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追根的情怀—清徐尧庙

阿宝

<p>&nbsp;&nbsp;&nbsp;&nbsp;前几天,去了一趟西岳华山,在险峻的万丈悬崖西峰绝壁之上,偶见一棵不见一片树叶的,光秃秃的枯树之杆,昂首挺胸仰望着苍天,那蔚蓝的天空上,飘逸着朵朵白云,仿佛这枯朽苍老的树杆在向苍穹诉说着什么?随手,我用手机拍下了这幅照片!我问边上的一位老者:"这根枯树杆有多少年了。"他回答我:"估计有千年万载了吧!"是啊,千年万年的树杆仍然屹立在这里,千万年前树上的叶子都飘落何处呢?</p><p>&nbsp;&nbsp;&nbsp;&nbsp;回来从手机里翻出这张照片,感慨良多!我在想呵,我们人类,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像这棵大树,祖宗是树杆,我们是树叶,春夏秋冬,一枯一荣,秋落春生。</p><p>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落叶的一天,可是人类的血脉正如这一枯一荣,春风吹又生,生生不息,一代代传承下去!</p><p>&nbsp;&nbsp;&nbsp;&nbsp;</p> <p>树叶,一年一度地飘落又在来年春天重生!</p><p>人生,一生一世地离开却不会再重逢春天!</p><p>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最原始的春天在哪里呢?</p><p>带着孩子般的纯真,我写下了两个不太满意的毛笔字"寻根"!</p><p>哈哈哈😄献丑了!请见谅哦!</p> <p>这几天,我一直都在翻阅姓氏渊源的家谱书,想要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p> <p>书中说:始祖生二世,二世生五宗!</p> <p>刘:与斧钺有关!</p> <p>刘累,俱说生下来手掌纹像是累字的意思,像形字!</p> <p>刘,乃帝尧陶唐氏,古老了!意味着都是尧的后裔!</p> <p>既然是尧的后代,清徐就是尧都,尧城就在眼前,15公里的路程,何不去拜拜👋我的先祖呢。今天周六(2021年4月10日),直接去看看我的祖宗家的房子🏠——尧庙!</p> <p>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到了。尧城尧庙,座落在太原的汾河东岸,清徐县孟封镇的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村子里。在这里,我找到了看守庙宇的马同元大爷,他们家是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此,马大爷今年80岁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口齿伶俐,他老人家带着我走遍了尧庙的所有地方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述,就是说着一口纯正的孟封方言,让我觉得很难一下子就理解!</p><p>我请马大爷一起合影留念,老人家欣然答应!所以有了这张照片!</p><p>谢谢您!马大爷!</p><p><br></p> <p>好吧!既然是寻祖尧庙!那么就言归正传说道说道清徐尧庙!</p><p>这是县级尧城保护的石碑!</p> <p>太原市级重点文物保护</p> <p>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p> <p>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尧城尧庙,虽然不起眼,来头不小啦</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这样的大门,可以倾诉苍桑的历史!</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样的砖块,可以见证悠悠的岁月!</span></p> <p>清徐尧庙,位于太原市清徐县东南16公里处的尧城村。尧城村是尧帝最早立国建都的地方,后因水患迁都至平阳(临汾),以后我再给大家讲讲临汾尧庙。</p> <p>尧庙坐北向南,传说在帝尧地“宫室”遗址上建造地。现存地是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重建地一座四合院庙宇,前有牌楼,侧有配殿,后有大殿。现存大殿叫尧王殿,是重檐歇山顶建筑,通宽五间,边长14米,高12米,四周围廊。据说,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逃时,在此驻跸,还到帝尧像前顶礼膜拜,留下许多轶闻趣事。</p> <p>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重建于金天会三年(1125年),元至正年间重建,明、清屡有修葺。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现存建筑帝尧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p><p>尧城是后人为纪念帝尧而兴建的城堡。