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也能彰显人文关怀

离离原上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数学课也能彰显人文关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翠静老师《倒数的认识》一课带给我们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大家心目中,数学课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往往是抽象的概念和枯燥无味的计算公式,数学老师们往往也都追求一种规范、统一、精确、共性的法则,从而在无形中让数学课成为一门缺乏温情的学科,孩子们从小就望而生畏。要想让数学课具有人文的底蕴,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p><p class="ql-block"> 4月8日,我校苏翠静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五年级数学研究课——《倒数的认识》。这节课例,看似平实,实质处处闪烁着人文智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一、在游戏中迁移,在迁移中认识</b></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伊始,苏老师就通过文字颠倒游戏——反着说,让学生将“牙刷”等一系列词语(既有课件出示的,也有老师口述的)反着说。在这样的课始环节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倾听习惯,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对倒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课前铺垫,简单、自然、有效,把文字与数字(语文与数学)有机统整。数学课,也就显得没那么枯燥无味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二、在计算中发现,在发现中明义</b></p><p class="ql-block"> 苏老师出示了一组乘法算式:算一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算完之后,通过观察、交流,得出以下结论:</p><p class="ql-block"> 生1:结果都是1</p><p class="ql-block"> 生2:互为倒数</p><p class="ql-block"> 生3:分子分母交换了位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从而总结出来了倒数的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此环节的设计,学生思维得到启发,智慧得到碰撞,能力得到提升,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p><p class="ql-block"> 更难能可贵的是,苏老师似乎并不满足于此,而是针对学生平时对数学概念理解不透、记不牢、用不上等实际情况,适时作出以下跟进:</p><p class="ql-block"> ①你认为“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中哪些关键词最重要?</p><p class="ql-block"> ②怎样理解“互为”一词?能举个例子试着说说吗?</p><p class="ql-block"> 苏老师的做法无疑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人文素养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其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三、在训练中巩固,在巩固中提升</b></p><p class="ql-block"> 苏老师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本质的认识,而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体现数学思想的手段和工具。但事实上很多老师仅仅满足于“套路”的练习,而缺乏实践中思维的训练。</p><p class="ql-block"> 而苏老师的随堂训练,正好填补了这一短板。不管是快速抢答,还是通过“刮刮乐”的小游戏让学生先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抑或其它,老师都注意到了训练的梯度:由易到难,螺旋上升。这样的训练,避免了重复叠加,学生的数学思维也一步一个阶梯,循序渐进,数学思想得到了很好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感动的是,连“刮刮乐”里面的奖品,苏老师也花了一番心思。奖品有笔,有涂改带,有试卷等,也有“谢谢参与”。学生在一系列的训练过程中,情绪始终处在一种既理性又亢奋,有竞争的激烈也有会心的微笑。试问:这样的数学课堂,还是枯燥乏味的、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吗?它让我们懂得:原来,数学课也有这么温情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四、在儿歌中总结,在总结中获得</b></p><p class="ql-block"> 课末,在总结之时,苏老师还不忘出示了一首儿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倒数倒数真稀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数相乘总得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求倒数也很简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分子分母调位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的倒数还是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0没倒数不用记。</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说,课末儿歌的加入,是点睛之笔,是对整节课重点教学内容的归纳。学生记起来容易多了,学起来也兴趣盎然。</p><p class="ql-block"> 虽说数学是一理性精神,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紧密结合所学内容,适时加强人文教育,及时将探索精神、审美追求、人性关爱等传递给学生,数学就不再是枯燥呆板的代名词,而是真实的、鲜活的、温暖的,数学课将变得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也更有人文的“厚度”。</p>

倒数

数学课

学生

老师

数学

人文

训练

互为

儿歌

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