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回不去的母校——丁家坊中学</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唐宪生</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b>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又是一个艳阳天。迎着三月和煦的清风,和昔日的老师同学一道,来到湖南省桃源县原龙潭区丁家坊中学原址。映入眼帘的是桃源县龙潭镇杜家坊村村部,这村部比我们当年丁家坊中学的教室气派多了,奢华多了,我却从中找不到母校的一点痕迹及母校的一丝情愫,这使我十分失落和惆怅。</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b>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放眼四望,以前那些老木屋已被一座座新楼房替代,但周边的青山,田间的小路,两河口水库流出的那条清溪水,尽管已时隔了整整半个世纪,依然如故,</b></font><b><font color="#167efb">我马上辨认到了我们那栋教室的位置</font></b><font color="#167efb"><b>。哦——,这就是我的母校——丁家坊中学的原址,但她已经面目全非了。</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b> 1971年2月至1973年1月,我在这儿学习了两年,我人生的中学学历就是在这儿完成的,这儿有我太多太多回忆,有我太多太多的思恋……</b></font></div></h1></div></h1> 在老丁家坊中学原址,我们同学和黄老师(前排右2)、康老师(前排右3)合影。前排左1是杜美清、右1 唐宪生,二排左起为杜美松、邹永中、邹美娥、谭金枝,三排左起为邹国兵、王须武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不易的机会</font></b></p><font color="#167efb"> <b>1968年夏天,我已在桃源县城关镇漳江小学读完六年级,因“文化大革命”全国中学大学停止招收新生,我们无法升学读初中。后来,我们又去了几趟漳江小学,均无音信。12月28日,我就响应国家号召,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母亲、弟弟下放到桃源县龙潭区丁家坊公社水碓育大队楠竹园生产队,</b></font><b><font color="#167efb">此前我姐姐和小哥已先后下放到龙潭区燕家坪、观音寺公社</font></b><font color="#167efb"><b>。当时我14岁,妈妈个子小身体弱,操持家务,弟弟还只有十来岁,正读小学,所以我就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b></font><br></h1> 1968年12月26日,儿时伙伴在桃源县城关镇欢送我(前排中)和皮菊仙同学下乡合影 <h1><font color="#167efb"> <b> 下放不久的1969年2月,丁家坊中学创办,我看着同龄伙伴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读中学,羡慕极了,但我已是家中主要劳力,另外父亲家庭出生成份是地主,</b></font><b><font color="#167efb">当时正被关押在工作单位剪市区税务所</font></b><font color="#167efb"><b>(其实父亲新中国成立前就参加了革命工作,1987年65岁时由常德地区税务局批准为离休),</b></font><b><font color="#167efb">大哥在桃花源粮站被单位管制着,</font></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所以读中学的事我想都不敢想,也不敢给任何人提起,就老老实实地在生产队务农做工。</b></h1><br> 1970年元旦,我离开桃源县城一年后,第一次回县城,和儿时伙伴鄢祝华同学(左)留影 <h1><font color="#167efb"> <b>我们生产队出集体工,成年男劳力每天记工10分,成年女劳力记7分,我是记3分,早晚加班,我还可以另记1-2分。农村出工非常辛苦,记得下放不久,有次生产队出工是送公粮到千工坝粮店,然后挑化肥回生产队,往返约十五六里路。那天很冷,我没有做工穿的鞋子,只能光着脚去,半路突然下起雪珠子来,我肩上担子压得痛,脚走在地下更像刀子割,钻心的痛,我咬牙坚持。最后到生产队时我两脚已经麻木没有知觉了,脚下虽伤痕累累,但已毫无痛感。这天我很疲乏,早早睡了,半夜朦朦胧胧感觉有双手抚摸着我的脚——是妈妈!</b></font><b><font color="#167efb">一股暖流直达心田。</font></b><font color="#167efb"><b>第二天,我就学着打草鞋。