始于何时,史无记载。清道光四年《重修南北门并建桥记》中载:城池不知创自何时。只叙明代初年曾修葺过一次。近年发掘出的一通清雍正四年的《圣师寺重建碑记》中叙,寺始建于金天会三年(1125),是在“帝尧故墟”中才有“圣师寺基焉”的记载。据此可知,在北宋宣和七年(1125)之前已有尧城的存在,直到清末、民国年间,尧城依然是一座规模完整的城堡集镇。据现存城址实测,城南北长540米。残存土夯城200米,底部宽15米,高度2——6.2米不等。现存北城门墩残垣遗址为明代遗存。城垣、城门都是板筑夯土,夯层厚0.21米。</p> <p>原来的尧庙恢宏壮观,门右侧有钟楼,左侧是鼓楼,由于历史原因,现在荡然无存了!</p> <p>这里应该是鼓楼的地方!</p> <p>远观尧庙遗址</p> <p>鸟儿也喜欢这里哦</p> <p>部分建筑正在施工维修!</p> <p>尧,上古五帝之一。据说尧本姓伊祁,名叫放勋,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三岁时被封到陶地(今山东荷泽县南)任职,十五岁又被封到唐地(河北中部)为唐侯,所以人们又把他称做陶唐氏。十六岁,尧被推为首领,史称唐尧。</p><p>孟封镇尧城村,历史悠久,传为上古君王所居都城之地。清顺治《清源县志》载:“陶唐城,在城东南三十里,相传陶唐氏自涿鹿徙居此,或云陶唐造历之所。今名尧城。”《太原府志》、《山西通志》也均有记载。</p><p>尧徙居这里后,修筑都城,以城命以村名,称为现今的尧城村。所筑之城,后人称之为“尧城”因尧帝史称陶唐氏,所筑之城以《陶唐城》传世。后人在传为尧帝原所居之旧址上所立之庙,称为尧庙,即为古清源八景之一的《陶唐胜迹》。</p> <p>尧庙殿内无柱,无天花板,无梁架结构,都以檐顶斗拱向里伸出,重叠五层,形成庞大地木构斗拱式藻井,既可以将上层地梁架隐蔽起来,又可以作为神像地宝盖,设计十分巧妙,极富装饰趣味,在古建筑上有重大价值,故称“无梁殿”。</p> <p>在尧王殿西侧,明、清、民国年间又相继建造修缮了九莲洞、奶奶庙、观音庙、狐仙庙、戏台等建筑。庙宇高低有序,紧松相宜,形制各异,各院相通,却又自成四合院或三合院格局,形成包括古代、近代、现代建筑建筑群。</p> <p>尧城村尧庙为清徐八景之一。陶唐古迹</p><p>自古清徐民物贤,唐尧徙此筑城圜。</p><p>丹墀蓂荚推元历,舜道①禾秧满陌阡。</p><p>荡荡胸襟②轰宇宙,巍巍功绩耀云天。</p><p>迄今野老崇祠祀,薪火相传颂雅篇。</p><p>注:①舜道:指尧庙附近鹅池村的“舜道地”地亩名,意指尧帝在清徐一带建都时敬授民时,推动了农耕文化飞跃发展。②胸襟:指尧帝任人唯贤,禅让于舜的故事。</p> <p>这是重修尧庙石碑</p> <p>这是圣母殿,讲的是哪位圣母呢?</p> <p>彩色琉璃建筑</p> <p>错落有致的房屋建筑顶上长了很多的草</p><p><br></p> <p>沙石狮,形态特征明显!沙石雕刻成的栩栩如生艺术品,由于年代已久,风化己剥蚀!</p> <p>屋顶的瓦片都掉落下来了</p> <p>细看,屋檐残缺的部分</p> <p>圣母庙对面的戏台,专门给圣母唱戏的。这是舞台正面。</p> <p>大舞台侧面</p> <p>昭格楼</p> <p>砖,记录着历史的苍凉!</p> <p>尧王殿</p> <p>最值得参考和研究的就是现存大殿叫尧王殿,是重檐歇山顶建筑,通宽五间,边长14米,高12米,四周围廊。殿内无柱,无天花板,无梁架结构,都以檐顶斗拱向里伸出,重叠五层,形成庞大地木构斗拱式藻井,既可以将上层地梁架隐蔽起来,又可以作为神像地宝盖,设计十分巧妙,极富装饰趣味,在古建筑上有重大价值,故称“无梁殿”。据说,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逃时,在此驻跸,还到帝尧像前顶礼膜拜,留下许多轶闻趣事。</p> <p>圣母庙,在村届以西,独自成院,与近代天主教奉圣母玛利亚无关,猜想可能是敬奉娘娘的吧,类同于晋祠圣母寺。</p> <p>娘娘殿又叫“圣母庙”在西院里,是一个半封闭的四合院,由正殿娘娘殿,东西配殿、火神庙组成。正殿三开间,单檐硬山式,里面供奉着尧舜禹的母亲塑像。梁架上墨书尽染,书写的皆为扶梁施银功德之事,是需要仰视的木质“功德碑”。东山墙上有圣母驾凤出行图,色泽艳明,画感凑付。</p><p><br></p> <p>观音殿</p> <p>大殿顶部的壁画</p> <p>屋顶内,壁画与文字</p> <p>梁上有字迹</p> <p>风化剥蚀作用后的石碑</p> <p>部分古物在维护维修保养中</p> <p>传说尧帝修建了陶唐城堡,古人尊祖敬贤,尧帝有“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的神明特性,后人在尧都的旧址上建庙祭之,为血缘之根、精神之魂所系。</p> <p>尧为传说中的我国黄河流域陶唐氏族部落的首领,名放勋,史称陶唐。陶唐始封于河北逐鹿、怀来一带。自尧担任部落首领后,便统领他的部落,徙步山西境内。当时尧城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又有乌马河灌溉。于是,他们便选定了这块风水宝地。勤劳的陶唐氏族在这里开荒垦地,饲养六畜,使这块处女地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p> <p>传说,有一天,尧王徒步来到鹅池察访,见一青年在持皮鞭赶牛耕田。