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1年4月7日~4月15日,</span>参加太行山大峡谷摄影旅游团前往河南安阳。我特意提前两天出发,因为安阳有座殷墟博物院,<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殷商文化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span></p> <p class="ql-block"> 无人机拍摄殷墟博物院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朝在此建都,故安阳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安阳还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地。</p> <p class="ql-block">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p> <p class="ql-block"> 自1928年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国家AAAA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200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9年出土于安阳的司母戊鼎为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对此,人们耳熟能详。但有报道称,“司母戊鼎”有可能更名为“后母戊鼎”。国宝级青铜大鼎到底该姓“司”还是姓“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11年3月6日,央视午间《新闻30分》在播报“新国家博物馆即将开馆”的新闻时,主持人将“司母戊鼎”播为“后母戊鼎”。“司母戊鼎缘何变成了后母戊鼎?”不少观众颇感疑惑,并通过不同方式向央视求证。随即,该节目官方微博回应:主持人没有错,播前已作核实,其实考古界早已将世界上最大青铜器的姓氏由“司”更正为“后”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2011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3月11日,北京某媒体称:国家博物馆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司母戊大方鼎国宝将入驻国博青铜厅,入驻“新家”的同时,它也将被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 。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殷墟博物馆,即殷墟博物苑,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因其坐落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而命名,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又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和首批全国旅游景区全国青年文明号,属历史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殷墟博物馆中展出的文物,每件都是国宝级精品。殷墟博物馆直接折射出了殷商历史,是商代辉煌历史的缩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字廉生,溢文敏公)得了疟疾病,太医诊脉后随即给他开了一剂处方,其中有一味中药叫“龙骨”。王懿荣马上打发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一家老中药店“达仁堂”按方抓药。买回药来,王懿荣亲自开包—一审视,无意中发现药中的“龙骨”上刻有歪歪扭扭的好似篆文但又不认识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王壹恣荣平时喜好金石学,精通铜器铭文,号称“泛涉书史,嗜金石”,对古文字学有较深的素养和造诣。这一偶然的发现,使他意识到此味“龙骨”绝非一般药材,于是又派人到药店将全部“龙骨”买回,这件事轰动了当时的文化界,尤其不少研究历史的学者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其实所谓“龙骨”就是在1898年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挖出的一些古老的龟甲和兽骨,其中有的甲骨上还刻画着歪歪扭扭的图案。小屯村村民常把这些甲骨磨成粉末,用作疗伤的刀枪药。有的被作为“龙骨”卖给中药铺。药店收购的“龙骨”一般不要有字的。他们便把出土的甲骨的字刮掉,也有的嫌刮掉太多会减轻甲骨的重量。只好另想办法把字磨去,磨到模模糊糊而不易辨识的程度为止。像这样被当作药材的而被销毁的刻字甲骨到底有多少,现在已无法估算了。山东潍县人范维卿把这件事告诉了天津的穷秀才孟定生和王襄等人,经他们二人猜测这可能是古代的简策。</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来,王懿荣等凭借着渊博的金石学和古文字知识,经进一步研究,终于断定这些“龙骨”上的图案正是商代晚期王室贵族进行占卜活动的文字记录,从此沉睡了3000年的“龙骨”被唤醒,甲骨文终于被人们发现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甲骨文发现后,北京有许多官僚、地主和知识分子争相购买和收藏,但他们都不知道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商人们为了垄断甲骨,牟取暴利,对甲骨文的出土地秘而不宣。或诡称出于河南汤阴或卫辉。1908年,罗振玉在收集大量甲骨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甲骨文的发现地应在安阳西北小屯,而不是汤阴。此后,他派弟弟罗振常到安阳来收购甲骨。1915年,他亲自到安阳小屯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甲骨文的出土情况,并指出刻字甲骨是殷王室的遗物,小屯是殷墟的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制止劫掠甲骨的破坏性行为,了解小屯村地下埋藏甲骨的情况,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正式对安阳小屯进行发掘。从此,拉开了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的序幕。</p><p class="ql-block">从1899年发现至今已逾百年,共出土甲骨卜辞15万片左右。其中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刻辞甲骨就有34844片。有三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p> <p class="ql-block"> 殷墟博物馆内景。</p> <p class="ql-block"> 殷墟车马坑-----中国古代最早的车马实物和道路遗迹</p><p class="ql-block"> 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车子,考古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离开它最初发明的时间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了。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含本苑展厅陈列的6座在内)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殷墟博物苑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和道路遗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分别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商代道路遗迹是在滑翔学校南地发掘的。这几座车马坑,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1车,其中5坑随车皆葬两马,4坑各葬1人。经鉴定,殉人中多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研究证明,殷代的马车造型美观,结构牢固,车体轻巧,运转迅速,重心平衡,乘坐舒坦。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它是国人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span></p> <p class="ql-block"> 林州市第十三中学参观学生殷墟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殷墟宫殿区驰名中外,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占有重要地位。50余座宫殿、宗庙遗址,宏伟壮观,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石器等珍贵文物。据考古专家评价,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殷商文化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span></p> <p class="ql-block"> 离开殷墟博物院,顺便游览了离安阳火车站不远处的安阳天宁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文峰塔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古城内西北隅,高38.65米,周长40米,因塔建于天宁寺内,原名天宁寺塔;又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东北方,作为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文峰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已有一千余年历史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五层八面。浮屠五级上有平台,下有券门,每层周围有小园窗。塔坐落在一个高达二公尺的砖砌台基上。文峰塔的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是伞状形式,这种平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世所罕见。</span></p> <p class="ql-block"> 安阳十二府商城。</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剪取洹河一湾水,画成园景四季春”。安阳市洹水公园位于波光潋滟的洹水之畔,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豫北大地熠熠生辉。</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洹园位于安阳市北关区西部。东起彰德路,西至京广铁路,南临人民大道,北与洹河相接,是一座依托自然山水,展现殷商文明,集历史文化、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公园。公园占地总面积32公顷,其中绿地面积19.57公顷,水面9公顷。园内建有“临川汲古”、 “荷塘听香”、 “高台揽胜” 、“幽谷烟竹”、 “星岛鱼乐”、“平台隐秀”六处自然景区和“圭塘桥”、“钓台”、“项章会盟亭”、“拜相台”等四个历典故遗迹,洹园是了解安阳历史文化的好去处,也是安阳市区最大的一处自然山水园林。</span></p> <p class="ql-block"> 到安阳火车站是6:45分,离开安阳是11:52分。虽只有短暂的五个小时,但参观游览了殷墟博物院、天宁寺、洹园,眼福不浅,收获颇丰。也有遗憾,安阳是古都,值得参观游览的地方很多,下回吧。</p> <p class="ql-block"> 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