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幸福一家人,快乐怒江行(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丙中洛出发的第一站就是去贡当神山的观景台。这段山路是最让我紧张的路段,好在路程很短。记得我弟弟在得知我们一家要去游怒江大峡谷的时候,专门叮嘱我:这条游览线的路况不好,一定要多注意安全。他还嘱咐我去独龙江的时候多买些方便食品和水带着,遇到堵车,封路的情况就不至于饿着渴着。出发后两天的路程完全没有路况不好的体验,我还发信息给大家庭的亲人报平安:路况不错,大家放心吧!</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贡当神山意为“白色的狮子“,因其山形酷似狮子,山上的岩石多是乳白色的羊脂玉大理石而得名。在贡当山上可以俯瞰丙中洛全貌,也可将气势磅礴的怒江第一湾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驶上贡当神山的盘山路,我才知道原来弟弟的提醒并不是没有根据的,险路真的存在!贡当神山的盘山路不仅狭窄,而且急弯多,更让人感觉危险的是,路面崎岖不平,坑坑洼洼的地段很多,车子颠簸得厉害。轿车的底盘比较低,不时就会听到石块划到油箱遮挡板的声音。我紧张的抓紧座位的边缘,根本不敢举起相机拍照。</p><p class="ql-block">下车走向观景台途中,发现几只形似藏香猪的小猪娃,追拍了一小会儿,紧张的心情渐渐放松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来到观景台一看:这里比家里的阳台大不了多少,游客们还兴致勃勃的挤在那里各自拍照。站在观景台上,从来不恐高的我,还有点害怕,根本不敢靠近栏杆,就觉得山崖很陡。</p><p class="ql-block"> 早上就看到天气阴沉沉的,来到山上雾气更浓,笼罩着山间。根本没看到山上哪里有乳白色的石头,更看不出山体有狮子的形态。能够俯瞰到的怒江第一湾也完全不是昨天那种美丽的模样,失去了蓝天白云的映衬,大气磅礴的怒江第一湾也失去了美丽的光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和女儿还是在观景台上合影留念,毕竟来到这里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贡当神山,安全到达丙中洛的普化寺,心里立马轻松了。普化寺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是当时丽江府管辖范围里的十三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占地曾达三千多平方米,坐西朝东。201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知道要去普化寺,我和女儿都穿上了早已准备好的藏族服饰。我们按照藏民的习惯,转经筒,燃香拜佛,为亲友祈福。</p> <p class="ql-block">这是路过的一个景点,名为“石门“。仔细看看,两个陡峭的石崖像两扇大门,哗哗流淌的怒江水破关而出……</p> <p class="ql-block">来到滇藏边界稍作停留,真正的“到此一游“。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到打卡地来打卡了。</p> <p class="ql-block">来到秋那桶村,不得不说这是是一座美丽的小山村。绿油油的青稞地,高大的树木,一座座藏族风格的木屋散落在山坡上。尽管天色阴沉沉的,但这里的景色仍会让人觉得秀美无比,更加显得清静安宁。</p> <p class="ql-block">秋那桶是怒江大峡谷北端,也是云南境内的最后一个藏族村寨。这里距离丙中洛仅十七公里,秋那桶这一段的峡谷是整个怒江大峡谷中的精华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村里穿行浏览,民居几乎都是这样的木屋,木屋的底层都储存着木柴,这是村民们为冬季取暖所准备的。记得在西藏旅游的时候也看到过同样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远处是云雾缭绕的青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几位村民像是刚才集市上回来。还有两个小姑娘拖着旅行箱站在路边,很可能是准备外出打工。</span></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也建有一座天主教堂,让我们觉得奇怪的是,藏族村寨里修建的不是佛教寺庙,而是一座天主教堂,更为奇怪的是天主教堂的建筑风格却是地地道道的藏族风格。</p> <p class="ql-block">自从一些热爱自驾游的人们开辟了丙察察的进藏路线后,秋那桶成为了这条线路的必经之地。阿土的民宿应该是属于接待能力较强的一家客栈。</p> <p class="ql-block">这是餐厅里的火盆,里面烧的就是木柴,火盆上架着水壶烧开水。藏民们在寒冷的季节就是用这种方式取暖的,大山里森林茂密,烧柴取暖也是就地取材。