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块和氏璧

邱凯生

<p class="ql-block">学过汉语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和氏璧的,也没有人认为它不珍贵。但是它为什么就那么珍贵呢?</p><p class="ql-block">肯定不是因为天生丽质天然珍贵,一目了然地出淤泥而发光,否则卞和不会被砍去两只脚。必须要有一个辛苦“理璞”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其次,应该也不是因为人工巧夺天工,点石成玉。否则那个无名玉匠做出的贡献怎么也不会比捡到石头的卞和小,至少应该同样有名吧?</p><p class="ql-block">还要排除第三种情况,因为韩非子讲了这个著名的故事,让它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屌丝愿意口口相传怀才不遇而终于遇;君主愿意传播领导不被蒙蔽亲临一线指挥发现国宝;所以它载入典籍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块石头。但果真如此,那和氏璧本身和一张印刷成本几厘钱的奖票有什么区别?反正大奖要发,最后的荣耀属于那些乱跳的彩球。</p><p class="ql-block">至于后来传说成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国玺,因此证明和氏璧的珍贵,那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不必多讨论。</p><p class="ql-block">过去几千年的玉文化,产玉之地那么多,为何这块玉就那么空前绝后?那么卓尔不群?那么众口一辞?这种科学的评价体系存在吗?是怎么建立起来的?</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不解决,真的和氏璧摆在面前,没有前人收藏印鉴题跋,人们能承认它是和氏璧吗?它会不会又回到被发现前的待遇?</p><p class="ql-block">所幸,现在人们再也看不到和氏璧了,不必求真,不必索异,所以人们可以一直相信和氏璧独一无二的珍贵。</p><p class="ql-block">由此说到我们写的诗。是顽石还是璞玉?是矫情还是深情?可再能打动文王的恻隐之心?可再有磨砺诗的玉工?可还有讲故事的韩非子?微斯人,写与谁看?</p><p class="ql-block">还有现在读到的诗。小时玩泥巴,总把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想象成远古的化石,想象它们作为骨骼时的生命力,而现在已经不以为然了。读到的诗,或能共情,或能八卦,或能学习别人的视角和笔力,但更多是因为与作者(卞和)关系远近、专业(玉工)推荐或大众口碑(文王和韩非子),源自纯个人的、对未知生命的探索之心,现在已经淡了很多。这是一种成长的遗憾,也是对被读到的诗的轻慢吧。</p><p class="ql-block">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莫名珍贵的和氏璧,只是不知为何珍贵,也不知是否已经错过很多和氏璧;就像每个人都可能被某行诗所感动,却无法用世俗的意义去解释那种感动。感动不在了,诗也就不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040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