下面,还依然翻着当年引水出村的管子呢!!! 同行者 拍照水平很差,随手拍拍,记下行程,记下时空的变化吧。同行人总会悄悄用手机给我存个照。谢谢。 春色正浓的岸下村……。202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