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盛夏青原来消暑 七祖塔下寻七祖</p><p class="ql-block"> 净居寺里古木森 但依此说皆法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月酷暑,周末,欲寻一方清静之地,享片刻清净之福!于是又来到了青原山净居寺。</p> <p class="ql-block">站在寺后的七祖塔下,想起坊间的七祖之争,不禁起了探究之心,据《六祖坛经》记载,六祖明确说从他以后传法不传衣,但依此说,是名正法。就是说只要依照《六祖坛经》说法,就是正法,就不指定继承人了,也就是没有七祖之说了。但现在怎么冒出一个七祖之说呢?而且还不止一个。名声大比较有竞争力的有4位,普寂,神会,怀让,行思(行思就是我们青原山净居寺的)。当然在六祖慧能“禅宗正脉”地位确定后,还有很多自动来投奔依附的,比如牛头宗的法融的徒子徒孙。这些就更不可信了。这就像唐代李渊父子坐稳天下以后认老子(李耳)为祖宗一样,是属于攀亲戚的。呵呵!</p> <p class="ql-block">到底有没有禅宗七祖?谁又是真正的七祖?再说这个问题之前,先说说禅宗。禅宗本来只是佛教中一小支,但现在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了。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说来话长,简短说说,因为这对禅宗七祖的认定蛮重要。</p> <p class="ql-block">佛教大约是在东汉后期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异数。外来宗教要在本土广泛传播一般有个前提条件,一般本土是文明荒漠,文化荒漠。而当时的中国已经有先秦诸子百家一整套的文化体系,那佛教为什么还能传播的这么好呢?因为有需要,一是文化需要,中国本土文化只关心社会政治问题和人伦道德问题,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鲜有谈及生老病死这个问题,孔子弟子曾问孔子生与死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整个一个回避态度,从我们心理咨询的历程来看,就是我们现在整个教育对生死观的教育都是一个回避态度,严重缺失感。而印度佛教文化关心的却是生老病死,讲的是前世今世来世,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有一个致密的人生解脱系统。弥补了中国本土文化在生命世界观这方面的缺失。二是社会稳定需要,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社会。农耕文明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人口持续增长与生存资源匮乏的不匹配,所以农耕文明社会需要的是禁欲压抑的生存文化体系。而压抑消极和禁欲学说的佛教来得恰逢其时,佛教讲前世今世来世,讲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你今世过得好,是因为你前世行了善,今世你要继续行善克己,来世就可往生西天极乐世界。今世过得不好,是因为前世做了恶,只要今世行善克己,也可以往生西天极乐世界,否则就要下十八层地狱。人人都接受自己的现状,都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社会当然也就稳定了,最高兴的当然是国家统治者了。所以佛教在中国大兴也是必然的,与佛教同时传入中国的其它宗教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景教,还有一个什么拜火教,现在都销声匿迹了,这就是明证。印度佛教是与中国本土文化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而传播的。儒家文化侧重现实(物质)世界,道家文化侧重精神世界,佛家文化侧重生命世界。儒释道三者又互相交融影响,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相融合渗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印度佛教博大精深,但太博大精深了,经文浩繁,晦涩难懂,众多高僧大德对印度佛教的化繁为简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工作一直持续到六祖慧能时代,印度禅才真正成为了中国禅。六祖慧能是中国佛教的革命者,他提出许多掷地有声的见地,把高深奥妙的佛法,落实到有情人间,把飘渺玄谈的禅学,回归到血肉生活。</p><p class="ql-block">六祖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在世间是不生不灭的,真理在世间是不会变的,不过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间,表达有所不同而已。它不一定是这个形象,也不一定是这个宗教,但所行的都是佛道。</p> <p class="ql-block">正是有六祖慧能等一代代高僧大德对印度佛教的改革并与中国文化的成功结合,禅宗在华夏大地遍地开花,茁壮成长。但正因为禅宗的兴旺发达,他的师承法系就有人重视了,对禅宗法系的正统地位就有争议了。首先是六祖之争,神秀和慧能谁是禅宗正统。