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丰富的实践体验,促学生量感建立一一记陈村中心校数学教研活动

柔儿公主

<p class="ql-block">  说起“乐感”、“美感”、“语感”,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对“量感”一词却感到很陌生。在小学阶段,有关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货币等数量的量感培养常常被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进而造成学生“量感”的缺乏,导致学生在答题时,常常令人啼笑皆非。</p> <p class="ql-block">  “春风送暖入屠苏”。4月9日上午,陈村中心校在靳霞副校长的组织下开展了数学教研活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共同研讨数学课堂中“量感”培养的有效教学。</span>参会人员:中心校王青亮校长以及三所学校全体数学教师。</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是由东荆下乔帅老师呈现的《体积和容积》一课。乔老师在导入新课中,用学生喜欢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循循善诱,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进行类比,让学生对体积和容积形成初步的概念。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思考、发现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是由郭家庄王晓静老师带来的《体积单位》一课。王老师通过师生互动比身高、比体积导入新课,一开始就营造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顺其自然地引出本堂课的目标:要想知道老师的体积是多少,就要认识体积单位。</p><p class="ql-block"> 在探究环节中,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亲身感知。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动手操作、亲身体会来充分感知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以及利用身边的实物和生活中的实物进一步感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量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有讲有评,共促成长。课堂</span>展示后,全体教师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研讨活动。两位老师分别阐述了各自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思路及心得。对于两节课,在座老师畅谈自己的听课感悟,充分肯定了课堂的优点,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宝贵的建议,把本次专题研讨活动推向高潮。</p> <p class="ql-block">  兼职教研员樊改改老师基于两节课,对活动设计、量感的建立等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量感、积累量感的方法进行提炼,归结为三点:1.借助身边事物,建立表象;2.借助实践操作,形成量感;3.提高估测能力,发展量感。</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靳霞副校长主要对老师们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p><p class="ql-block">1、要发展自我成长,如要了解每个学段的知识,要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p><p class="ql-block"> 2、要敢于自我加压,善于学习。要注意课堂上语气的变化,还有过渡性语言的精准训练。</p><p class="ql-block"> 3、关于平时的日清周清要紧扣考试方向和考试题型,有针对性地去测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后王校长对上午的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归结为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课堂要有目标意识,所有环节围绕目标展开,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不虚度。</p><p class="ql-block">2、集体教研做到实效,集集体的智慧让每位教师迅速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因此收益。</p><p class="ql-block">3、课堂上要关注整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如果学困生掌握了,那么教学效果才能体现出来,教学质量也会提高。</p> <p class="ql-block">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培养学生的量感应当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量感的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量感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量感的建立和属性素养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  其实,在小学阶段有不少需要建立量感的内容,也有许多需要通过操作、体验再解决的问题,今天的课堂对于整个数学教研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们也会以此为借鉴,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体验加深学生的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p>

量感

学生

课堂

数学

老师

教研

体积

中心校

培养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