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奇石文化的奠基者

咸阳老翁

<p class="ql-block">  说起白居易大家都不陌生。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据《中国古代文学》不完全统计,白居易一生的诗作达3840首之多。李白1010首《李白全集》;杜甫3000多首,流传至今1445首《杜工部集》;而白居易生前自编诗集《白氏长庆集》收集3840篇,现存的《白氏集》是南宋绍兴刻本,收集3600篇,是唐之前历史上诗作最多的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只有后世宋人陆游诗词总数超过了他。他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所以被称为“诗魔"。</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但要说到白居易也是中华奇石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可能就鲜为人知了吧。就我玩奇石这十几年里,听过说的最多的玩奇石的历史人物就数北宋米芾了。因为一个米芾拜石的故事在奇石界广为流传,但凡提起石文化都会自然想到米芾。甚至有人误以为古人的赏石标准“皱、瘦、漏、丑、透"也是米沛总结出来的。其实这些成就全是在米沛时代约两百多年前的唐朝中期白居易那儿都能寻其渊源。所以我们今天就正本溯源一下,还一还历史的真相,探索一下我国古代奇石文化的奠基者,你会发现,还非白居易莫属。</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收藏的奇石种类颇多,他曾说:“罢杭州得天竺石一,太湖石五买于家中”。从他的赏石诗文中可以看出,他还藏有三角云石、太湖石、灵璧磬石、华原罄石、白莲石、紫菱石、蓝田青田、罗浮石等数种。晚年退任后将收藏之五个太湖石运到香炉峰北遗爱寺西,种植松树数十株、翠竹千余,围绕三间两柱、二室、四窗的草堂作垂暮之年安身之地。有诗为赞:“弄石临溪座,寻花绕泉行,时时闻鸟语,处处听泉声。”(《日本爱石史》中国篇唐代つ文人つ爱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白居易府第归仁里和南郭的别墅都成了他的奇石收藏所。(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span></p> <p class="ql-block">唐太和九年(835年),有一山客送他一块大盘石,他坐在上面甚感凉爽,高兴之余即刻撰写铭文令刻工镌于石上。</p><p class="ql-block"> 《大林寺桃花》</p><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p><p class="ql-block">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p><p class="ql-block"> ( 诗里所说的“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玩迎春花赠杨郎中 》</p><p class="ql-block">金英翠萼带春寒,</p><p class="ql-block">黄色花中有几般?</p><p class="ql-block">凭君与向游人道,</p><p class="ql-block">莫作蔓菁花眼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此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写初春时节天气寒冷春花青翠。</span>这里白居易称赞迎春花“不随桃李一时开”,并说“杏园”这样的皇家园林,也不敢不让迎春花入住,因为初春无花之时,也只有迎春花可看。和前面刘敞所说的“黄花翠蔓无人顾”不同,白居易劝人们“莫作蔓菁花眼看”, 所谓“蔓菁”,就是我们说的大头菜之类,冬天我们把一棵白菜疙瘩养在水里,有时也能开出小黄花来。这里说,大家切莫将迎春花作菜疙瘩看待。</p><p class="ql-block">书中记载,迎春花也有人奉之为宝贝,明王世懋在《学圃杂疏·花疏》中曾记曰:“迎春花虽草木,最先点缀春色,亦不可废。余得一盆景,结屈老干天然。得之嘉定唐少谷,人以为宝。”</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赏石代表作有《龙云峰》、《太湖石》、《咏双石》、《莲石》、《问友琴石》、《华原罄歌》、《爱石十德》等诸多诗篇,以及文论《太湖石记》等。</p><p class="ql-block"> 如:《咏双石》:“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结从胚浑始,得自洞庭口。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担舁来郡内,洗刷去泥垢。孔黑烟痕深,罅青苔色厚。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一可支吾琴,一可贮吾酒。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五弦倚其左,一杯置其右。洼樽酌末空,玉山颓已久。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渐恐少年场,不容垂白叟。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不仅将两块石头的来历、形状、整理过程和功用写得淋漓尽致,更为重要的是其中两句,为早期中华赏石理论的建构所不可忽视。一是“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当今有的赏石文化研究者常误以为“怪且丑”的赏石标准(即所谓丑石观)是由苏东坡和郑板桥分别提出的。殊不知,苏东坡的“怪石供”和郑板桥的“石文而丑”均源自白居易的“厥状怪且丑”;二是“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唐人牛僧儒有“与石为伍”、宋人米芾有“拜石为兄、为丈”之说,而白居易首先说出了“以石为友”这一至理名言。可见白居易视石为友,对后人“以石为谋”、“以石为友”、“石不能言最可人”等种种赏石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坚者石,最灵者人”,白居易与“双石”结为“三友”,托石寄情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 又如《龙云峰》云:“冠云瑞云玉玲珑,我今收下龙云峰。皱瘦漏透非凡品,太湖石甲有流风”。(为桂林藏石阁题)。明确提出了“皱瘦漏透"的鉴赏理念,开创了中华奇石文化理论先锋。