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几次相见,李国璧都提起让给他的作品,提点意见和建议,说实话,我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何来见解与观点。这样的话司空见惯,权当客套罢了。前日,友人说李国璧有东西让转交给我,哦!原来是一沓厚厚地《读世况味》书稿及简短的《征求意见书》,我才恍然,他的话是有所指,并非场面客套。更让我惊讶的大跌眼镜的是他身为煤矿管理干部,平时工作繁忙,何来时间静心创作?先不说质量,单凭这一沓书稿,我连连给他点赞。</p><p class="ql-block"> 用了一整天的时间通读了《读世况味》四章一百多篇作品,内容包罗万象,仿佛百花齐放中的一朵奇异花卉,虽说不为花魁,但也挺然独立,别有韵味,也许这正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试想事事一律人生还有意义吗?艺术也一样,千篇相同哪还是艺术吗?正是有了独特,有了包罗万象、有了与众不同、艺术才变得深沉、崇高,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李国璧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文学艺术的创作妙技,但我发现他是一个有自己美学观的人。《读世况味》他写自己的感悟与享受,并且希望读者也能得到这样的分享。的确,一句句一页页读下来,我感到自己进入了高洁、纯净的意境。尽管文章大进大出,一会儿游记《布达拉宫的文成公主》,一会儿杂文《谈说话》,一会儿随笔《担当之重》……这些文章题材多变,很难归类,或者按时尚的叫法一一流派,但这不并不影响整体的感觉效应。</p><p class="ql-block"> 很多年前的一次海峡两岸作家论坛会上,几位大陆著名的文艺评论人开口讲文学的归类,闭口谈艺术的流派,一位并肩而座的台湾女诗人问我,你的创作属于哪个流派?我当即傻眼了。至今也搞不清我是什么流派,就像读《读世况味》一样,不知道此作品运用的是什么技巧,归属什么流派,但读起来确实给人轻松、愉悦、舒心之感,李国璧是随性而作,我随心而读,这样的结果岂不是作者读者的都想要的吗?</p><p class="ql-block"> 我多次说过:创造就像种地,这“活儿”很普通也很神圣,很简单也很复杂,要的是兴趣与心质,靠的是孤独与勤奋,作家如同“厨子”,凭的是技巧与灵感,奉献的是魔幻与神秘。《读世况味》显然不是出自种地能手或者特级厨师之手,没有刻意渲染的色彩,也没有精心编制悬念,但很自然,原汁原味,就像山村里的清泉、率性、简单、自然,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那份美。</p><p class="ql-block"> 李国璧在给我的《征求意见书》中说,此稿是他第一次出书,没经验,这一点在读开篇《卵石》就感到了他身为领导,读的是公文,讲的多是官话。在这经济之上,众心浮躁高峰之时,他还能静下心来写出如此的作品,实属不易。何况整部作品没有玩弄文采的笔法,也没有炫耀技巧的痕迹,全是直观的景象与醇厚的感受,读起来就像小时候在乡下甘草当糖吃,真切,地道,越嚼越甜。</p><p class="ql-block">写作是讲究文采与技巧的,但对《读世况味》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这种写法本身就是文采与技巧的结合。最好的文采是直白,如你挑着担,牵着马,最好的技巧是没有技巧,如果仅仅靠玩弄文笔和炫耀技巧,《读世况味》就失去了灵魂,反让人看到了虚伪和拙劣。这个结果是作者和读者都不想要的。</p><p class="ql-block"> 当然,从美学的完美境界这高度来考量,《读世况味》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空中之音,飘香万里”的境界,还有必然的距离。但他却散发出了垦荒的韵味,释放出了青草的醇香,沃土的甘甜。在此我想对作者说的是,尽管新垦出的土地还不平整,里面仍有杂草,石头瓦砾可毕竟这是自己亲手垦出留有自己长长足迹,有自己汗水与心血的土壤,具备了耕作的条件。既然是第一次,不妨先撒下种子去只要播下了种子,我想他会破壳发芽。至于收成于效应,自然另当别论。只要垦荒者遵循了自己的心愿,享受了吃苦流汗的过程,作品是否深邃到了人生真谛、奇谲鬼变、奥妙无穷,达到让每一个读此作品的人有摧肝裂肺的艺术魅力就不那么重要了。其实这些真的也没那么重要。</p><p class="ql-block"> 要说意见和建议,就是想到了就写出来,别还有落笔就给作品设定了许多条条框框,结果像蚕一样,把自己作死在自己的茧里。只有写出来了,才会有读者,有不同的声音,有修修补补走向完美的机会。此言与《读世况味》的读者与初涉文学创作的朋友共勉。</p><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8日于西安</p><p class="ql-block">注:第五建平,著名作家,学者,高级记者,西安邮电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邮电通讯记协副主席,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发表作品600余万字,数十次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