此后出工,我就穿着自己打的草鞋,脚就感觉好多了。1969年,我全年没有休息一天,在生产队做了365天工。直到1970年元旦,因给乡下邻居帮忙办事,才走路到桃源县城一趟,后又接着走路回生产队,往返近两百里。1970年,小哥已转到了我们一起,我仍在生产队劳动,全年几乎满勤,每天记工5分,加上早晚工,这一年我得了1746.6分。</b></font></h1> 1970年,我在生产队做工也是几乎满勤,连加班得了1746.6分(见倒数第3行) <h1><font color="#167efb"> <b> 1971年春节期间,我小叔叔来我家,小</b></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叔叔在龙潭区燕家坪公社教书。他当时看见我不是太大,做工也很辛苦,就对我母亲说:“嫂子,宪生还小,要读中学去,不然会害她一辈子。”妈妈就说:“她有两年多没读书了,都十六岁了,不晓得赶不赶得上?再不晓得学校收不收她?还不晓得她自己想不想去读?”我叔叔马上把我叫到面前说:“宪生,你愿意上学去吗?”顿时我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掉下,连连点着头说:“我很想去上学,但是没有机会,家里也很困难。”妈妈马上说:“宪生,那你就读书去吧!”</b></h1><h1><b><font color="#167efb"> 当时丁家坊中学负责人杨美娇老师就在我们生产队,她家离我们很近,我叔叔接着找到杨老师,杨老师满口答应,并说如果我赶班不上,她可以帮我补课。叔叔回来告诉我们,我又高兴又激动,妈妈就为我做上学的准备。小哥当时正在慈利县修铁路,知道后给我送了一支钢笔,鼓励我好好学习。时至今日,我一直铭记着叔叔帮我给的这次宝贵学习机会。<br></font><font color="#167efb"> 1971年2月10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我离开学校两年多后,又重新背起书包,进入了丁家坊中学学习。</font></b></h1> 2020年4月,我到杨美娇老师家拜望她和丁书记夫妇俩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开放”的校园</b></div> <b><font color="#167efb"> 丁家坊中学在杜家防大队一个叫“老寺”的地方,中学和大队小学在一起。中学有一栋巍峨的两层楼木屋,木楼东头是三间老砖平房教室,砖教室远端是厕所,木楼西头是一间干打垒的食堂厨房</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学校有上下两个操坪,教室前的上操坪长而窄,有一个沙坑,下操坪是一个篮球场,篮球场四周是高大的垂柳,篮球场外是中学一块学农实验田。实验田旁边是幢两层楼的木屋,杜家坊大队队部和小学就在这里。学校后面是青山,前面不远是一条清溪水,自然环境非常优美。</font></b></h1> 三间平房中间为我们中四班教室(摄于本世纪初) <h1> <b> <font color="#167efb">丁家坊中学是在一所小学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整个学校面积还不到漳江小学的十分之一,中学教学仪器设备也不多,放在办公室一目了然。教室里课桌、凳子都是双人的。</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 <b> </b></font><b><font color="#167efb">当时学制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小学五年。1971年丁家坊中学有初中一、二年级各两个班,</font></b><font color="#167efb"><b>约200多名学生,1972年开办高中1班;杜家坊大队小学好像有三四个班。中小学上下课时间同一,课间操在下操坪一起做,三四百学生在一起,非常热闹。</b></font></h1> 2007年,我们那栋教室仍在,并已整饰一新。图片左下角的农田处原是我们的篮球场 <h1><font color="#167efb"> <b> 学校没有围墙,而且一条要道穿校而过,附近社员出工收工、</b></font><b><font color="#167efb">牵牛赶羊</font></b><font color="#167efb"><b>、挑肥砍柴经过学校时,都轻手轻脚,很少干扰我们上课学习。<br> 整个学校简陋朴实,但在当时乡下,这就算很好的了。我能到这里来学习,已感到非常的满足和幸运。</b></font><br></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三、尊敬的老师</font></b></div><font color="#167efb"> <b> 丁家坊中学规模不大,只有十多位老师,厨房还有两位工友。中小学总负责是张校长,他个子不高,年龄较大,有时给我们作报告;中学负责人是杨美娇老师。<br> 我们中四班班主任一年级是黄桂芬老师,二年一期是曾建文老师,二年二期是邹沂老师。