</p><p class="ql-block"> 又如《华原磬歌》诗曰:</p><p class="ql-block">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p><p class="ql-block">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p><p class="ql-block">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p><p class="ql-block">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p><p class="ql-block">梨园弟子调律吕,知有新声不如古。</p><p class="ql-block">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p><p class="ql-block">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p><p class="ql-block">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p><p class="ql-block">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p><p class="ql-block">磬襄入海去不归,长安市儿为乐师。</p><p class="ql-block">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p><p class="ql-block">(注:华原罄即今之陈炉石、泗滨石即今之灵璧石)</p><p class="ql-block">此首诗作不但对华原罄古今之使用价值给于了充分肯定,更对华原罄与泗滨石之区别提出了鉴别标准。</p><p class="ql-block"> 还如他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爱石十德》,通俗易懂、语近思远。《爱石十德》:“养性延爱颜,助眠除睡眼,澄心无秽恶,草木知春秋,不远有眺望,不行入岩窟,不寻入海浦,迎夏有纳凉,延年无朽损,弄之无恶业"。咋看一目了然,修身养性、静心益智、延年益寿、生活百科无所不及。细嚼寓意深长、耐人寻味。一德、修心养性,青春永驻。“曰负嶂以共隐,月披云而出山”,“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二德、人无杂念不失眠,心底无私天地宽。“荆门昼掩,蓬户夜开";“反无形于寂寞,长超忽于尘埃"。三德、不事名贵,静心清神,思想纯正。“清泉绕屋澄心远,曙月衔山出定迟"。四德、明事理,知荣辱。“石知千古风云,人知更替荣辱”。五德、心胸开阔,包容万物。“仲夏三月,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六德、因小见大,持之以恒,积跬步而至千里。“只合居岩窟,因何入府门”。七德、志存高远,不逾矩。“金城北,荒荒野水连云白;岛屿相望一径通,绕堤扬柳迷春色。天下三分血战秋,张辽凿浦暗藏舟;吳蜀虽亡晋已起,山川自结寒烟愁。永平只作寻春处,关门锁断春归路;画船载酒歌白纻,不忍醒时送春去”。八德、平心静气,不燥不火。“置之竹下,风扫露滴;坐待禅僧,眠留醉客。清冷可爱,支体甚适;便是白家,夏天床席",实有仙风道骨之神韵。九德、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回头向双石,能拌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十德、石之与人,取其天然纯正,朴实无华,不失风雅,厚德笃行。长庆四年(824年),白居易从杭州迁往洛阳,有《洛下卜居》诗云:“三年典郡归,所得非金帛。天竺石两片,华亭鹤一只";“下担拂云根,开笼展霜翮。贞姿不可杀,高性宜其适"。写出自己杭州刺史三年,两袖清风,只得石两片、鹤一只携归洛阳,实乃主人坚贞、高洁品德,玩物不丧其志不失其德之境界啊。沒有爱石之心之情,难成《爱石十德》,没有研究之深之贞,难成《爱石十德》,没有高洁品格,难成《爱石十德》。更为难能可贵还在于开创了奇石人文研究的先河。</p><p class="ql-block"> 再如白居易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赏石名作《太湖石记》,第一,提出了“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古之达人,皆有所嗜……诚哉是言,适意而已”的观点,石何以使人痴迷的答案尽在其中;第二,提出了“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他认为,太湖石所以为甲,是因为其天然造型,“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利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跄足全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赏太湖石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为适意之用也。”的石种选择标准,开创奇石文化研究历史之先河。第三,这篇著作还记述了唐相牛僧儒痴迷太湖石“东弟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的藏石盛况和“公于此物、独不谦让……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爱石情结;第四,是他告诉人们,在唐代,赏石家对奇石的鉴赏品评已经有了详细的分等论级的方法。他说:“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从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阴,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这种对赏石分等论级的鉴评方法和“皱、瘦、漏、透、丑"及“形、质、色、老、势、气、灵、禅”的鉴赏标准,开历代之先河,为后来所效仿。后世南宋赵希鹄在此基础上才凝炼出“形、质、色、纹、韵”的赏石理念。</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白居易揭示的奇石奥妙,对观赏石的鉴赏价值给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全面总结与高度评价。其遗韵绵长,影响深远。白居易当之无愧中华奇石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者。</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于我们现代奇石文化研究很有指导意义,应该成为我们奇石文化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去伪存真,杨弃传承,以文化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