当他看到耕牛背上系一只柳筐时,大惑不解,便问其故,耕者曰:牛替人耕田十分辛苦,故不忍鞭打其身。如牛偷懒时,可鞭击柳筐,以筐代之受过。尧听了耕者这番话,对此青年的仁德宽厚敬佩不已,印象甚深。此青年就是舜。后来帝尧推举舜继承了自己的王位。历史上传说的“尧天舜日”,就是指他们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p> <p>壁画</p> <p><br></p> <p>相传,尧在此地时,令当时的天文官羲仲、羲叔与和仲、和叔两对兄弟分驻尧城东西南北四方,昼夜观察日月星辰。在观察中发现村南有一种草异常奇特,叶子像荚,他们称它蓂荚草。此草初一至十五每日生一叶,以后每日落一叶。他们据此制定出大朔望(即农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后又根据天气凉热的变化制定出四季八节。四季为春、夏、秋、冬;八节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季八节直到夏朝才逐步完善为四季二十四节。四季八节。</p> <p>尧城作为陶唐古都,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变迁,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独具匠心、构造奇特的帝尧殿依然风采依旧。近年来,县文物管理部门在尧城村发动民众集资集物,相继修复了尧庙西侧的九莲洞、圣母庙、狐仙庙、乐台及其他建筑</p> <p>血山老母,这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描述,讲的是在这里,只要心诚,必然是有求必应!</p> <p><br></p> <p>孟封镇尧城村,古为官道铺地,历史悠久,为上古君王所居都城之地。清顺治《清源县志》载:“陶唐城,在城东南三十里,相传陶唐氏自涿徙居此,或云陶唐造历之所。今名尧城。”《太原府志》也有所载。史载,上古五帝之一帝尧(以《史记》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上古五帝;还有他说,不论那种说法,尧属五帝之一)名放勋,号陶唐氏。是轩辕黄帝的玄孙,因有德才,继位为君。他曾居涿鹿(今天河北省涿鹿)后徙居我县尧城,筑城防乱,以治天下。为发展生产,养育人民,委用大臣分四方观测日月星辰,制定四季八节历法,故尧城地有“陶唐造历之所”之说。因尧帝史称陶唐氏,所筑之城以“陶唐城”传世。因陶唐城是帝尧所居之城,所以后称为“尧城”,以城命以村名,称为现今的尧城村。《清徐县志》载:帝尧庙,俗名无梁殿。位于县东南二十公里处的尧城村,相传始建于周初,元至正年重建,后屡次增补、修葺。《山西通志》载:帝尧在尧城镇,旧传陶唐造历之所,故立庙。庙向南,现为单体建筑。传为尧帝原住茅屋之旧址。重檐歇山顶,边长14米,呈方形,殿实体宽为三间,井深、宽深各7米,顶部用小拱组成八角藻井,不用梁架,故名为无梁殿。该殿是太原地区唯一现存的木结构无梁建筑亦是山西古建筑行业考察研究的重点之一,为清源八景之一的“陶唐古迹”。</p> <p>尧庙,在我看来,破损严重,特别是部分建筑腐朽,漏水!好在已经开始维修,维修师傅说,再有三、五十天可以修善一新了!</p> <p>以下图片是我从尧城外围所拍摄,据说,原来的尧庙山墙长宽各约300米左右,甚为壮观!</p> <p>这两个沙石狮的造型非常漂亮</p> <p>秦砖汉瓦估计也不是这样子的吧</p><p><br></p> <p>尧庙遗址后面的几棵树,也是具有苍桑感</p> <p>后面是几千年前的土质围墙,倒塌了很多</p> <p>尧庙后面残存着一堆堆厚厚的土墩,应该是当年尧城的城墙么?</p> <p>尧庙大门的门槛上,每天都有几位老人在此闲坐聊天,今天门前闲坐的秦师傅,已84岁高龄,育四女三子,已见重外甥。幸福爆棚的老人,尧城村的活字典!</p><p>我与秦大爷聊了好久,他给我讲了很多关于尧庙的故事与传说,最后,我为他拍摄了几张小照,大爷很会摆照型,还点起了我送他的香烟,一副怡然自乐的表情!哈哈哈😄</p><p>祝老人家身体健康!快乐长寿!</p><p><br></p> <p>在秦师傅的记忆里,尧城村是明清重要官道,整个村是一座城,城墙夯土从远处筛细运来,城建呈龟形,有眼、有四肢、有尾巴。村南,西南和东南都有庙,尧王殿前两厢配房,立哼哈二将,左钟右鼓,大门前广场挨近现民房处设排楼,高大漂亮,风大了还能见动,但结构排布极尽科学,几百年仍存。再往前,商店密布,人群往来频繁。可惜的是排楼、商户及周边庙宇解放后都拆了,要不尧城村不又是一座缩小的平遥古城!</p><p>是啊,遗失的记忆,何止是尧城曾经的风光与繁华,落尽的是历史的荒芜与遗憾!</p> <p>零零碎碎的枣树,在尧庙曾经的后院,也许千百年来,树上每年都会结出诱人口水的大红枣,这是先人们栽下的古树,后人就像是一片片叶子掉落,叶归尘士,这是根对叶的拥抱,是叶对根的依恋!</p> <p>好吧,清徐尧庙的寻根溯源,就先暂且到此啦!下一站,临汾尧庙寻祖续缘咱们再见!(谢谢您的观赏,部分照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