给我们班各科上课的老师前后有七八位,有些老师没有在我们班上课,我很少接触,不太熟悉。<br> 我们班前后三位班主任对同学都非常关心,而且各有特点。黄老师亦师亦母,对我们关怀备至。有次我们走路到龙潭,听一位老人讲解放军孙廷国在龙潭湖田界剿匪英勇牺牲的事迹,我联想到我家在抗美援朝战斗中牺牲了一位叔叔和一位舅舅,心情很激动,当场就晕倒了,黄老师马上扶着我,我清醒后她问长问短,我特别感动。黄老师上我们语文课,不仅上课纪律要求严,作业也要求严。她个子不高,但说话很有分量,一般的同学不敢调皮,所以黄老师教我们的语文课,不仅要求同学们完成书面作业,而且还要我们背诵一些课文,有些同学比较怕,我也没有时间,就经常利用来去学校的路途背,效果很好,我至今还能背一些黄老师当年教我们的毛主席诗词。</b></font><br></h1> 2020年6月,黄老师和邹群珍(右1)、彭惠丽(右2)唐宪生在桃源县文体广场 <h1><font color="#167efb"> <b>曾老师当时约二三十岁,戴着眼镜,很和蔼。他多才多艺,第一学期教我们数学,也教全校的音乐和美术,他会很多门乐器,学校文娱活动都由他总负责。我刚进校时,数学有时有疑问,就问曾老师,他每次都耐心讲解,我也能豁然开朗。没有多久,我的数学成绩在班上也算比较好的了,我对学习就更有信心了。<br> 邹老师当时约三十多岁,高个子,平时很和蔼,但他上数学课时透有一股“杀气”,同学们谁也不敢讲白话,所以邹老师上数学课我很容易听懂,尤其给我们上几何课,邹老师将边、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之间的变化关系讲得很有味,我当时听得入迷。邹老师对作业要求也很严格,我的数学作业邹老师次次都很满意。</b></font><br></h1> <h1><font color="#167efb"> <b> 教我们物理和化学课是朱秀珍老师,她白白胖胖很漂亮,人也很文雅,我特别喜欢听她上课,她能将一些枯燥的物理公式,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推导,环环紧扣,经她分析讲解后,就能融会贯通,所以我也很喜欢物理和化学课,朱老师上课也喜欢叫我答问,我也乐意高兴,我也很自然成了班上物理和化学科代表。</b></font></h1> 教我们物理和化学课的朱秀珍老师近照 <h1><font color="#167efb"> <b>教我们体育课的康建纯老师是一位下放知青,高高个子,一头自然卷发,年轻帅气。他乒乓球、篮球、排球都打得很好,跳高跳远也很不错,尤其撑杆跳高堪称一绝,跳得比我们教室的屋檐还高。他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态度好但要求严格,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也很怕他。</b></font></h1> 1973年,康老师参加桃源县田径运动会跳高比赛照片(搜自网络) <h1><font color="#167efb"> <b>教农知课的是矮矮胖胖的朱小初老师,他很年轻,非常非常和蔼,以致他有时上课班上像一锅粥,这时他仍按章讲课,从不向学生发脾气。<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我十分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开学一个多月后,我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自己努力刻苦学习,成绩不仅迅速赶了上来,而且逐渐有些学科还较突出,期末评为“三好学生”。后来,我曾同时担任班上五个学科的科代表,有次学校在礼堂开会,我一次得了五张奖状。</b></font></h1> <h1><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四、可爱的同学</font></b></p><font color="#167efb"> <b> 我们中四班有五十多位同学,男女生人数差不多,大部分是跑通学,只有界上和溪里几个大队的部分同学寄宿。我家离中学大约有六七里路,每天上学时,株木山大队的邹国兵等几位同学路过我家时,我往往正好在生产队出完早工,就和本队的刘长富、陈银初、刘汉龙等同学与株木山大队同学汇成一路,同往学校。尤其株木山大队邹永忠、邹福枝、邹元枝每天准时邀我,我们路上有说有笑,情同姐妹。</b></font><br></h1> 2020年9月,师生相聚。前排左起是邹国兵、丁老师、康老师、黄老师、杨老师、丁书记、王子国,后排左起是谭金枝、杨丹枝、谭文考、唐建平、朱志雄、唐宪生、彭惠丽、邹花清 <h1><font color="#167efb"> <b> 我们的班长是陈银初,和我同一个生产队。陈银初工作认真负责,但有时也发毛脾气,不太听老师的话,甚至偶尔上课时还和曾老师对着干几句,这时馒头山的杨志军、李远福、徐天成、丁树清等几位“热心”同学就随声附和,幸灾乐祸。</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b>我们班学习委员邹花清家离学校不远,我俩同桌。她脑瓜子灵活,学习成绩好,劳动也很能吃苦,待人热情,办事点子多。