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四月的风还掺着丝丝凉意,但龚健梅名师工作室的伙伴们奔赴南昌参加和美课堂第十六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心却是炙热的。生命不止,学习不停。南昌之行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学习没有期限,我们一直在“路”上。</p> <p> 一、适度:突出本质,重在理解。</p><p> 周卫东老师利用和学生们谈话,先读课题《倍的认识》,提问:你们在哪里听过或者看见过“倍”,短短几分钟,了解学生的起点,知道了学生在没有学习知识点前对“倍”的理解和掌握,最佩服他利用学生的话形成课堂生成带领学生徜徉在知识世界中!当学生说到作业加倍,周老师问:老师布置3道,妈妈让你做几道?当学生说到:事半功倍,周老师问:我做事10分得到了多少分?这段对话真的很精彩,短短5分钟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在哪里!通过课前前测,充分了解学生的“明白”和学生的“空白”,根据学生的起点再定我们教学的起点!老师只要在学生原有经验上,优化,重组,再塑,牢牢抓住倍概念的本质进行教学。“倍”具有“种子”作用,其本质是否清晰、是否牢固将直接影响到其他概念(如:分数、比、百分数)及概念体系的建构。</p><p> </p> <p> 二、对比!</p><p> 被“对比”的魅力深深得吸引。</p><p> 周卫东老师的《认识倍》在梳理知识时让学生把黄花的数量是蓝花的两倍和红花的数量是蓝花的三倍进行对比,有什么共同点? 把少的看成1份,然后看多的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份,多的就是少的几倍。</p><p> 黄爱华老师在《整理与复习》提出的问题1:生活中物体的“高”度和数学上图形的“高”是一回事吗?问题2:生活中打桩的“稳定”与数学上三角形稳定性的“稳定”,是一回事吗?“是一回事吗?”进行理性思考,就要对事物或问题:比较、分析、概括。</p><p> 贲友林老师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引导学生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放在一起对比。0.3+0.52=0.82 780-200=580 是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分数的加减法也要统一分数单位才能相加减。</p><p> 唐彩斌老师的《从相遇相见:行程问题综合应用》先分类讨论,聚焦解决“相遇”问题,再把两种“相遇”问题让学生对比,解决相遇问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都是把路程和÷速度和=时间,不同的是两人的路程和不同,得到的相遇时间不同,相遇的地点不同。后聚焦解决“追及”问题,再把两种“追及”问题让学生对比,发现解决“追及”问题就是把路程差÷速度差=时间。最后还把“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进行对比,发现本质都是用路程÷速度=时间。</p><p> 刘延革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在10个1角用元做单位是1元合适还是1.0元合适,老师拿出了1个1元硬币和10个1角硬币让学生进行对比,发现1.0元更能体现是10个0.1元合起来,让学生初步体会,1和1.0虽然大小相等,但所表示的意义不同。</p><p> 对比教学好分析,对比学习好掌握,生活中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教学中抓住对比才能减少伤害。</p> <p> 三、教学有增值</p><p> 主持人龚健梅经常说的:做着今天,想着明天!名师们的课也是这样的,我们不光要有显性目标,还要有隐性目标,知识点的延伸和延续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很重要!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光要学生学会今天的知识就结束了,还要想着以后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p> <p> 四、社会化学习——课堂变革的一种视角。</p><p> 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数学老师最怕剧透,但今天板书都在课前出示了,重点、难点都在黑板上,课堂共三个环节,组内共学、提问质疑、当堂检测。教师要做的就是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给孩子机会,才会看见孩子身上点点滴滴的变化。教师只要适度将课堂核心内容进行梳理,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更准确、更系统、更完善。</p><p> 原来小组学习也是要老师不断培训的呀!在张老师课堂中,充分发挥小组作用,可是为什么每个小组都会有火花,那是因为教师的制度明确,在小组学习前,张老师送了孩子们三句建议:小组:人人都学会了,才是真成功!组员:红笔哪儿,看哪儿,想哪儿!组长:追问,才能让同伴学的更好!在这样的建议下使得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话说!这样的讨论才是有效讨论有意义的讨论!</p> <p> 五、打开固有思维 </p><p> 罗鸣亮老师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还是别具风格的打招呼的方式,整堂课都是围绕淘气列的竖式让学生讨论:这样算对吗?并说明理由。为什么要这样算?请说明理由。谁说的有道理?因为学生的固有思维,大部分学生一开始都觉得淘气是错误的,但是通过学生之间不断说理,发现淘气的想法是具有一定的道理的,淘气虽然没有按照常规思维计算,但算理是一样的。算法只是知识,选择才是智慧。打开学生的固有思维,让学生能够根据数据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要为孩子多多打开一扇窗!真心希望我们的老师教学时的脚步慢下来,再慢下来。</p><p><br></p> <p> 六、去伪求真的认识过程</p><p> 俞正强老师的线的认识,让学生经历抽象概括,使学生知道曲直、粗细是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线的伪属性。长短是真属性。让学生去伪存真的过程很艰难,因为生活经验的干扰,学生很难由表及里,理解长短才是线的真属性,曲直、长短都是伪属性。但这堂课很有意义,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是最精彩的,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去思考、反驳,学生开始“纠结”、“抓狂”但就更想去深究,深入学习。</p><p> 数学本身是一门非常丰富多彩的学科。它只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而把具体的物质属性抛弃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就是抽象的。</p><p> 一个圆,可以是铁做的、铜做的、玻璃做的,这个“圆”就是抽象的概念。随着数学越来越往前发展,它的抽象程度也不断提高。</p><p>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此线非彼线”呢?</p><p><br></p> <p> 七、2021年课程标准要修订了</p><p> 吴正宪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统计——百分数》,把百分数从数与代数移入统计与概率。又将引发我们更多新的思考。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让学生体会,我们要去比较就要有一把共同的“尺子”,一个标准。百分数这把“尺子”自然而然就出现了,体会用百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倍数关系,比较起来很方便。这堂课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对百分数的感觉,百分数的统计意义是对随机数据的表达,了解百分数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判断。</p><p> </p><p><br></p> <p> 学习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只要你去发现,去探究,学习就在进行。对于课上的讨论,也延续到了课下,工作室的其他学员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感觉。</p> <p> 虽然学习的路上总有坎坷,有时候也很迷茫,但因为龚健梅名师工作室的导师与学员在一起,一群人一起走,仿佛就有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一起学习,共同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