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头雷”~远去的岁月

海阔天空

<p class="ql-block">“往事非烟忆旧事,世间最美家乡景”,“西头雷”位于延津县位邱乡李庄村,豫北大平原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其紧邻219省道(当地人称“延丰线”),省道从村子中间穿行而过把李庄村划化为东西两个部分,马路西居住的多为“雷”姓人家,故当地人称之乎“西头雷”,听老一辈人讲解放初期当地只有八户人家,而今经过岁月的流逝,时光的打磨,“雷”姓人口己发展数百口人,“西头雷”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且平常的“俗称”,但那里却是生我养我的家乡,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河己深深的烙记于内心深处,无法忘却……</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家还持别贫穷和落后,在乡下农村的居住生活环境可想而知更为艰苦,我爷爷家居住在“西头雷”的一条小胡同里,胡同狭窄只有两米宽,胡同口对面有一个二尺高的犹如蒜臼状的石器,每天阳艳高照时就有老人或者顽童坐在上面晒太阳,胡同口东边有一片空地,地面上杵着几根栓牛马牲口的木柱,地面铺着厚厚的沙土并建有一间装满草料的青砖瓦房,当时我们“西头雷”几乎每户人家都养有牲口,例如牛、马、骡子以及小毛驴之类,不像现在田间地头奔马,小四轮比比皆是,手扶拖拉机在当时都非常少见,一个村子也没有几台。家家户户都有铡草用的木把大铡刀,农闲之时都去地里给牲口薅草,这些牲口不及是农田种植的好帮手,走亲访友去县城或上乡里赶会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给它们套上配有巨大木质轮子的平板车,美其名曰“汽马车”伴着铃儿响叮铛,节奏感特别强的“马啼声声”坐在车上手握小鞭如今回想也是生活中的一种享受。</p><p class="ql-block">爷爷家是三间青砖红砖蓝瓦搭配而建的房子,坐北朝南,配房是土坯房用泥草结构而建的两间东屋并附有一间厨房,厨房也是土坯所建,房子周围没有院墙,东屋屋后数十米就是柳青河,在那个年代全部用红砖红瓦所盖的房子都特别少见,好一点的都是青砖房,绝大部分都是土坯房几乎遍布乡村每个角落,土坯是泥和麦桔梗混在一起,在特定的木质模具上檤出的长方体,属于时代的产物现在是见不到了,当时在乡下还特别流行,房子周围有盖有院墙的人家也不多,大多的院墙都是泥土墙出口处安装一个用柳枝枣树枝铁丝捆绑而成一米多高的栅栏门,不比现在家家门庭高筑,配有高大美观的铁制大门,看看现在蓦然回首,过去的生活真的可谓不堪回望……。</p><p class="ql-block">我们“西头雷”在那个年代,除了牲口多,还有“树”多、“坑”多、“沙圪垱”多,在“西头雷”南地有许多深浅不一的土坑,浅的一二尺,深的八九米坑里野菜野草满地都是,坑里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大树,槐树、杨树、椿树、柳树以及一些野生的梨树、杏树、葡萄之类的果木树,那一片可谓鸟语花香,枝叶繁茂的天然大氧吧。特别是夏天林子里到处都是乘凉的大人和孩子。</p> <p class="ql-block">“大炕”向南就到了晒麦场,麦场有数十亩之大,用大石滚碾压而成平整而干净,夏收时节麦场上热闹非凡,人欢马叫,场子上装麦、卸麦、扬麦子、摊麦子、除了各自为战忙碌的人群,还有阵阵马铃声声,拉着大石滚,麦子车汗流夹背的各种性口,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人人脸上都透露出一种丰收的喜悦,麦场周围皆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麦收不比秋收,时间紧任务重当时没有收割机收割工具一色的木头把镰刀,工作效率可想而知早上天一亮人们就上地收割,有的干几个钟头再回家吃早饭,到了中午就不回家吃午饭了,家里的老人或者孩子把午饭送到地里,当时的午饭特别简单大多都是烙馍就大葱,再加一壶凉开水,不比现在啤酒、变蛋,猪头肉。午饭送到后大家席地而坐吃过之后又投入紧张的收割之中。</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夏天雨水多,不像现在气侯变暖,整个夏季下不了几场大雨,到了晚上就在麦桔垛里掏好的窝子里用几根木棍支起一块塑料布睡在里面看着白天凉晒的麦子,我小时候和堂哥也在麦场里守过夜,那种感觉其实也挺好,呼吸着极具田园味道的空气,仰望着皎洁的月光听着收音机或几个人坐在一起闲聊,也不失为人间一乐趣。</p> <p class="ql-block">“西头雷”的西边除了庄稼地还有许许多多的沙土圪垱,我们俗称“西荒”由于我们这地处黄河故道,这些“建筑物”都是自然形成,有大有小,高低不平,圪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草,村子里那个时候养羊的也特别多,这些沙土圪垱上的绿色植就被成为了羊群最好的美食其特点纯天然无公害,牧羊人常常把羊群往圪垱上一赶,就没啥事了掏出别在布腰带上的旱烟袋,叭嗒几口就很惬意的躺在小坡上晒太阳,那个时候圪垱上的野生的桑椹树和糖柳树非常多,我和堂哥及几个小伙伴经常去光临一番,吃桑椹把嘴弄的红一片紫一片,甚是开心。糖柳若不熟都是用篮子装着回家“捂一捂”过不了多久颜色变黑即可使用,那种味道现在还回味无穷,只是随着土圪垱越来越少现在几乎没有了糖柳树随之也再见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每到冬天,我们这家家户户盘煤火,以备取暖之用,煤火台长足有二米,宽一米有余,高一米左右,垒煤火时在邻靠火炉之处故留一小洞,里面可以烤花生,火薯,每当天寒地冻,雪花飞舞之时家人们坐在煤火台上取暖也是当时我们农村特有的现象,煤火台在农村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几十年的光阴过去了我们“西头雷”当时独特的自然景观“大坑”“土圪垱”以及家家户户取暖用的煤火台也随之慢慢消失不覆存在,唯独不变的只有村头的那一条柳青河依然在陪伴着我们一代代雷氏家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河面上那座历经数十年风雨洗礼的石桥却依然在仿佛告诉我们“西头雷”的一代代后生们那段远去的岁月,远去的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