有一次黄老师布置写一篇访贫问苦的作文,我附近人生地不熟,邹花清就带我到枣儿垭大队找到一位曹</b></font><b><font color="#167efb">队长</font></b><font color="#167efb"><b>,曹队长讲他解放前的艰苦生活经历,说为躲抓壮丁用刀砍掉了自己右手一个手指,我和邹花清两人边听边看,非常感动、很受教育。回家后,那篇作文我一气写成。我和邹花清的作文都得了98分,黄老师说都写得很好。</b></font></h1> 和当年同桌邹花清及她孙子合影 <h1><font color="#167efb"> <b>班上的男同学比较活跃,而且有点小调皮。有次朱秀珍老师给我们上物理课讲惯性定律时,举例说汽车下坡有惯性,要刹车,否则汽车会失控。老师在讲台是说着说着,这时坐在后面的男同学就把课桌往前突然一推,我们女同学回头指责时,他们就嬉皮笑脸地说这是惯性。朱小初老师上农知课带我们到实验田观察稻谷扬花,告诉大家,花扬好了谷粒才饱满,这时有位男位同学插言说,以后女同学怀小孩也一样,当时搞得我们女生都满脸通红。</b></font></h1> 2020年6月,师生欢聚擂茶店,再听老师教诲。前排左起为姜尚珍、黄老师、康老师、唐建平、盛维成、王须武、邓世海,后排左起为邓冬娇、杜美清、邹永中、杜美松、唐宪生 <h1><font color="#167efb"> <b>我当时有次最恼的是梅建军同学,一天午睡我侧躺在课桌上,他横躺在我下方的长条凳上。迷迷糊糊中我被一股怪味熏醒,睁眼一看,原来是梅建军正用火柴烧我的长辫子,我一声尖叫,全班震醒。从那以后,老师就叫我们头趴在桌子上午睡。<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我们班女同学比较文静,但也有活跃的,如彭惠丽,她小巧玲珑,不仅漂亮可爱,而且天生一副好嗓子,声音又尖又好听,活像一只百灵鸟。</b></font></h1> 2019年8月,参加丁家坊中六班同学聚会,前排左起为朱志雄、田迪清、谭文考、唐建平、康老师、邹国兵、戴建军、杨春来、邓世海,后排左起为杨惠华、盛金凤、邹永红、丁美亚、田金枝、杨丹枝、邹福枝、唐宪生、谭金枝 <h1><font color="#167efb"> <b>我在班上很少和同学发生争执,但下课后到学校礼堂抢乒乓球台时,经常和其他班的王子国、丁巨幸、胡新泽等同学争得面红耳赤,但都很快就无事了。其他班我也有几位要好的同学,我们有时一起劳动、一起玩,接触得较多的有邓冬娇、姜尚珍、邹美娥、陈惠涛、刘年平、邹群珍、张志君、徐婉婵、黄美秀、谭金枝等。<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我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学校各项任务都能很好完成,各项活动都能受到学校表扬,我们班是个团结奋进的优秀集体。</b></font></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五、难忘的劳动</b></div><font color="#167efb"> <b>我在中学读书期间劳动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生产队出工,时间主要是学校放假和早工晚工,我想读书期间自己养活自己;二是家中劳动,主要是自留地劳作和家务,以减轻母亲和小哥负担;三是学校劳动。</b></font></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 学校劳动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农村学校的一门主课,我们劳动课除每周课表上排有半天时间之外,经常还有临时突击性的任务,不时还放几天假支援农村抢种抢收。我们劳动课的主要内容一是学校捡柴和试验田插秧、施肥、薅草,或为周边生产队稻田送肥、捉虫等;二是秋收勤工俭学,为学校捡野茶籽等;三是学校搬迁,在丁家坊公社附近的玉溪湾兴建新中学。这些劳动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学生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尤其我经过了两年严酷的农村劳动锻炼,门门工夫都能应对。</b></span><br></h1> <h1><font color="#167efb"> <b> 记得1971年10月,学校放假勤工俭学,为学校捡茶籽,学校除了要求同学们完成基本任务外,还承诺给捡得多的同学一部分报酬。那次班上我捡得最多,</b></font><b><font color="#167efb">学校奖励4元多钱,我高兴极了,拿着钱在公社供销社买了一双黄胶鞋,有了这双黄胶鞋学校一些活动我就可以体面地参加了。这双鞋我特别爱惜,如有时走路去桃源,一路赤脚,只在快进县城时洗脚穿鞋。</font></b><font color="#167efb"><b>几年后鞋面坏了,我就用线补上,后来补了又补。直到1981年,我在常德工作几年后结婚搬家,觉得不便把这双旧鞋搬进新房,才恋恋不舍地丢了,现在想来十分后悔。