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要“有我”“有生”——谈观摩“语文优质课展示”的收获

高陵教育

<p class="ql-block">  阳春四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们奔赴西安第85中学观摩学习了“西安市202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优质课”,这五位老师的现场课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学设计有“我”有“生”,是科学真实有效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  对文本从素读到研读到进行教学设计,这个过程会有许多干扰和诱惑:越来越多的教辅资料,包括教材解析、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再加上越来越便捷的获取方式,让我们距离独立研读文本、自主设计教学越来越远,常常充当转述者和搬运工的角色。当我们独自面对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或一本书进行教学时,我们经常处于尴尬无助的局面。所以,“有我”的教学才有更深远的价值,“有我”首先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对情感态度、分析判断、教学方法、语言表达等的掌控,老师能够调动自己所有的教学智慧进行教学,能够体现教师对语文课的理解,也能体现教师对教学的追求。我认为今天展示的五节课都达到了“有我”的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我们用图片的形式来回顾这五节课。</p> <p class="ql-block">  以第一节课《边城》为例。《边城》以“误会”为主线,翠翠和傩送的误会、翠翠和爷爷的误会,在诵读、赏析重点语段的过程中,感受作家沈从文写作这篇小说所追求的“健康、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教师日常拥有的教学资源和在网络能够收集到有关本文的教学设计等有许多,但本节课的上课老师能够独辟蹊径,以“误会”作为一节课的聚焦点去进行设计。生活中常存在因误会而有误解从而导致矛盾加剧的事情,小说情节也常常在这种“无巧不成书”的“误会”中产生矛盾冲突,而在茶峒这个自然封闭,民风淳朴的的农耕环境里,孕育出翠翠这样单纯、自然、可爱又有点倔强的少女性格。教学设计用一节课就串起全文,完全没有仓促完成任务之感,的确让我体会到“功夫在诗外”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反思自己上本课时,教学设计就显得拖泥带水,把一篇自读课上成讲读课,还埋怨学生学习态度不佳。在常态课上经常思考如何进行“有我”的教学设计,就在教学时少一些隔靴搔痒的教学。</p> <p class="ql-block">  其余四节课关于“有我”的教学设计就此略过,现在我谈谈我对教学设计的“有生”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落实语文学科素养,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学习活动,那么教师“主导”地位的“导”就有水平的高低。</p><p class="ql-block"> 以《雷雨》教学为例。本次展示课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充分的体现出“主体”和“主导”的关系。老师提出本节课为“《雷雨》剧本围读”,先解释“围读”的具体方法,然后一步步带着学生开展围读活动:由角色认知到台词表达最后动作设计。教学过程紧凑而自然而然的一点一点的展开,就像春天的花一瓣一瓣的舒展开那般美好,台下的听众被台上的老师学生的表现而激动,掌声时时想起。我相信无论是台上的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都带着满足的微笑离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对本课的教学,我也尝试过表演法、台词赏析法等,但是我却没有做到真正调动学生在参与中收获知识和能力,这就暴露出我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对教学的火候把握欠缺。不得不承认,教学从来都是遗憾的艺术,当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设计出自认为很好的教学设计,时过境迁就觉得漏洞百出,而自己的教学绝非艺术,所以遗憾更多,我期待不断的学习,只是为了少一点遗憾。</p> <p class="ql-block">  杜甫说“转益多师是汝师”,我要说“转益多师是吾师”,有机会向优秀教师学习,自己再多一点思考,多一点研究,那么我可能会找到更好的教学设计路径,教学就少一点遗憾,以此自勉。</p>

教学

设计

误会

学生

老师

围读

遗憾

体现

有生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