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昌背包客俱乐部组织探寻长城文化,感受历史记忆长城文化徒步活动,从永昌圣容寺出发徒步28公里达到青山堡,一路抚摸长城,一路感受徒步文化,从观摩来看,永昌段保护较为完善。</p><p class="ql-block">河西堡到青山堡上三庄保护弱化,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长城已破坏,或成为庄园墙,或成为羊圈墙,只能寻找到部分遗留的城墙。</p> 中国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等20余个朝代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是我国古老的军事防御工程,最宏伟的历史建筑之一,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它就像巨龙一样在祖国的高山之巅、沙漠戈壁、农田村庄延伸穿越,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视频来自金昌广播电视台 如今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横贯河北、山西、绥远、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的建筑奇迹。<br>汉、明时期修筑的长城规模最大,保存下来的最多,分布范围主要在中国北方,尤以永昌为最。 永昌县境内现存的汉、明长城东起于和民勤县交界的牛毛墩大口子,西止于和山丹县交界的绣花庙,经过朱王堡镇、水源镇、河西堡镇、城关镇,在绣花庙与山丹相接,位于永昌县城北12公里的金川河峡谷中的长城,保存较为完整,形制也规整,全长224.1千米,其中明长城129.7千米,汉长城94.4千米,现实存约80公里。 青山堡—2号敌台 永昌县水源镇 汉、明时期在永昌修筑的长城规模最大,保存下来的也最多,主要分布在朱王堡镇、水源镇、河西堡镇、城关镇、红山窑乡的荒漠戈壁和高山之巅,起自朱王堡北部的铧尖滩,西至红山窑镇水泉子村的定羌庙。横贯永昌东西,沿着永昌北部,穿戈壁、越高山,将永昌的绿洲串连起来,对永昌形成了拱卫之势。 永昌境内的长城修筑方法和用材用料,因修筑时代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各有特点。东段多以黄土修筑,西段则以卵石坐基黄土夯筑。汉代长城的修筑讲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圣容寺、月牙湖、王信堡境内可以见到沙柴夹沙土、红柳夹沙土、白刺夹沙土、荏木夹沙土等各种样式的汉代长城。 永昌明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力量配置与建筑布局相协调,不仅有墙体、城楼、敌台,还有燧体、围院、驿站、城障、关隘等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一项高质量、大体量的伟大工程。 长城连绵起伏、雄伟壮观,保存较好,包括撑城、女儿墙、墩院、旗墩、烽燧俱存,沿丘陵沟壑起浮,婉若一条巨龙,气势雄伟。 汉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北部匈奴的入侵而修建,河西永昌的汉代长城是早期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永昌境内的汉长城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荒漠戈壁和高山之巅,堪称人类文明史上一大见证。 明长城亦称“边墙”,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主要是为了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的侵扰。墙体建筑材料有砖、石、土三种。墙体高低宽窄随地形的险要形势而异,山高地险处的墙体相对低窄,平地要冲之处墙体则高大宽阔。此外,长城沿线还建有各种城、关、隘口、敌台、烽火台、堡子等,它们与城墙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除此之外,墙体上的马面被发展完善为骑墙墩台,继而又由著名将领戚继光改进为可驻兵、积薪、储粮、御敌的空心敌楼。墙体上设宇墙、障墙、瞭望孔、射孔等附属设施,使墙体本身的防御功能大大增强。此外,火炮此时已用于战争之中,在长城附近曾出土明代火炮、火铳等,这更增加了长城的防御手段。明长城布局合理,战斗生活设施齐备,后勤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p class="ql-block">站在长城脚下凝望历史,烽烟滚尘已是久远的过去,脚下的黄土与崇山峻岭则深深勾起人们怀古叹今的情愫。</p><p class="ql-block">若您是醉心于人文历史的旅游爱好者,这里将会是您今生不能不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以上文字来自网络,图片为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