</b></font></h1> 我们丁家坊中学读书时,还未修两河口水库,西溪这一带是我们劳动课捡柴、捡茶籽常来的地方 <h1><font color="#167efb"> <b>1972年的劳动主要是搬迁学校,即由我们当时就读的杜家坊大队老寺搬到丁家坊公社附近的玉溪湾。说是搬迁,其实是新建。修建新中学是一场较长时间的艰苦劳动,几乎全是自力更生。学校组织我们学生挖土平地基、深山背木料、挑矿烧石灰、挑砖挑瓦等,这些劳动强度都大,成年人都感到很累,但我们都克服困难,按时完成任务。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两河口旁边的山上挑烧石灰的矿石,我们在山腰挑着矿石要翻过一座山,才能到烧石灰的窑边。矿石很重,每担一般都有七八十斤,有时甚至上百斤,上山下山路不仅窄,而且很陡。每次同学挑着矿石跌跌撞撞,肩膀被扁担磨得发热,非常疼痛,翻山下坡望不到头。每次挑矿,我就和邹花清两人搭档,她挑上坡,我挑下坡,来回只有半程,返回可以休息一下。这样好像效率高一点,两人也都好像轻松一点。</b></font></h1> 我们当年修建学校挑矿石翻的山,红线为翻山路线 <h1><font color="#167efb"> <b>现在看见我们曾参与修建的这所学校,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酸甜苦辣齐涌心头。新学校快建成时,我们就毕业了,我没有在这儿上过一天课,但现在见到学生们能在我们亲手修建过的这所学校来学习,我既高兴,更自豪。我希望这些丁家坊人的后代能健康成长,希望这所学校越办越好。</b></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六、愉快的活动</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b> 丁家坊中学是一所比较规范的农村中学,学校不仅按规定开设全部中学课程,而且还定期举行文娱体育活动和比赛,这一时期就是同学们最活跃、最愉快的时候。<br> 我们这一届有部分女同学很喜欢文艺活动,尤其杜美清、杜美松还曾经在公社大会演出过节目,那个节目比较长,好像叫《改名》,我记得是曾建文老师用二胡伴奏的。1972年下半年,学校举行文艺演出,当时班主任邹沂老师要我表演一个独唱节目《桂花开来幸福来》,我开始有些害怕,但在邹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练习,我大胆上台,一展歌喉,台下师生报以热烈掌声。后来不久,学校要排演一个《送子参军》的节目,我竟然也被选上饰演一位小姐姐,小学部的邹新平饰演我的妹妹,我们两个还真像姐妹俩。演出结束后,邹新平还给我送了一个小红日记本,我一直珍藏着,我们的姐妹情也一直延续至今。</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b>我在丁家坊中学读书时,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全公社的学生运动会。我从小爱打乒乓球,也打得比较好,丁家坊中学多次比赛,我都能拿到名次。体育运动中跳远、跳高我都积极参加,而且能取得好成绩,为班上争得荣誉。进丁家坊中学前我不会打篮球,后在康老师的训练下,我篮球技术提高很快。</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在丁家坊中学读书时,我曾两次和同学们代表学校到龙潭区参加体育比赛,我们学校的比赛成绩在康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次次都很不错。</b></font></h1> 1972年11月,丁家坊中学女子篮球队在龙潭区中学参加比赛后留影,前排左起为徐婉婵、其他中学某同学、唐宪生,后排左起为杜美清、谭金枝、杜美松 在丁家坊完小见到了五十年前我们打乒乓球的球桌,情不自禁地秀了几下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七、深深的遗憾</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b> 1972年底,领导和老师告诉我们这届学生,明年丁家坊中学不招高中班,只有龙潭区中学招收高中班,全区初中毕业生元旦后到龙潭区中学参加文化考试,我高兴极了。<br></b></font><b><font color="#167efb"> 尽管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和学校里算好的,但我还是在考前抓紧时间认真复习。1973年元旦后不久,龙潭区六所公社中学的初中毕业生集中到区中学参加考试,我们丁家坊中学中四、中五两班同学参加。我考后觉得题目不是很难,自我感觉不错,很有把握会录取,所以回来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人,全家都很高兴。1月21日,我们这一届毕业,我愉快地离开了丁家坊中学。<br></font><font color="#167efb"> 1973年春节,既是那几年我过得最愉快的一个春节,也是过得最悲哀的一个春节。