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你不能飞,那就跑;如果跑不动,那就走;实在走不了,那就爬。无论做什么,你都要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丁·路德·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现在怀疑知识改变命运那句话是不是真的,小时候开始蒙了我好久。”唐尚珺借着酒劲儿说。 眼神有点迷离,但又似醉非醉。 </p> 这可能是他憋了整个春节,不对,可能是憋了5年,想说又不敢说出来的一句话。 那是2014年,唐尚珺26岁。 从长相到家境,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大学毕业工作第一年,从南宁回到农村过春节。 一年未见,母亲竟已满头白发。 阳光下头发白得晃眼,与黝黑皮肤形成鲜明对比。 剧烈冲突,但又死气沉沉。 只有接过儿子给的500块钱时,才笑了。 那笑容既富饶又贫瘠。 父亲砍完甘蔗回家看到儿子,表情没有任何变化。 满脸皱纹,身材瘦削。 没有任何生机,看不出喜怒哀乐。 就像被捶了一辈子的老水牛,忙碌后吃草也有气无力。 唯一有奔头的是,想了20多年,终于可以修排水沟。 为供养3个女儿,2个儿子,土房子一直没舍得修排水沟。 在雨水充沛的防城港,愣是将就着,一拖再拖。 直到儿女成家、小儿子毕业,终于卸下重担,可以有点时间给自己花点钱。 在南宁做生意的三堂哥,也过来看唐尚珺,念叨着电话怎么一直打不通。 唐尚珺搪塞说:“很多骚扰电话,不认识的就没接。” 从见面开始,堂哥开启说教模式,一直说到吃饭结束。 “你以后就是当县长省长都不能这么做,这是基本的人情道理。” 唐尚珺左手夹着烟,深吸一口答应着:“嗯。” 右手拿着酒瓶,给堂哥倒满。 一碗酒下肚,只有辛辣和苦涩。 所有人都以为他刚进入社会,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堂哥教做人,母亲催婚:“不要太挑。” 只有自己知道此刻有多分裂,明明是高中生,竟不得不像大人抽烟喝酒,给外甥侄儿发红包。 唐尚珺瞒着家人,过着双面人生。 A面是大学毕业已参加工作;B面是高三学生。<h3>2</h3></br>唐尚珺已经连续读了8年高中,五届学弟学妹成了同班同学,有的甚至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只有他仍留在高三教室。孜孜不倦,日复一日。 寒窗苦读,只为坚信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 他梦想考中国科技大学,彻底逃离农村。 无奈,他学习也很普通。 2009年第一次高考,连三本线都没到,只考上南宁的一所技校。 父亲把他送到学校,他却偷偷退学,独自一人跑到钦州市复读。 第二次高考,高出三本线几十分。 有进步,但还不够,继续复读! 第三次高考,进步更大,过了二本线,但选不了好学校。 继续复读! 第四次高考,本来可以去好二本,但是志愿没填好,还是继续复读! 第五次高考,考得不错,过了一本线,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他却放弃了。 分数一年比一年高,期待也随之升高。 既然已坚持那么多年,为什么不考更好的大学呢? 他想考北京的好大学。 继续复读! <h3>虽然迷茫,但努力下去总会有希望吧。</h3></br><h3>3</h3></br>农村孩子,一般只有两种命运。一种是成绩不好,但不纠结考大学,唐尚珺的小学同学黄小谊,就是这种命运。 成绩不好,高考后读个专科,毕业后去广州打工,眼镜厂电子厂都做过。 五年后回家相亲,结婚生子。 在每周一次的集市上做点小买卖,逢年过节再卖点对联鞭炮等年货。 大学梦托付给了儿子。 至于能否实现,她不会想太多。 如果唐尚珺像她少想一点点,最终可能也不会陷入尴尬,看不到尽头。 另一种是是成绩好,一路顺利考大学工作。 唐尚珺的初中同学河汉立,就是这种人,真正靠知识改变命运。 2005年,两人都是稚嫩的初中生,朝气蓬勃。 人生尚未绽放,一切皆有可能。 2014年,河汉立成功入职电视台,当上纪录片导演。 虽然用名利衡量,算不上多成功,但至少摆脱了农村。 这样的孩子,终究只是少数。 唐尚珺就不是那少数,仍是高中生。 一边为摆脱农村圈子而忍辱负重;一边又屡战屡败,不禁产生怀疑。 为什么那么努力还是摆脱不了? 为什么那么勤奋还是考不上理想大学? 带着疑惑、不甘和信仰,他走出了第三种命运。 年复一年复读。 不妥协,不放弃。 在外人看来,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 “为什么一定要考北京的好大学呢?”“父母那么辛苦,长大有什么意义?” 但他那样的处境,考个一般的大学,还真的无法改变命运。<h3>4</h3></br>那是一种怎样的处境? 困顿、窘迫、终而复始。 