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与吴伯箫先生从未谋过面,但我对他却有着深入的了解。我对吴伯箫的了解是从课文《记一辆纺车》开始的,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又使我读到了他的《菜园小记》,更加深了对他的了解。他的散文使我感到耳目一新,读后有轻松愉快之感,仿佛进入了一个从未亲临过的境界,让人受到了文学艺术的熏陶。后来,我从《莱芜日报》上得知,吴伯箫是莱芜吴花园人,我们既是老乡,又是素昧平生的本家,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吴。于是,我更加感到亲切。</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时候,从《现代文学作品选》上又读到了吴伯箫的更多的作品,又从《现代文学史》上了解到吴伯箫的散文有着很大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1996年吧!我从《莱芜日报》上得知,莱芜市文联要搞一个首届全国吴伯箫散文大赛,我欣然参加了,还获得了优秀奖,作品入选获奖作品集《汶水流韵》,我的作品也能跟全国的散文大家编入同一本书里了,尽管作品的获奖档次不高,但这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只可惜出版后才发现编者把我的省籍弄错了,本来我是山东省籍,结果弄成了黑龙江省籍。首次发表文章,我也不指望一篇文章定乾坤,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哩,继续写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再没有得到过举办吴伯箫散文大赛的消息,于是就与吴伯箫散文大赛失之交臂了,怪遗憾的。</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莱芜这位在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莱芜市把原来的第十五中学更名为吴伯箫学校。上世纪末,莱芜市莱城区教育局搞语文教师五项素质达标,大家都说难度很大,不好过关。那次我就是在这里讲的课,记得讲的是《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文,由于准备充分,讲课的地点又倍感亲切,我一点也没有紧张,发挥正常,所以一下子就轻松过关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写长篇小说《刘仲莹传》的时候,就把吴伯箫写进了莱芜早期的共产党员刘仲莹、毕指南等人上过的由莱芜开明人士亓聘如老先生执教的县立中学之中,吴伯箫在我的作品中,是一个才思敏捷、文学素养很高的优秀中学生。他是莱芜早期共产党员们的学长。这样描写,完全是基于我对吴伯箫的深入了解。吴伯箫后来弃笔从戎,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革命胜利后,他重操旧业,写下了很多不朽的篇章,奠定了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崇高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