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读书快,有的人,读书慢。那么,读书,快好?还是慢好呢?读书快的人,如果还能够把书本的大概内容给描述出来,我们通常会很羡慕。要知道,眼疾手快,这个词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可是偏褒义的。读书快,就是做到了“眼疾”,给我们的感觉是反应迅速,思维敏捷,总结归纳能力很好。读书慢的人,我们会说他读的很细致。但与读书快的人相比,如果最后要归纳总结,你会发现读书慢的人,也不一定有太大的优势。难道读书慢的人,就真的弱一些,是因为反应慢一些,思维慢一些吗?<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下,为什么有的人读书会快?为什么有的人读书会慢?<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们从上小学开始,老师就教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先确定中心思想,然后搭建框架,然后在框架的基础上赋予内容。那么写书的人,其实亦会如此。也有可能,他感觉着,并没有刻意的去思考这个中心思想,或者是刻意的去搭建框架,但是这个核心和框架其实已经在他的内心若隐若现着。所以,绝大多数的文章或书本,如果你理解了写作的这个基本思路,你读书的时候,就更容易去抓取这个核心和框架。还有的作者,在写书的时候,最后会给你一个总结。那么,如果你只想获取作者的核心思想,其实你读读作者的总结就可以了。如果你还想知道这个框架,那你就向前看一看,文章分段落的作用,就是能够让人们更容易获取这个框架。读到这里,我们在与人分享时已经没有太多的障碍了。因为现代人很聪明,也很忙,很难有时间去听你讲那么多,那么细。你把核心思路和框架讲出来,大家能够直接应用,这样效率更高,大家自然乐意。<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但是,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确定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书的中心思想和框架,并不难,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然而,作者却把大量的时间,应用在了这个中心思想和框架之外,去很认真的做大篇幅的说明和注解工作,难道仅仅是为了凑字数,在投稿时多赚点稿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拿我们人类来做类比,如果只是拥有一幅骨架,没有“血”和“肉”,没有那些毛细血管和神经脉络等,就不会有灵魂的存在。现在的科学研究,其实是把大量的研究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研究这些毛细血管和神经脉络上。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亦是如此。除了核心的框架外,那些我们所谓的“冗余”,其实就是人体的那些微循环和神经系统。尽管有的人可能胖一些,有的人可能瘦一些。不管你从整体上是否欣赏,但是,你却不能忽视“血肉”的价值。<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说到这里,你大约已经清楚,为什么有些人读书快,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慢了。如果你对如何搭建文章的框架非常清楚,你就能很快的搞清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如果你想着去试图理解作者的每一个逻辑,每一句话,每一个用词,你就会慢。如果你在读的过程中,还想着与生活当中的具体情况去关联思考一下,那你就会更慢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那么,读书的“快”与“慢”的利弊又是什么呢?这些利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现代社会的节奏太快了。如果你慢,很可能你就跟不上节奏。怎么样才能更快呢?那就要变更强。要变得更强,除了行动,除了多锻炼之外,我们还得加强营养,你不要想着你的喜好,或者是细细品味食物的味道,有营养就好。甚至你还可以采用经过提醇的营养液和兴奋剂,来得更快。但是,这个过程,你要清楚的知道,你失去了什么。 我们或许失去了初心,原本想吃的,我们放弃了,或者是吃得没那么尽兴了;我们失去了细细咀嚼的乐趣;我们还有可能吃得太快,因为没有细嚼慢咽,营养并没被身体接收多少。也可能是因为某些营养元素补得太厉害了,而造成身体的不适。<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关于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也因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而深受着影响。大家都知道要做得更好,就要多学知识。然而,我们似乎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工作和生活本身就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要学习怎么办,就得力求快速,要迅速的能够找到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什么东西让我们感觉最有用?我们认为是结论,我们认为不需要把他的原理弄得那么清楚,直接使用效率最高。但是,我们会发现,有时候我们使用了,依然没能产生理想的结果。或者有时候挺好用,有时候又不灵了。又或者看过之后,又忘掉了,根本就没去用。是书上的结论错了吗?当然不是。<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或许是因为我们太急功近利了,太求方便快捷了。我们只要那个结论,那个框架,但是忽略了某些逻辑关系,忽略了前因后果。也就是说,书本说的某个结论,所以成立,其实是在某些条件下才成立的。我们没能充分的理解或者是拓展书本所说的内容。我们拿到了一个电器,没有看说明书,就直接使用,其结果我们是知道的,有可能你用得很好,也有可能你忽略掉了一些功能,也有可能你会操作错误。而读书,只是追求框架或中心思想,其实是一个道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读书慢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读书慢,在相同的时间下,你获取得相关信息,虽然有可能更加深入一些,但可能就会更加少一些。当然,也有人说,我们其实读好一本好书就够了。这句话有两个前提:一是,必须找到一本“好书”;二是,要具有极强的关联能力。即,有将你在书上读到的逻辑推而广之的能力。但是这真的很难,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练就“乾坤大挪移”,能够一通百通。<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所以,读书,到底是应该快,还是慢,恐怕没有一个答案或标准。跟个人的特质有关,跟书本本身有关,也跟你的需求有关。但是,了解了“快”与“慢”的逻辑,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能够多一些思考,在知识获取的深度和广度之间,去做一个相对更好的平衡。<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br></div><div> 《读书》<br> 读书空入色,<br> 入色终成空。<br> 色空若相识,<br> 相识不读书。<br></div><div><br></div><div><br></div>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