在他两人死后,争论在他们的弟子之中展开。神秀,就是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擦拭,勿使染尘埃”的那位,是两京法主,三帝国师,是受到皇家认可的宗教领袖。 而慧能,就是写“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那位,只是偏安南方一隅的民间宗教领袖。所以神秀门下当仁不让,以神秀为禅宗第六代传人,其弟子普寂顺理成章就成为七祖了。但这种法系受到了来自慧能门下弟子神会的公然挑战,这就是禅宗史上著名的滑台无遮大会,在大会上,神秀公开指斥神秀普寂一派“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指明达摩第六代传人是慧能,是顿悟的主张者,并以传法袈裟为证。很显然这不能为神秀一派所忍受。于是奏明官方将神会贬逐南方,三年之中贬逐四次,迫害为甚。但安禄山造反给了神会机会,政府需要发行度牒来筹集战争钱款,推销度牒有两个条件,一是有人愿意做和尚,二是必须有人花钱买度牒和尚。这都需要有人出来传道劝说,神会有口才,还有甚多的听众,遂由他出来举行布道大会,推行救国公债,结果大为成功。皇帝以神会募款有功,为其兴建寺院。神会圆寂后,谥为真宗大师。唐德宗专门委派太子主持一个委员会,研究禅宗法统问题,最后承认神会为七祖,等于间接承认了他的老师慧能为六祖。</p> <p class="ql-block">所以收徒弟很重要。老子和孔子据说见面论过几次道,老子的学识水平应该是远远超过孔子的,孔子会见老子后,以对老子“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评价来表达对老子的叹服,但老子没有学生,那部道德经,还是老子过函谷关,被守将尹喜强留著书,大约五千字,不然我们都不知道有这个老子这个人。而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所以孔子的学问有人整理传播并发扬光大,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是远远超过老子的。</p><p class="ql-block">有时候突发奇想,老子和孔子对换一下,老子有这么多学生,而孔子没有学生,道教文化大兴于世,我们的华夏文明又是怎么一个样子?去过成都好几次,惊羡成都人悠然自得,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走的地方多了,看的多了,深知一个地方特殊的民风民俗必定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做基础,稍为探究,果然有发现,成都鹤鸣山乃道教发源地,教主张道陵创道教(也叫五斗米教),从东汉末期开始,历朝历代道教文化在成都一直都是占据主流,所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文化影响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想而易见了。</p><p class="ql-block">行思和怀让,被尊为七祖,也同样是因为收的徒弟厉害。行思有弟子石头希迁,深契禅宗之法,弟子众多,门下有发展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远播海外。而怀让有弟子马祖道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禅宗文化发扬光大,门下有临济宗,伪仰宗。临济宗又分为黄龙派和杨歧派,这两派乃当今中国禅宗的主流。而曾经的皇封的七祖神会,门下弟子凋敝,法脉断绝,反而提的人少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至此,正确的结论是中国禅宗法系只有六代祖师,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后面的七祖之称都各有因由。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老师吃的都是学生的饭”,尤其是神会,是禅宗的大功臣,可以说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奠定了禅宗南宗顿悟的正统地位,行思和怀让也为禅宗的传播普及立下汗马功劳。所以称不称七祖其实都无所谓,就是禅宗南宗北宗顿渐之争,今天看来也意义不大,所谓的南顿,其实就是要求学佛之人做减法,一直减到没有,全部放”空“,还原了本来的心性,也成佛了。</p><p class="ql-block">所谓的北渐,其实就是要求学佛之人做加法,所强调的是不断的努力修行,去除外物对心灵的遮蔽而达到成佛的目标。</p><p class="ql-block">顿悟适合天生有慧根之人,渐修则适合根器稍差之人。但顿悟和渐修又不是完全割裂的,他们是相辅相成又有机联系的。所谓:“顿悟渐修,殊途同归,根器利钝,见有速迟。”</p><p class="ql-block">所以谁是七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诸多高僧大德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佛教文化传承,最后还是用我前面诗里面那句“但依此说皆法主”作结论可能更符合六祖本意吧,呵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