先是爸爸妈妈带我和弟弟建平去长沙、株洲一趟走亲戚拜年,在株洲的姑姑、姑父为鼓励我,专门买了一支5元多的金尖钢笔送我,爸爸妈妈还带我和建平在湘江大桥边照了一张合影。</font></b></h1> 1973年春节期间,我第一次到了长沙,爸爸妈妈带我和弟弟建平在长沙湘江大桥留影,我脚上穿着学校捡茶籽奖励钱买的那双黄胶鞋 <h1><font color="#167efb"> <b>回到生产队后,部分同学陆续收到龙潭区中学高中录取通知书,我却毫无音信,心里陡然慌了,我想到我在丁家坊中学除了第一学期评过一次“三好学生”外,后面三期尽管我表现、学习、劳动、体育都很不错,期末同学投票推荐“三好学生”我次次得票都高,但三次都被刷下!这可能是由于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我家庭成份高的原因所致。这次没被区中学录取原因也可能是此,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我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不是文化成绩方面的问题。我当时无处诉说,无可奈何,特别苦闷。几天后,杨美姣老师和黄桂芬老师专程到我家中来安慰我,我的心情稍平静了一点。</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b>“锅盖揭早了吃生饭”,我不能去读高中,心里十分的羞愧,也十分悲凉。所以我也一直不到自己亲手修建过的丁家坊中学去,尽管弟弟建平还在那儿学习。<br></b></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没有被龙潭区中学录取读高中,这在我心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心痛和心结。虽然时间是治愈心灵伤口最好</b><b><font color="#167efb">的</font></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良药,渐渐地我淡忘了,现在当然已经完全释然,但我失去了高中学习的唯一机会,这在我人生中仍然是少有的一大遗憾。</b></h1> “沉舟侧畔千帆过”。路过龙潭中学时,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在大门外留了个影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八、永远的眷念</b></span></div><font color="#167efb"> <b>风流云散,一别如雨。故人何在,烟水茫茫。<br> 时至当今,五十多年前全国风起云涌创办的那批公社中学,大部分已烟云飘去,我们这辈当时在农村公社中学毕业的学生,想相邀到母校去看看,却无处可寻,我们很无奈。母校现在只存在于我们的话语中和记忆里,我们没有母校可回,没有母校可看,这成了我们这群人晚年一件非常揪心的事情。</b></font><br></h1> 我们到丁家坊完小(即我们1972年修建在玉溪湾的丁家坊中学),将校牌用白纸临时改一字,师生合影,以了当年没在母校留影的心愿。左起为唐宪生、唐建平、康老师、邹国兵、谭金枝、丁美亚 <h1><font color="#167efb"> <b> 尽管我的母校丁家坊中学当时非常简陋,现在无处可寻,但她在我心目中永远是那么美好、那么神圣,我在这儿学到的不仅仅是当时的初中知识,还深深感受到了敬爱的老师对我的教育关爱和同学们对我的帮助鼓励,使我逐步成熟,使我学到了如何用自己的爱心去关照他人,如何在社会上自信自立、坚韧顽强、温良谦让、乐观向上,这些我已受用了五十年,时至今日,无怨无悔。</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b> <b> </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 我感恩父母和家人!</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同学们!</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感恩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b></font></h1> 利用课间操后时间,我们这群老丁家坊中学师生和丁家坊完小全体师生合影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少数照片为2020年照</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感谢老师和同学</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为本美篇提供的资料照片和指导</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2021年4月于常德</b></font></div>