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培养倾听习惯 ,营造润泽课堂;培养合作意识,构建学伴关系”经棚第三小学“双培计划”课例研究系列活动正在进行中。</p><p class="ql-block"> 一年级学生是否适合用挑战性问题实施教学——以《端午粽》一课为例。</p><p class="ql-block">一、 研究背景</p><p class="ql-block"> 基于我校只有一年级新建校的学情,为了更好地落实我校提出的“双培计划”,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我们继续从教材整体出发,将挑战性问题的设计与语文学科本质相结合,一篇课文以一个问题贯穿引领学生学习。</p><p class="ql-block"> 挑战性问题的实质在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也就是说,挑战性问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有目标,有载体。中高段的学生因为经过长期学习,已经具备了解决挑战性问题的分析能力,所以在同伴互助的情况下可以解决挑战性问题。通常情况下,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和知识体系的限制,还不具备诸如通过批注等方式独自去解决问题。所以很多一年级的教师,还是选择了保守且稳妥的教学方法——讲授式,其形式是抓基础字词,读熟课文,分清段落,能简单复述课文主要内容。这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非常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那么一年级语文教学我们在扎实开展生字词基础学习的同时,通过设计挑战性问题能够实施教学吗?于是我们继《明天要远足》《项链》课例研究之后,一年级语文学科组又第三次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本次集体备课选择的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端午粽》一课,再次在去年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关于“一年级学生是否适合用挑战性问题实施教学”的课例研究。</p> <p class="ql-block">一、 研究过程</p><p class="ql-block"> 本次课例研究以《端午粽》为例,我们用了近十天的时间,开展了三次集体备课交流,三次研讨课,大家一起经历着从挑战性问题设计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否难度较大?挑战性问题设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否在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把自己熟悉的食品按照顺序,抓住食物的颜色,气味,形状等特点进行描述,并能做到说清楚有条理。</p><p class="ql-block">第一次集体交流结果:</p><p class="ql-block"> 参与本次集体备课的老师们都认可了本次挑战性问题的提问方向,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特点,问题的设置就要归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用流畅的语言介绍自己喜欢的食品。但问题的设置要指向明确,措辞严谨。于是经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把吴老师提出的挑战问题:“如果你想向大家介绍你最喜欢的食品,你会从哪些方面来说呢?”最后设置问题为:怎样清楚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你最喜欢的食品呢?</p><p class="ql-block"> 那么要想让学生能把一样自己熟悉的食品从他的形状,颜色,味道,含义等方面有条理的进行介绍。《端午粽》第二段正是孩子们学习分析的很好事例。为了更直观容易的让孩子们解决挑战性问题,大家决定把这篇课文的其他方面学习关注的重点都放在第一课时解决,比如本课的生字词,粽子的来历以及本课的教学重点“读好长句子”。让学生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重点引领其研究学习第二段,从而提取出有效信息来解决本课的挑战性问题。</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吴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设计好的挑战性问题,和他们班级的孩子开展了《端午粽》一课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集体交流:</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的研讨课后,大家又开始了针对于本节课是否成功围绕挑战性问题展开学习进行了交流,得出结论:本节研讨课凸显了挑战性问题的引领作用,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拓展练习不够深入,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是“有条理”,并进行清楚的表达。</p><p class="ql-block">针对于本节研讨课提出以下教学建议:</p><p class="ql-block">1、 本节课开始可以通过谈话导入,直接引出挑战性问题,生字词可以在这节课之后抽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巩固检测。</p><p class="ql-block">2、 一年级学生的语言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也不是很强。但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当引导孩子梳理出介绍食物可注意运用的事项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时不能灵活运用时。那么我们可以在学生组内交流前,事先准备两段类似于第二段描写粽子的语段,让学生进行感知,随后进行仿写填空,最后再出示图片,让学生自己用语言进行描述。</p><p class="ql-block">3、 排除课文其他知识点的干扰,只留下一个主干,抓住重点,如何做到清楚有条理的进行表述?弹性处理教材做到“一课一得”。</p><p class="ql-block">4、 在学生每次句式练习的时候,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要节奏太快。</p><p class="ql-block">5、 教师要进行及时的点拨和串联,积极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开展合作学习。因为学生还小,还不会精准的评价同伴的表达。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睛”评价。教师对上一位学生的表达评价,也是为下一位学生发言做及时的引导。</p><p class="ql-block">6、 制定课堂规则,强调倾听他人,当出现表达重复前一位同学的内容时,要及时叫停自己,不可语言抄袭。</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研讨课</p><p class="ql-block"> 经过大家的研讨交流由高老师再次开展了“端午粽”的研讨课。