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女子的传奇人生

成振

<p class="ql-block">——纪念韩瑞穗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瑞穗先生是我上大学时的日本文学老师,1922 年出生在日本 东京御茶水病院,日本名字平山瑞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瑞子在十多岁的时候,方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世。她一直以为的亲 生父母其实是养父母,她的生母叫峰子,是神奈川县一个大户人家的 千金小姐。峰子在东京师范学校上学期间,和一个已婚老师双双坠入 情网,相恋同居,不久就生下了她,也就是所谓的私生女。瑞子的生 父原是东京帝国大学在校生,因为牵涉到某左翼事件而被迫中途退 学,成为东京师范学校的教员。生父有妻子和孩子,他原打算和妻子 离婚,和峰子结婚,但是因遭到峰子娘家的强烈反对而未果,于是万 念俱灰的生父离开了日本,最后客死在异国他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 年,瑞子从日本女子高等学院(现昭和女子大学)国文学 科毕业。1943 年,她不顾周围人的反对,与在日本法政大学留学的 中国学生韩向辰结婚,同年在日本加入中国籍,并于 1944 年随夫回 到战乱频仍的中国,改名为韩瑞穗,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 波澜万丈的传奇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向辰,河北乐亭人,出身于一个富庶的民族资本家的大家 庭。来自日本的新媳妇韩瑞穗,作为韩家的大少奶奶过门不久,就得知了韩家一个惊天的大秘密!原来韩家早年与同乡李大钊相知相识, 志同道合,韩家在北平鸦儿胡同的府邸遂成为共产党八路军的地下秘密联络 站。对日本军国主义早就心怀不满的韩瑞穗,虽然还不会中文,却主 动要求承担了一项任务。那时经常有一些中共地下交通员来韩家取情 报、药品和钱款,出门时,韩瑞穗就把出生不久的儿子抱到婴儿车上, 她一边推着婴儿车,一边假装和交通员边走边“聊天”,瞒过在街上 巡逻的日本宪兵,直到把交通员护送到闹市的人群中。抗战胜利后, 韩家全体于 1946 年进入晋察冀解放区,韩向辰夫妇随军转战于燕山 山脉一带,历经多次大小战斗。韩向辰的父亲韩幼林曾担任中共晋察 冀边区银行行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韩瑞穗于 1948 年入解放军野战军医大学, 担任随军医师。此后,韩瑞穗随部队转战内蒙古和东北南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 年初,韩瑞穗奉命率领一支医疗小分队,分乘两辆卡车冒 着漫天大雪向锦州城转运 八名伤病员,不料途中在一片树林里和敌军 遭遇。当时医疗小分队除了伤病员,包括韩瑞穗在内,共两名军医, 两名卫生兵,六名警卫和一名前线部队的排长。而全副武装的敌方有 五六十人。双方发生了激烈枪战,敌众我寡,女军医韩瑞穗也勇敢地 拿起武器参加了战斗,她拼尽全力向逼近的敌人投掷出一枚手榴弹, 随着“轰隆“一声,只见在四溅飞舞的雪花中,敌人往后退缩了。但 是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很快敌人又围攻上来,子弹横飞,我方另一名 军医中弹倒地,还有多人负伤。此时韩瑞穗抱着必死的决心,她暗自把手枪重新握紧,心想哪怕消灭一个敌人也好。正在千钧一发的危急 关头,突然在敌人后方响起了一阵激烈的机关枪声,敌人大乱,四处 逃窜。原来是我方的援军赶到了,我军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枪声中 敌人纷纷倒地,白茫茫的雪地被血染红了一片又一片。战斗结束了。 我军共击毙敌军 30 人,包括被击伤的 8 人,共俘虏 21 人,原来他们 是一伙被打散的国民党军队的残兵和地主武装。我方医疗小分队全员 挂彩,所幸无人牺牲或重伤。激战中,韩瑞穗的右肩被子弹擦伤,和 死神擦肩而过。但是韩瑞穗顾不上喘息,马上又投入到紧张的救治伤 员的行动中。不论敌我,优先救治重伤员是八路军的传统。韩瑞穗竭 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机械的动作强迫自己给敌人伤兵止血、包扎。 要知道就在刚才,她和战友们差点就死在对方的手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 年 2 月,韩瑞穗随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直抵江西后, 她所在的部队就驻守在了当地。1953 年,韩瑞穗复员后任江西医学 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大夫。韩向辰转业到江西省教育厅工作。1955 年,韩瑞穗一家移居天津,韩瑞穗任天津第三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同 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韩向辰任天津医科大学党委委员。1958 年,韩瑞穗转任南开大学日语系教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 1959 年以后,韩家也像其他许多中国家庭一样被卷入连续不 断的政治风暴中,经历的种种磨难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韩瑞穗 早已放弃了日本国籍,为中国革命贡献了青春和热血,但仍然厄运难 逃。先是丈夫韩向辰因家庭出身问题被当作阶级异己分子受到党内处分,下放农村劳动改造。1963 年,韩瑞穗携两个女儿也被迫下放到河 北丰宁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8 年,韩向辰因为无中生有的“日本特务”的罪名被逮 捕入狱,韩瑞穗自己也被县公安局长期羁押看守。