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于永正老师的著作《我的教育故事》,是我在寒假里阅读的一本书。看到书的第一眼,我就被扉页上的一句话深深吸引了:五十年教育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当时我就在想:是什么力量让于老师甘愿把半生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教育,又是什么魔力让于老师返老还童,越活越年轻呢?读完了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那是因为于老师对教育有情,孜孜不倦钟爱课堂,于老师对学生有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p><p class="ql-block"> 《我的教育故事》一书中收录的小故事,是于老师在治疗间隙拖着病体完成的。于老师在病榻上,仍怀着一颗童心,诉说着对教学和课堂真诚的爱。那些不同情境下的问题以及于老师应对的智慧中所体现的职业情操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洗头》这个故事记录的是于老师给他的一个学生洗头、篦虱子,鼓励她积极上进,改掉不整洁的坏习惯,并亲手给她佩戴上红领巾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于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中都包含了他对学生的关爱和包容之情。我们通常都会把关注的目光和表扬给表现优异的孩子,而忽略掉一些潜能生。殊不知,弱者更渴望老师的同情和体贴,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一件很小的事,一次真情的谈话,往往能让弱者有了信心,使他们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诚如故事中的小姑娘,在时隔四五十年之后,还能记住于老师当时对她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足见童年教育真是刻骨铭心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钓鱼的故事》记录的是于老师组织孩子们去钓鱼的一次经历。这可不是一次单纯的钓鱼,于老师把它和口语交际、写作这些语文要素以及生活、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得以全方面的锻炼。这样的安排可谓是浑然天成、精妙绝伦。</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都在说“大语文”,提倡在生活中学语文,越来越重视语言的运用和实践。这样看来,于老师的做法是多么地具有前瞻性啊!而这也正是我要汲取的营养。作文教学既是作文知识的传授,又可以是语言艺术的演示,同时亦是渗透思品教育的载体。其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句,广博的内容,真切的情感,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听之悦耳,品之悦心,思之悦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做法,起到了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叶圣陶先生强调“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就是倡导学生写作文要写自己的生活实际,写自己耳闻目睹的新鲜事,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的孩子都可以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让写作之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撰稿人:田 斐</p><p class="ql-block"> 审核人:胡雪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