父母亲都是农民,种地为生,家里捉襟见肘。 唯一的家电是一台旧电视;洗衣服要挑着扁担去河里洗。期间,要走很长一段土路,车经过时扬起满天尘土,每次都要吃一嘴灰。 像极了人生。 有人生来就坐在车里,没有风吹日晒,轻轻踩踩油门,就能飞速前进。 有人只能穿着草鞋,背着粮草徒步,还要时不时被尘土呛得咳嗽,被迷了眼睛看不清路。 一天都不敢休息。 就连正月初一也要去地里收甘蔗;那一根根甘蔗,维持着全家的生计。 2014年,父母已经66岁。 儿子工作了。 父亲说:“不管钱挣多少,喜欢就行。” 他的使命已完成。 来年就不种甘蔗了,想种也种不动了。 唐尚珺的梦想还没实现。 2015年,考上吉林大学,但调剂的专业不好,放弃了。 高考一结束,就和同学相约去广东打工,赚取生活费。 假期结束,又回到学校复读。 2016年,唐尚珺考了高分625分。 北京很多好大学可以随便选。 但奇怪的是,拿到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并没有多开心。 班主任恭喜他:“表现很好啊!这么好的大学,以后出来待遇也会高一点的。” 看他有点犹豫。 语文老师劝他中国政法大学可以去读了。 “如果是清华大学和钦州学院,那差别是很大。其他的相差不大,毕业出来你就知道了。” 老师说的是实话,上好大学并不意味着一定乘风破浪。 虽然仍然不是梦想的学校,但这一次终于可以坦白。 可惜,迎接他的却是一个噩耗。<h3>5</h3></br>一回到家,唐尚珺郑重地说:“我今年考上了北京的一个名牌大学,才敢跟你们说实话。” 母亲低头笑了一声;堂哥不再说教。 “中国政法大学,毕业以后就风生水起了。” 唐尚珺眼里有扬眉吐气,也有期待。 他把录取通知书拿给母亲:“你不识字就随便看看。” 母亲端着通知书端详了一会儿。 “瞒着我不怪你,我还是开开心心的。父母都希望儿子有出息。” 母亲的笑容很短暂,反过来宽慰儿子:“你不要操心你爸,操心也没用,专心读书。” 母亲没读过书,却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生有时,死有日。” 唐尚珺低垂着头。 在医院看到父亲那一刻,唐尚珺突然长大了。 父亲体内长了肿瘤,发现时已是肺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到表面,嘴唇开裂口腔溃烂。 医生说,只有几个月时间。 哥哥姐姐看到通知书,都很平静。 那几天大家的眼泪都哭干了。 唐尚珺突然觉得考上什么大学都不重要,只有亲情才重要。 父亲看着通知书说:“虽然他瞒了我很多年,但那种毅力是值得尊敬的。儿子让我感到自豪。” 开学季,唐尚珺带着父母一起去北京,这是他从小就有的梦想。 父亲和母亲就像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 两人趴在硬卧的窗户上,盯着外面高速移动的风景。 在大山里种了一辈子地,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 坐了地铁,去了故宫。 爬了长城。 吃了烤鸭。 父母没想到,都这么老了竟然还能来北京。 都是托儿子的福。 唐尚珺办了助学贷款,并在餐厅兼职挣生活费。 正式成为一名名牌大学生。 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吗? 如果父亲没生病,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结局。 但是他知道亲情更重要。 父亲病重要化疗,需要钱,他能想到的唯一方式,是回去复读。 有学校出了2万复读费。 他毅然从中国政法大学退学。 父亲的生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逝。记性越来越差,走错房间,后来大小便失禁。慢慢的,话也不怎么说了。 图源:微博 最终,父亲比医生预计的多活了23个月。 父亲的人生在2018年5月17日终止。 唐尚珺的人生还在继续。 听说他一直在复读高考。 成绩都还不错,但他似乎并不满意。 有人说今年还在复读。 网友们最好奇的是“值不值?” 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在那样的处境,有那样的梦想,以那个年纪的阅历,肯定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正如他微博介绍语所说:“唐尚珺,没有在适当的年纪做正确的事情,但他不是刻意,只是后知后觉。” 相信现在他复读,应该是知觉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 毕竟在人生的急流中,他的梦想是走到对岸。 <p class="ql-block"><b>而此刻已摸着石头走到中间,不能停留,更不能后退。 只能继续前进。</b>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