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先生的五块墓碑

平安吉祥

<p class="ql-block">  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我们永远铭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家为创建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陈独秀(1879-1942),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领导人。</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实行反革命大屠杀,使党在城市工人中的影响力严重削弱.。对这次革命失败负有第一责任的共产国际领导层(以斯大林和布哈林为首)却把全部责任推卸在它的中国支部——中共的头上,又把主要责任推卸在总书记陈独秀头上,指责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撤销陈独秀的总书记职务。</p><p class="ql-block">晚年陈独秀最终的立场是要求建立民主的政权,开始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反思。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在重庆江津病逝。由于历史原因,陈独秀逝世后,他的墓碑竟换了五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第一次立碑</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逝世于四川江津鹤山坪石墙院,终年63岁。</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江津名绅邓蟾秋、邓燮康叔侄及同乡、同学、朋友的捐助,置了四川香楠木棺材,临时厝于西门外鼎山邓燮康园地(此地后修复为衣冠冢)。</p><p class="ql-block">当时,墓碑上刻有陈独秀生前好友欧阳竟吾写的"独秀先生之墓"6个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第二次立碑</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陈独秀临终前嘱咐三子陈松年说:"以后回家,把我的棺木和祖母的棺木都带回去。"</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1947年2月,陈松年根据父亲遗言,雇浙江帮船载了祖母、父亲两具灵柩回到了安徽安庆,将父亲葬于安庆北门叶家冲(现属十里铺),与元配夫人高晓岚合于一冢。</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千里移坟,笨重的墓碑不便运输,只好重新立了一块。新立墓碑很小,正中刻着"先考陈公乾生之墓"8个字。</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不把"陈独秀"3个字刻上墓碑,而改陈独秀科考时用的"陈乾生"这个名字?因为在江津办理陈独秀丧事时,国民党曾暗令卫戍司令部特派人员亲临监视,妄图进行干扰。陈松年怕再招惹麻烦,特意在灵柩上刻上了"陈乾生"名字,因为此名知道的人很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第三次立碑</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时说:"陈独秀早期对马克思主义是有贡献的。中期,他创造了党,有功劳。后期他犯了错误,类似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由此可见,毛泽东主席对陈独秀的评价是中肯的,对他的功绩还是赞赏的。</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1979年10月,陈松年得到当地有关部门同意和资助,以延年、乔年、松年、鹤年4个儿子的名义重修了墓地,重立了碑。碑上没有再用"陈乾生"名,而改为"陈公仲甫字独秀、母高太夫人合葬之墓"。这是第三次立墓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第四次立碑</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1982年安庆市政府确定陈独秀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修了墓冢。墓冢坐北朝南,四周用白石条砌了石栏,石栏外围是一条防山水的土沟,又重新立了一块墓碑。这是第4次立碑。</p><p class="ql-block"> 碑上刻着"陈独秀之墓"5个字,石碑的背面仅有生卒年月,无其他字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第五次立碑</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安徽省政府于1998年5月批准陈独秀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月中央还派督查员到安庆就批示办理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投资1300万元,对陈独秀墓进行全面修缮,建立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供后人瞻仰。</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现在陈独秀墓已开辟为独秀园,一条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墓地。墓冢是在原墓的基础上升高扩大,用汉白玉包盖为半球形,墓基是用汉白玉铺砌的两层平台,四周有雕石栏杆,墓前有宽阔的石阶和通道,两米高的黑色花岗岩石碑十分醒目,这是第5次立碑。碑上刻着"陈独秀先生之墓"7个大字,此碑与上一次相比加了"先生"两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陈独秀逝世后,墓碑共立了五次,从名字的不同,到称谓的变化,小小墓碑却浓缩了厚重的历史。</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2006年11月8日上午,陈独秀墓园落成仪式在安庆市举行。英烈园位于独秀园西北部,其功能主要用来缅怀革命先烈及纪念英烈们的英雄事迹,园区由桃树林广场和下沉式广场组成,桃树林广场以整齐排列的桃树林为主题,隐喻先烈们的牺牲奉献才有今日的桃李满天下,下沉式广场四周以浮雕再现第一次大革命事件的悲壮场景。新文化运动纪念园位于独秀园西南,是纪念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性公园,通过浮雕墙陈列新文化运动的发生的发展过程,纪念新文化运动事件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军人物,设置的银杏树林,则寓意新文化运动枝繁叶茂和硕果累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