</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午餐的时候,游客果然很多,以至于餐厅都有点忙不过来。我们等候了好一阵子才吃到了算是简单的菜饭。</p><p class="ql-block">门外停的几辆车很是眼熟,原来就是在老姆登看到的那个车队,这是我们第三次遇见了。莫非他们真的是要走丙察察线路进西藏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午重点的游览项目就是去体验“茶马古道“,沿着怒江边狭窄的茶马古道徒步一个半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就是通过这座吊桥去到江对面的茶马古道上。这座吊桥看起来很新,也比较宽大,结实。</p> <p class="ql-block">来到桥的另一端,没走几米远,就看到了一座废弃的旧吊桥,看得出来,旧桥很简易,上面铺的木板已经腐烂。新建的吊桥的用材就有了改进,安全保障大大提高了。</p> <p class="ql-block">茶马古道一边是壁立千仞的山崖,一边是与江水有几十米落差的陡峭崖壁。古道狭窄,大部分的路段只能一个人通过。有的路段头顶上就顶着崖壁,人必须弯着腰过去。</p><p class="ql-block">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我们小心翼翼地行进着,不时又忍不住的停下脚步,观赏怒江美景。</p> <p class="ql-block">看,在这里我不用站直身体,手就可以摸到头顶上方的岩石了。估计身高一米七以上的人都得鞠着躬才能走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据说,当年在这一带曾经有过这样的俗语:“砍柴莫砍葡萄藤,嫁女莫嫁赶马人……三十晚上娶媳妇,初一初二就出门……“ 赶马人非常辛苦,而且危险随时存在。</p><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马帮就是顺着这条茶马古道,沿怒江峡谷北上,翻山越岭将茶,丝绸,瓷器等货物驮到西藏,再把西藏的盐巴和马匹,带回云南的。</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走一个来回,需要好几个月。现在留存的这条茶马古道,就是当年马帮由云南入藏的必经险路。直到现在,这条小道依旧是雾里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依旧是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处低矮的“关口“</p> <p class="ql-block">远远的望见了雾里村。绿色的山坡上,一幢幢房屋错落有致。这种美丽的山村跟我在瑞士因特拉肯看到的山村有些相似。</p><p class="ql-block">走近村子,才发现,这里的房顶都是用一块块石板盖着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石板屋顶。我想,这里的人们很有创造力,他们的祖辈就地取材,用石板代替瓦来盖屋顶,这种方法一直传承到现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村民房屋的门上方贴着的纸条,完全看不懂,好像不是藏族文字,是怒族文字?还是傈僳族文字?我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正在弯腰拍路边的小野花。突然,看到了“马帮“,好激动啊。共有三个人,每个人都牵着三匹马,马背上都驮着货物。拿出手机赶紧拍,还是拍得不够完整。</p> <p class="ql-block">雾里村以前的名字是翁里,伍里,这里三面环山,一面邻水。村里大约有六十多户人家,村民有藏族,怒族,傈僳族,三个民族的村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和睦共处,淳朴好客。</p><p class="ql-block">由于这里经常云雾缭绕,炊烟袅袅,飘渺迷离,人们又把这里叫做:雾里村。口口相传,久而久之,这里就改名为:雾里村。2013年,这里被评选为“中国最美乡村“之一。2016年8月被评选为云南特色旅游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离这幢草屋还有几米远的时候,就有人过来示意我们不要说话。开始我以为这里是小学正在上课,走近一看,并不像学校。女儿过来了,她说,这里正在拍电视,片名为《太阳照耀独龙江》。</p> <p class="ql-block">这座吊桥就是我们徒步的终点,是雾里村人与外界沟通的通道,也是至今保留的茶马古道(去往丙中洛方向)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走过这座吊桥,我们就算完成了茶马古道的徒步体验。桥上有不少马粪,应该是刚才走过去的那几匹马干的“好事“。</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贡山县城,我站在云途酒店房间从窗口拍到的街景,我很得意的问:有没有点儿航拍的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