</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集体交流:</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研讨课在吸取和借鉴了第一节研讨课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细节处理,基本上完成了挑战性问题所要求的任务。大家惊喜地发现挑战性问题的设计真的能够训练孩子们的高阶思维能力,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这节课最终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就可以了,但通过大家对教材的正确处理,以一个问题贯穿引领全文的学习,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一年级的学生也能抓住食物的特点,从颜色、气味、形状等方面,运用动词和方位词清楚有条理的进行语言描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三次集体备课和两次研讨课的基础上,其他平行班的四位语文教师,在随后几天自己讲讲到这课的时候,都直接运用了大家一起研究的成果,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运用重点突破。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本次课例研究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1、一年级学生适合用挑战性问题实施教学。</p><p class="ql-block"> 2、挑战性问题的有效设计,可以锻炼一年级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轮的研究,我们发现如果要让一年级学生顺利且有深度的挖掘解决挑战性问题,我们还需要具备许多条件。</p><p class="ql-block">一.教师方面</p><p class="ql-block">1、教师处理教材一定要高站位思考,跳出固有的“用教材教教材”的蕃篱,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依据课标的同时根据孩子们的具体学习情况整理教材。</p><p class="ql-block">2、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敢于取舍,懂得取舍,突破难点。教师要有设计挑战性问题的能力,挑战性问题的设计要基于学科本质,不是盲目的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同时问题的设计要贴近生活,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科素养。</p><p class="ql-block">3、教师在课堂上要拥有善于倾听,及时追问的关键能力。教就是倾听,学就是告诉。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当学生发生认知冲突时,教师要开启教学智慧,在学生学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或追问,已让学生达到深度学习。</p><p class="ql-block">4、教师要做到真正的尊重学生,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p><p class="ql-block">5、我校开展的“双培计划”暨初步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合作意识,那么教师就要以教材为依托,以问题为载体,在课堂上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及时做好小组内的示范指导工作。</p><p class="ql-block">二.学生方面</p><p class="ql-block">1、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倾听能力。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上课坐不住,容易走神。不是说话就是做小动作。学生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而“听”是语文教学的首位。《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了要培养学生具有“善于倾听”的技能。在分段目标中,一年级学生应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能复述所听内容的大意和精彩情节。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p><p class="ql-block">2、培养一年级学生说的习惯,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并且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很多事物很难用语言正确表达,他们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确表达出来,那么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p><p class="ql-block">3、培养学生评析的习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方式,一年级学生同样如此。教学中,还要努力培养学生评析的习惯,让学生在认真审视其它同学的思维过程中正确作出判断,并对照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他人长处,修正自己的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p><p class="ql-block">4、构建一年级学生的同伴关系,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对于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学习为他们提供了可能的构建同伴关系的发展契机。一年级学生构建同伴关系,开展合作交流,既可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又可以充分发挥认知能动性,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还可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知识的互补。</p><p class="ql-block"> 总之良好的倾听、言说、评析个体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为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围绕挑战性问题进行学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校正在以理论学习为突破口,以常态化的课堂观察为载体,持续深入开展有理论视角的课例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课堂教学研究新范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审阅:姜学明</p><p class="ql-block">撰稿:张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