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演唱 老明</p><p class="ql-block">伴奏 无名</p> <p class="ql-block">我爱你中国</p> <p class="ql-block">沁园春·雪</p> <p class="ql-block">共和国之恋</p> <p class="ql-block">我的祝福你听到了吗</p> <p class="ql-block">面朝大海,春暖花开</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唱歌,下边这篇回忆文字,是几年前写的,讲述了我和唱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爱唱歌</p><p class="ql-block">歌声伴随着我们成长,歌声唤起我们美好的回忆。暑日炎炎,读书稍疲,斜卧躺椅,思绪纷纷。忽然一首优美抒情的曲调浮现出来,这首歌我几乎从未唱过,但印象深刻,我只记得开头一句是“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现在有互联网,检索方便,输入手机浏览器,立刻就出来了,原来歌名就叫“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是建国初期根据乌克兰民歌德聂伯尔改编,孙维世填词的话剧《保尔·柯察金》的插曲。我打开播放器,那优美熟悉的旋律立刻回荡在耳边 ,随着这旋律,不禁回想起几十年前的往事。</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喜欢唱歌,因为从小学二年级直到高中毕业,都处在文革期间,所以,那时候,听的唱的都是文革歌曲,最经久不息的当然是样板戏了。那种慷慨激昂,大气凛然的旋律,如血液般浸透全身。我尤其爱唱的是沙家浜里的《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智取威虎山里的《迎来春色换人间》,红灯记里的《雄心壮志冲云天》,光看歌名,就可以知道那豪迈的气势了。高中时,处于文革后期,文艺氛围也稍微缓和了些,开始有一些带点抒情味儿的歌曲,比如《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红星照我去战斗》,《北京颂歌》,尤其是电影《创业》里主题歌《满怀深情望北京》,虽然歌词仍然是政治色彩浓,但旋律有了优美的抒情感觉。歌词仍然是那时候一统天下的颂歌基调,但毕竟有点感情色彩了。所以,就不再唱样板戏,而爱哼这些曲调。</p><p class="ql-block">1975年8月底上山下乡,来到信阳市南湾公社红卫大队(现在是南湾乡谭庙村)的五峰岭茶场。茶场在五峰岭半山腰,此前已经有一批老知青在这里,分别是来自信阳市一中、二中的学生,就住在这里新建的红砖瓦房的小院里。小院的上坡处有一排两间房,分别住着男女知青,下坡处一排两间,一间是厨房,一间是炒茶房,上下两排房之间用土坯围起来,就成了一个小院。我们这一批新来的男知青,住在这个小院上边的山坡处,一大间通排泥墙草房。房后是一片片的松树,麻栎树,房周围有竹林,房前山坡到处是各种野花野草,还有玉竹,茜草,鸭跖草,黄精等中草药材。在这里种茶,采茶,炒茶,对于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来讲,既新鲜又有趣。又是吃食堂大伙,男男女女,每天也热闹得很。上工时,收工后,也是一路歌声,像《我是公社的放牧员》,《赤脚医生向阳花》等都是那时候爱唱的。</p><p class="ql-block">记忆最深的是1975年的冬天,那一年雪下的特别大。几乎一夜之间,漫山遍野,大雪覆盖。早晨起来,站在门前,放眼望去,脑海里立刻出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唐诗名句。而且那一年的冬天用信阳话说是下的“光头凌”,也就是先下雨,气温骤降,再下雪。第二天清早起来,山路都成了冰凌路,其滑无比。当时,我们用水是取自房前山坡下边拐弯处一眼山泉。由于路太滑,只好用稻草缠在脚上,手上,趴着下去取水。就这,仍然压不住我的豪情满怀。饭后,我用稻草系在腰间,手提一把斧子,爬山去看雪景。因为上山路太滑,只好先用斧子砍在树上,借着劲儿,一步一步往上攀,一直爬到山顶。站在山上,面前是浩瀚的南湾湖水面,放眼望去,远山近峦,白雪皑皑,抬头看天,莽莽苍苍的鹅毛大雪还在飘飘扬扬的下。我不禁放声高唱起最爱唱的《沁园春·雪》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曲终了,余兴未尽,又放声嗷啸,那真是少年壮志不言愁哇。</p><p class="ql-block">怀着一腔热血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浑身充满青春能量的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第一次邂逅了“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这首歌,那是从比我们先到的一个老知青那儿听到的。这首歌和当时文革时流行的铿锵豪迈的旋律不同,是很抒情优美的俄罗斯民歌旋律,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所谓靡靡之音的,更要命的是歌中出现了“可爱的姑娘”的歌词,因为这我还专门找他谈话,进行批评。现在看这首歌原词是这样的:“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在那青青的小河旁,长着两棵美丽的白杨,那是我们美好的家乡。”他看来是把最后一句改成“那里有我们美丽的姑娘”,虽然如此,这首歌的优美抒情的旋律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后来,随着文革结束,建国后文革前的一些优美歌曲重新流行,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珊瑚颂”等等。再后来,美好的爱情,可爱的姑娘,优美的旋律,成为中国从文革的动乱和反常回归正常社会时,和谐繁荣的文化生活的的常态,再唱这样的歌就很稀松平常了。</p><p class="ql-block">而今,人过六旬,阅尽人间苦辣酸甜,每天清晨锻炼回来,爱唱的还是年轻时候最耳熟能详的老歌。今日暑热,躺在床上,偶尔想起这段往事,就凭着记忆把当年的所谓靡靡之音的第一句,“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输入电脑,果然找到,打开播放器,随着那熟悉的旋律响起,多少已经淡忘的往事一一浮现眼前。不禁感叹我们那逝去的如花岁月,似水年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