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拍摄/编辑:归海爵明</p><p class="ql-block">文字/ 摘自《画与诗》</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佳能5D2 ,华为手机</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1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文字冗长,但吴冠中教授关于绘画的语录,颇为经典。绘画与摄影的共通不言而喻。有些摄影大师们的教科书,也未必盖全。许多幽眇值得我们内省,以免自炫矜贵。快餐时代,浮嚣心态须抑敛。</p><p class="ql-block"> 本美篇即作笔记亦飨观者。厌字者可划水而过。图文并无关联性(归海示意)</p><p class="ql-block">~~~~~~~~~~~~~~~~~ 吴冠中语录:</p> <p class="ql-block"> 形式美是美术创作中关键的一环。我有一回在绍兴田野写生,遇到一个小小的池塘,其间红萍绿藻,被一夜东风吹卷成极有韵律感的纹样,撒上厚薄不匀的油菜花,加以深色的倒影,幽美意境令我神往,久久不肯离去。</p> <p class="ql-block"> 翌晨,我急急 忙忙背着画箱赶到那池塘边。天哪!一夜西风,摧毁了水面文章。还是那些红萍,绿藻,黄花……内容未改,但组织关系改变了,形式变了,失去了韵律感,失去了美感,我再也不想画了。</p> <p class="ql-block"> 栩栩如生,几乎成为我们赞扬美术作品的至高标准了。</p><p class="ql-block"> 我并不笼统地反对模仿客观外貌须栩栩如生的要求,但这并不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标准,更不是惟一标准,艺术贵在无中生有。</p> <p class="ql-block"> 美术美术,掌握“术”容易,创造“美”困难。</p> <p class="ql-block"> 大自然永远在诱惑我们,启示我们,嘲笑我们的保守、固执和偏见。</p> <p class="ql-block"> 局限于一些仅有的旧手法, 自然难于表现新的境界和声势。</p> <p class="ql-block"> 每当大自然新的声势吸引了我,必须分析出这声势中潜在的造型因素,狠抓、狠抽这些隐蔽的但 关键性的因素,否则画面必然落空,落个虚张声势!这些因素之所以隐蔽,因它们本身可能就是韵,气,虚,节奏,运……不好捉摸,但偏偏是艺术中确确凿凿存在的主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 “像”了不一定美,并且对象本身就存在美与不美的差距。</p><p class="ql-block"> 同是老松,不一定都美;同是花朵,也妍媸有别。(妍媸 [yán chī],美和丑:不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什么原因?要在客观物象中分析构成其美的因素,将这些形、色、虚、实、节奏等因素抽出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这就是抽象美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八大山人是我国传统画家中进入抽象美领域最深远的探索者。凭黑白墨趣,凭线的动荡,透露了作者内心的不宁与哀思。</p> <p class="ql-block"> 他在具象中追求不定型,竭力表达“流逝”之感,他的石头往往头重脚轻,下部甚至是尖的,它是停留不住的,它在滚动,即将滚去。</p> <p class="ql-block"> 尽管西方抽象派系繁多,无论想表现空间构成或时间速度,还是半抽全抽象或自称是纯理的,绝对的抽象……它们都还是来自客观物象和客观生活的,不过这客观有隐有现,有近有远。</p> <p class="ql-block"> 即使非常之遥远,也还是脱离不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的,正如谁也不可能提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面而去。</p> <p class="ql-block"> 许多杰出的造型艺术作品是属于“变形”范畴的,当对这些成功的作品并未理解与体会或一知半解时,人们也就会先模仿,仿其“变形”,似乎”变形”是成功的标志或捷径。</p> <p class="ql-block"> “形”是创造的结果,而“变”包含着构思,探索与提炼的艰苦历程。</p><p class="ql-block"> 造型艺术中,对人的具象规律不掌握,对形式美无体会,就想哗众取宠而变形,是自欺,但欺不了人,欺人也欺不久。</p> <p class="ql-block"> 感觉中有一个极可贵的因素,就是错觉。法国浪漫派大师热里柯画的赛马已成为世界名画,人们赞扬那奔腾的马的英姿。</p><p class="ql-block"> 然而照相发达后,摄影师拍摄了奔跑的马的连续镜头,发现热里柯画的 ,马腿的姿势不符合真实。</p> <p class="ql-block"> 画家笔底马的两条前腿合力冲向前方或一同缩回,而拍摄出来的真实情况却是一伸一缩。</p><p class="ql-block"> 但其作品予人的感受的魅力并不因此而消失。</p> <p class="ql-block"> 摄影进入艺术领域,摄影师也想让机器出错觉。</p><p class="ql-block"> 画家写生时的激情往往由错觉引发,同时,也由于敏感与激情才引发错觉。</p> <p class="ql-block"> 直觉包含了错觉,艺术上的偏见与偏爱,却是创作的酵母。</p> <p class="ql-block"> 画家当然起码要具备描画物象的能力,关键问题是,能否敏锐地捕捉对象的美。</p> <p class="ql-block"> 理,要求客观,纯客观;情,偏于自我感受,孕育着错觉。</p> <p class="ql-block"> 严格描写客观的训练并不就是通往艺术的道路,有时反而是歧途、迷途,甚至与艺术背道而驰。