1969 年解除管制 后,韩瑞穗四处奔走,积极申辨,1972 年,蹲了整整四年大狱的丈 夫终于被释放。此后,他们迁移到承德市医院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 1979 年, 夫妇两人才最终被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并一起应聘赴国际关系学院任教。 韩瑞穗终于捡起了放置几十年的专业──日本文学。韩向辰任日法系 书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老师夫妇育有二子二女。其中战争时期,因为行军打仗,刚生 下的小儿子就被寄养在遵化县孟家铺解放区的一位老乡家中,谁知自 此骨肉分离,再未能相见。只知道孩子后来又被他人领养,带到了云 南,结果不幸惨死于文革动乱中。大女儿 1981 年赴日留学,此后定 居日本,丈夫是中国台湾人。大儿子和小女儿都在国内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同学们在校期间,多次被韩老师夫妇邀请到他们家里一起包 饺子。韩向辰老师为人和蔼可亲,作为系书记,却一点都不威严,虽然人生历经坎坷磨难,但他总是乐呵呵的,一笑起来,两只眼睛就像一对细细弯弯的月牙儿。当时照相机属于人们家里的高档货,一般不 轻易外借,但是老两口毫不吝惜,有求必应,经常把从日本带回来的 新相机借给我们外出游玩拍照,甚至还把当时稀罕的日本富士彩色胶 卷贡献出来。因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日语系同学的彩照,一时 间在国关独领风骚,令其他系的同学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我而言,韩老师亦师亦友,在校时我也是韩老师家的常客。我临毕业时,韩老师又专门邀请我去家里做客,亲笔题赠照片给我留念, 并叮嘱我以后一定要经常保持联系。但我离校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和老师联系过,现在回想起来很是内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去,每当韩老师和我谈起往事时,她总是那样淡然,但是在波 澜不惊的外表下,我能感受到命运多舛的韩老师一家经历的惊涛骇浪。战后曾经滞留在中国的日本人有很多,但是像韩老师这样将个人 的命运始终和中国紧紧相连的“日本人”却少之又少。曾有记者问过 她“你是否后悔当初选择嫁到中国?”“后悔过。”的确,这并非我们常见的“标准答案”,但我并不意外,人如其言,这就是那个敢爱敢恨、直言不讳的韩瑞穗。在冒着全家被杀头的危险从事抗日地下工 作时,她没有后悔过,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时,她没有后悔过,但是在蒙受不白之冤,丈夫被诬陷为“日本特务”而身陷囹 圄,她本人也遭受迫害、失去人身自由、乃至痛失幼子等等这些打击接踵而来的至暗时刻,她直言曾经彷徨过,也后悔过。是的,她也可 以像很多有日本血统的人那样,选择回日本定居,“可是我回到日本 又能做什么?难道让女儿女婿照顾我吗?这绝非我所愿。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靠自己活着。”韩瑞穗坦言:“我作为中国人在这里度过了大半生,今后也将继续留在中国,有生之年我要一直在三尺讲台上,教授我钟爱的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学史,除此之外,别无所求。”果然, 韩老师 65 岁退休后,作为资深教授,又继续执教授课直到年届80。</p><p class="ql-block">她做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正是因为韩老师,我才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热爱至今。一本 1982 年版的《日本文学史》日文教材我也一直珍藏着。 每当我翻开此书,韩老师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向辰老师和韩瑞穗老师多年前先后作古。 斯人已去,思念长存!</p> <p class="ql-block">1924年顷,养母和江怀抱瑞子(婚后改名韩瑞穗)。</p> <p class="ql-block">14岁生日得到一辆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日本女子高等学院三年级。</p> <p class="ql-block">1943年和中国留学生韩向辰结婚。</p> <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韩瑞穗为参加南下作战,途经刚刚解放的北京,匆匆和丈夫、儿子短暂团聚。</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日摄于江西景德镇。</p> <p class="ql-block">1957年天津,韩向辰、韩瑞穗夫妇和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中,韩瑞穗在河北丰宁中学教学生急救知识。他们被称为“赤脚医生班”。</p> <p class="ql-block">1981年,时隔37年,韩瑞穗再次踏上日本土地,见到生母峰子,左1是韩瑞穗的长女韩正生。</p> <p class="ql-block">1989年秋,韩向辰、韩瑞穗夫妇。</p> <p class="ql-block">韩瑞穗和学生们在国关校园。</p> <p class="ql-block">书架上的《異境》——韩瑞穗日文版自传</p> <p class="ql-block">韩瑞穗翻译日本作家永井荷风短篇小说《饭团子》,捧卷阅读,曷胜人琴之感。</p> <p class="ql-block">1984年2月20日,韩老师批改我的小作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