</p> <p class="ql-block"> 我当学生时有一次画女裸体,那是个身躯硕大的中年妇女,坐着显得特别稳重,头较小。老师说他从这对象上感到的是巴黎圣母院。</p> <p class="ql-block"> 他指的是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造型感。这一句话,确启示了学生们的感觉与错觉。</p><p class="ql-block"> 个人感受之差异,也是个人风格形成的因素之一。</p> <p class="ql-block"> 毕沙罗与塞尚有一回肩碰肩画同一个对象,两个路过的法国农民传下来看了好久,临走给了一句评语:“一个在凿(指毕沙罗),另一个在切(指塞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风格之形成绝非出于做作,是长期实践中忠实于自己感受的自然结果。</p> <p class="ql-block"> 个人感受、个人爱好,往往形成作者最拿手的题材。</p> <p class="ql-block"> 人们喜爱周信芳追跑打杀的强烈表情,也喜爱凄凄惨惨戚戚的程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重视个性,个人风格。“派”已退隐于历史的深处。风格是可贵的,但它往往使作者成为荣誉的囚犯,为风格所束缚而不敢创造新境。</p> <p class="ql-block"> 创作时如同从高处往下跳,头先着地或脚先着地,事先并无把握。所以自己无从事先设计自己的风格。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p> <p class="ql-block"> 民族化的根源应是民族生活的特色。我们生活在自己的人民中便首先具有丰富的艺术源泉,有了一个基本条件。然而艺术要发展,单凭生活源泉是不够的,单依靠传统也是不够的,必须开放西方的现代艺术,只要不是反动的、黄色的、丑恶的,都应尽量开放,我们绝大多数是头脑健康的人。</p> <p class="ql-block"> 固然,我们要学习前辈艺人的功力,不是学多了,而是学少了,但学习之中又必须结合新的要求,因之“功”力的内涵便在逐渐递变,不断增长新因素,扬弃旧把式,从量变转向质变。</p> <p class="ql-block"> 在霍去病墓前,在秦俑坑前,在碑林博物馆的汉唐石雕前,我想号啕大哭。哭什么?哭它太伟大了。哭老鹰的后代不会变成麻雀吧?</p> <p class="ql-block"> 艺术创造不是追寻源头,而是探索未知…</p><p class="ql-block"> 科学与艺术竞相启迪思维,科学创新需要扎实数理化基础底蕴,艺术创新的基础底蕴包含民族传统,而最重要的是汲取艺术传统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世界各民族的,一个民族仅是其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社会生活、思想感情、审美趣味都在发展变化,因而孕育了新时代的绘画,其中交织着纵的传统因素和横的外来影响。</p> <p class="ql-block"> 是否纵线一定要比横线重要呢,在一个时代的进程中, 21世纪初始,我赞同在大力倡导创新的同时,还要提倡“厚今薄古”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 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舞蹈、文艺姊妹间有着很多共同性,互相渗透是十分有益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吴冠中画</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水乡行》</p> <p class="ql-block"> 广阔无垠的视觉世界,物象是错综复杂的,美好的形象、形式比矿藏更丰富,等待美术工作者去采选、利用。诗 、音乐都经常去采风,我们要采形。我说采形,不同于物象资料的纪录。具体特征的人物形象,各类少数民族的服饰,品种繁多的杜鹃,各式各样的船只…固然要收集记录,但照片资料已一天比一天丰富,不必全都由自己去采集。我的意思是,要采组成形式美的点、线、面、色等等的构成体或其条件。</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十字街头》</p> <p class="ql-block"> 虽然人的美感很难作孤立的分析,但视觉美与听觉美毕竟有很大的独立性,绘画和音乐不隶属于文学。“孤松矮屋板桥西”“十亩桑荫接稻畦”“桃花流水蹶鱼肥”许多佳句寓形象美于语言美,诗中有画,脍炙人的口。但仔细分析,其 中主要还是偏文学的意境美。如从绘画的角度看,连片的桑园接稻田可能很单调;孤松、矮屋、板桥间的形象结构关系还须具体环境具体分析;桃花流水的画面,通俗与庸俗之间时乖千里,时决一绳,文学修养不等于审美眼力。</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遗忘之河》</p> <p class="ql-block"> 犹如猎人,我经常入深山老林,走江湖,猎取美感。美感却像白骨精一般幻变无穷。我寻找各样捕获的方法和工具,她入湖变了游的鱼,我撒网;她仿效白鹭冲霄,我射的箭;她伪装成一堆顽石,我绕石观察又观察…往往我用尽了绘事的十八般武艺依然抓不到她的踪影。每遇到这种情况,夜静深思,明悟不宜以丹青来诱捕,而力求剥其画皮,用语言扣其心弦,应针对的是文学美而不是绘画美。我每次外出写生,总是白天作画,夜间才偶或写文,我的文是画道穷时的美感变种。</p><p class="ql-block">当人们掌握了技巧,技巧就让位于思考。</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墨韵》</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遗忘的雪》</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残荷新柳》</p> <p class="ql-block">谢谢!NE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